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于九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在合肥举行。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研究工作者共六十七人,他们来自北京、上海、福建、四川等七省两市,提交论文二十九篇。刘铭传(1836—1895年),安徽合肥市肥西县刘老圩人,早年追随李鸿章,为淮军的重要将领;1884年督办台湾军务,1885年台湾建省,刘为第一任巡抚。这次会议就刘铭传在台任职期间领导台湾军民进行抗法斗争、取得“淡水大捷”中的作用问题,刘铭传  相似文献   

2.
游鉴 《福建史志》2005,(5):38-39
刘铭传于清光绪十年,受清廷委任台湾事务大臣,领福建巡抚。授太子少保。加兵部尚书衔。介入抗法保台之战.管理台湾军事防务。及至战后。筹建台湾设省事宜,及被委任为首任台湾巡抚,于任内,致力于台岛内经济发展,他言道:“台湾孤悬海外,土沃产饶,宜使台地之财足供台地之用,不须取给内地,而后处常处变,均可自全。”又言道:“恒心必根恒产,足食方可足兵,中国生齿日繁,土田日寡,谋生乏术,缓急堪虞,故欲自主,必先致富,欲致富必先经商。”‘徘为封疆大吏。刘铭传的认识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对台湾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评价到“台湾三百年吏才不少,而能立长治是策者,两人:日陈参军永华。日刘巡抚铭传。此皆有大勋劳于国家者也。”从他促进台湾经济发展的各项举措来看,刘铭传堪称经济大家。他以“自主”为指导,以“创新”为手段,不惧怕“商政”,提倡“官商合办、以商为主”,最后虽难免由于其经济思想上的封建性,及社会大环境的不容,没能将经济发展的各项举措执行下去。但他的经济思想仍有太多的可取之处。本文就从台湾的海运措施为背景来分析刘铭传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3.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清政府转变治台政策,积极实行"开山抚番",历经沈葆桢、丁日昌、吴赞诚等重臣巡台、治台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光绪七年(1881年),岑毓英调补福建巡抚,办理台湾防务事宜。他在任上两次渡海赴台,继续推行"开山抚番"政策,为台湾近代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刘璈、刘铭传等人的治台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东征集》和《平台纪略》看蓝鼎元的治台思想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重视台湾价值的,首先是郑成功和施琅,但真正重视台湾开发和建设,重视加强台湾防卫工作的,严格地讲,还是在蓝鼎元著《东征集》和《平台纪略》大声疾呼后开始的。蓝鼎元治台主张主要表现在治官、治军、治民、治“番”和治疆等五方面。由于他的主张立足于现实,又不忘历史.计计切中要害.所以多为朝廷所采纳.影响及至后代.蓝鼎元因此被尊为“筹台之宗匠”,这两本书因此成为治台之经典.为后人所啧啧称道。  相似文献   

5.
刘铭传(1836——1895),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末著名淮军将领,曾积极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起义。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他受命督办台湾军务,领导军民抗法;次年十月台湾建省,又成为首任台湾巡抚。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文革”以前并未引起国内研究者应有的重视,五十年代见于报刊的专题论文仅有赵捷民《刘铭传在台湾的抗法问题》一篇(载《新史学通讯》1955年第1期);六十年代更趋沉寂。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学术空气日益活跃,已先后有陆方、苏征、韦庆远等同志的十多篇文章问世。并且,在近年出版的一些台湾地方史著作中,如陈碧笙《台湾地方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林其泉  相似文献   

6.
本期发表的两篇书评 ,都是以黄文雄的著作为评论对象。黄文雄 ,台湾高雄人 ,1 93 8年生 ,1 964年赴日留学 ,先后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 ,获硕士学位 ;曾任日本台湾同乡会会长、世界台湾同乡会副会长、台独联盟日本本部重要干部 ,现任日本拓殖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 ;汉文著作和译本还有《台湾国家的条件》、《台湾国家的理想》、《中国的没落》、《满洲国的遗产》、《大东亚共荣圈的精神》、《威胁的中国、被骗的日本》等。此篇所评图书译者萧志强 ,现任台南社区大学讲师 ,还译有《台湾论》等。仅从这里评论的两种书即可看出 ,黄文雄根本不具史学研究者的基本素养 ,这样的著作不能称之为学术著作。但是 ,黄的著作却多次进入日本全国每周十大畅销书排行榜 ,可见影响之大 ,不能不引起史学研究者的重视。黄的著作是否在台湾也引起反响 ,不得而知。但从译者为《台湾论》译者这点来看 ,至少有人愿意迎合黄的观点。因此 ,尽管黄著并非学术著作 ,却有评论它以正视听的很大必要。这也是史学研究者为维护历史尊严而理应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刘铭传研究的里程碑──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述评史涅刘铭传(1836.9.7-1896.1.12),字省三,安徽合肥西乡(今肥西县)人,为淮军名将。早年参与镇压太平军、捻军,1885年台湾建省后,出任首任巡抚7年。一生虽未参与清廷...  相似文献   

8.
爱国志士连横发愤著《台湾通史》,讴歌先民开拓台湾,传承台湾历史与台湾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于不坠,以笔为剑,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连震东继承先人遗志,投身祖国的抗日复台运动,经多方奔走,《台湾通史》得以在祖国大陆出版刊行,使这部著作为中国大陆的学术界所知晓。连战在祖父、父亲精神的感召下,力推《台湾通史》在中国大陆再版,使这部台湾史学名著得以走进中国大陆的千家万户,扩大了《台湾通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翁飞 《江淮文史》2005,(1):80-92
随着《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央视一套的热播,淮军名将刘铭传与淮军统帅李鸿章之间的特殊亲密关系,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么,他们两人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呢?  相似文献   

10.
刘铭传以武将而跻身于封疆大吏之列,其一生之建树重在"事功"而非"理论".正因为如此,他虽然也曾就海防及其相关问题有过全面系统的论说,但其认识水平显然不及同时代之佼佼者.关于台湾在中国海防中的战略地位,他也是在领导抗法保台、建台的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的,并以首任台湾巡抚之地位不遗余力地将其思想主张付诸实践,开创了包括海防在内的台湾近代化新局面.刘铭传加速台湾建设、加强台湾海防的初衷是为了抵御日本的侵略,不料数年之后,台湾竞因北洋海防的崩溃而落入日本之手.这绝不是刘铭传个人的悲哀,实乃国家民族之大悲剧.  相似文献   

11.
正1986年是著名的"西安事变"五十周年,台湾国民党当局举行研讨会、报告会,大事宣传。其时,万耀煌将军的遗孀周长临还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西安事变身历记》。顿时又成为热门话题。台湾的《中央日报》《联合时报》《传记文学》等报刊均加以转载摘载,周长临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女性也一下子广受关注,成为新闻人物,友好熟人和记者纷至沓来,打破了八九年来台北复兴街万宅的冷寂。西安事变发生时周长临恰巧也在西安,下榻于新城饭店,与丈夫万耀煌和蒋介石及十多位中央将  相似文献   

12.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沈葆桢奉旨巡台护台,根据朝廷要求,组织船政学堂学生等绘制台湾地图和风土人情图样,有36幅画。2012年夏天,台湾著名史学家谢国兴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达成共同研究、出版《台湾风俗图》协议。于是,有了大型画册《晚清台湾番俗图》,它是反映晚清时期台湾东部原住民浓缩的生活全景图。  相似文献   

13.
法国史学家古朗治(Fustel de Coulanges)1864年出版的《古代城市》(La Citeantique),在西方学术界名噪一时。关于此书在中国流传的情况,学术界以前没有加以梳理。据目前查到的资料,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对此书开始进行了评介,1938年出版了李玄伯翻译的中译本。可是,到了50年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此书少为人知,少为人用,受到冷遇。而到了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古代城市》一书又重新流传起来,出版了几种重印本和新译本,并多为引用。  相似文献   

14.
常翠音 《民俗研究》2006,(1):242-250
《民俗研究》是由山东大学主办的民俗学学术期刊。1985年10月创刊,季刊,16开本(2000年第1期起改为32开本),至2005年12月共出版76期。2005年创刊20周年之际,为更好地评价《民俗研究》的办刊质量和水平,笔者对2000-2004五年间出版的《民俗研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千秋大业,乃编史修志,志为记也,记的是横涉百科、纵贯古今的内容。自地方志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就有一个明确宗旨,那就是记述地方的政事,以此借鉴历史、经略当代、规划未来。办理地方政事称为治,治就是不乱。治理政事有方,把地方的政事办理得井然有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各项各业兴旺发达。乱就是不治,败坏地方政事称为乱。治政无方、办理政事违背客观规律、强奸民意,误国害民。古人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前人所著的《禹贡》、《山海经》、《史记》、《汉书》、《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志》、《资治通鉴》等史志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治理政事的重要借鉴史料,这就是治的理论、治的依据。哲人云:“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乃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相似文献   

16.
《民国档案》2005,(4):100-100
为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反映台湾人民心系祖国、反抗日本殖民主义统治及台湾回归祖国的历史,由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的《台湾光复档案》已由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分为《历史图像》和《献史料》两部分。《历史图像》共分七章,以400余幅历史档案图片、5万余字,系统地再现了台湾人民不忘祖国、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广大台籍爱国志士赴国内参加抗日斗争、中国政府收回台湾的举措以及台湾光复初期的政治体制、经济复苏、化重建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7.
本书全名应是《鸣沙集——敦煌学学术史和方法论的探讨》。大概是从装帧设计角度考虑。台湾新丰出版公司在印行该书时,封面及书脊中的书名简称为《鸣沙集》,而扉页及版权页中的书名则为全称。故此两书名皆可。  相似文献   

18.
蒙古汗国,继之元朝,简称蒙元(在《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中一律简称元朝。《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以下简称《研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一统政权。这个时期,西藏广大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之下”(第52页,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研究》一书),“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218页),“藏民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第294页)。  相似文献   

19.
本刊2006年第8期曾刊登了《周恩来南海密晤台湾国民党要人》一文,文章就周恩来1963年12月上旬在南沙会晤台湾国民党要人的史实做了一番探讨,但是具体在南沙的哪个位置,文章并没有交代。在1993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中,1963年12月6日-12日,没有任何关于周恩来公开活动的记载,那么他这几天到底去了哪里?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周恩来》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提到的唐家会谈又是怎么回事?本文作者根据父亲(时任万山要塞区工程指挥部少校副政委)周奎的回忆以及相关的一些资料,认为,周恩来当年"失踪"的那几天,就是在位于广东省中山县的唐家万山要塞(当年直属广州军区,我国四大海防要塞之一,现属珠海警备区),与台湾来的国民党客人举行会谈的。  相似文献   

20.
《商丘地区志》(续卷)(以下简称《续卷》),2003年10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读到的最早出版的一本续志,它也是河南省辖18个市中出版的第一部续志。笔读了《续卷》很受鼓舞,深感《续卷》是部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大有亮点的续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