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壢昏礼起源考辨黄浩《礼记·昏义》中曾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又说:“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作为儒家经典的《仪礼·士昏礼》和...  相似文献   

2.
古人重丧祭,古礼重丧服。《礼记·冠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仪礼》十七篇有《丧服》专篇讲丧服制度,并有子夏《传》,这在《仪礼》诸篇中是绝无仅有的。小戴《礼记》四十九篇有《曾子问》、  相似文献   

3.
《礼记·内则》“少者执床与坐”解董莲池,刘坤《礼记·内则》在记载子、妇事父母姑舅之礼时曾谈到:"父母姑舅将坐,奉席请何乡(向),将任,长者奉席请何趾。少者执床与坐,御者奉几,敛席与簟,县(悬)衾,箧枕.敛簟而之。"在这段话中,"少者执床与坐"郑玄《注...  相似文献   

4.
《礼记》也称《小戴记》,为西汉《礼》今文学家戴圣所编篡,凡四十九篇.这四十九篇的来源,为历来经学家争论颇烈的问题.现存的著录古代书籍的目录,当推《汉书·艺文志》为最早,但其中没有著录《礼记》四十九篇及《大戴礼》八十五篇,而只有“《记》,百三十一篇”,班固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 到了汉末,郑玄撰《六艺论》时才开始分别大小《礼记》的篇数.唐朝初年,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引晋司空长史陈邵《周礼论序》说:“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  相似文献   

5.
“”字探源张涌泉俗字有""字,用与"卷"同。明杨慎《谭苑醒醐》卷四云:"道书以一卷为.与轴同,陶九成《说郛》用之。"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篇卷》:"道书称,即卷之别名也。元人《说郛》用之。"字又作""。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字》条:"即卷宇。...  相似文献   

6.
正历代婚姻礼俗家庭不睦,是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恶劣因素。所以《昏义》说,只有男女之别、夫妇之义建设好,才会有"父子亲,君臣正"。而后者是历代统治者最为关注的事情,婚礼之受重视也在所必然了。历代正史的《礼志》《礼书》,记载的多是皇朝和官僚贵族等上层社会的礼法制度。他们基本遵从和沿续了上古婚礼仪式,"五雁六礼"之制变化不大。西汉晚年,王莽控制朝政。他极力鼓吹和推崇古礼,平王即位,才9岁,王莽就催  相似文献   

7.
唐代妇女的贞节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婚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自古就被置于很高的地位。《礼记·婚义》云:“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继后世矣,故君重之。”因此,婚姻的社会功能历来为统治者重视。而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使得统治者利用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来维系社会的秩序与国家的稳定。统治者为了建立父权与夫权的绝对权威,把妇女紧紧地束缚起来,不遗余力地提倡妇女的节操。《礼记·郊特性》载:“夫婚礼,万世之始也,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统治阶层力图把“夫死不嫁”作为衡量妇女品行的理想道德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上,这种理想…  相似文献   

8.
武新明 《文史月刊》2011,(10):59-60
孩子取小名之俗,古已有之。《礼记·檀弓》里说:“始生三月而加名。”《白虎通德论·姓名》里也说:“名者,幼少卑贱之称也。”这里的“名”指的就是小名,因为按古礼,长大后还要别取正名,也就是现在民间俗称的“大名”、“大号”。  相似文献   

9.
沈利斌  赵俊芳 《古籍研究》2000,(1):19-21,70
所谓两“逸”分别指《尚书·周书·无逸》篇与《国语·鲁语下·公父伯之母论劳逸》篇。其中《公父伯之母论劳逸》是后人据义所加标题,非《国语》所固有,本为方便起见,省称《论劳逸》。此两颇有共同之点,故可对读比较。其一,两都是长对晚辈的告诫辞。《尚书·无逸》是周公  相似文献   

10.
王闿运是晚清著名经学家、湖湘礼学大师,《礼记笺》体现出了王氏鲜明的笺注特色与经世致用的礼学思想。王闿运宗郑而不盲从郑、驳孔而不废其说、有疑而不臆断、敢于提出新见并随时自证、重视经注版本文字的考订,这都是《礼记笺》笺注特色的体现。在《礼记笺》中,王闿运通过创造性诠释将其“礼以自治”的礼学思想融入古礼之中,并以时礼训解古礼、以实证去考求古礼,体现出了王氏礼学研治服务于现实礼治的主张。《礼记笺》是研究王闿运礼学及经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1.
1.《唐虞之道》五号简释文[1]:亲事祖庙,教民孝也;大教之中,天子亲齿,教民弟也。裘锡圭先生指出“大教”当读为“太学”(《郭店》一五九:[八])。按:裘锡圭先生把“大教”读为“太学”,当是依据《礼记·祭义》如下的文字: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对比可知,简文所谓“大教之中,天子亲齿”的具体内涵就是“食三老五更于大学”。《礼记·文王世子》云:天子视学,……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郑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生民神话生民神话即原始部落关于自我血脉来源的神话。不同部落有不同的生民神话情节。却有大致相同的模式。中国古老的生民神话大多可以归纳为这样一种模式:一个人间女子感“天”而孕。如殷商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殷契是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而玄鸟之降临人间乃是受“天”之命,故《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周人则认为自己的祖先后稷是姜履大人迹而生,故《大雅·生民》说“履带武敏”,这个“帝”也是“天”(说见下)。《生民》郑支笔以“帝”之“武敏”丸“大神之迹”,《史记·周本纪》谓之“巨人迹”,并谓…  相似文献   

13.
<正>古籍中有关"婚姻"的词义学解释,大约有三:一是指夫妻的称谓,《礼记·经解》郑玄注:"婿曰婚,妻曰姻。"二是指嫁娶的仪式,《诗经·郑风》孔颖达疏:"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嫁娶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三是指亲家关系,《说文解字》释"婚"和"姻"说到:"婚,妇家也";"姻,婿家也"。《艺文  相似文献   

14.
两汉时期陶囷的类型学分析张建锋一我国古代贮藏粮食的设施和器具很多,但就考古发现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仓,另一种就是本文将要论及的国.仓方国,形制分明,这在古籍中早有记载.《说文》:”,之圜者”;《说文·食部》:‘回回国,方日仓”.考古发现中也有自铭...  相似文献   

15.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其中包括《礼记·缁衣》篇等重要经学文献。作为差不多同时代、存在文献学上宛密关联的出土材料《郭店楚墓竹简》也保存了今本《礼记·缁衣》篇文字。两种出土文本记载的《礼记·缁衣》,主要有6处援引了《尚书》的有关文字。这几处引文,对于比勘传世文献,研究经学史上诸如版本、异文等一系列有关重要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本文结合古文字、古文献的考释,作些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夔一足与一足巫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夔一足与一足巫术孙华先一、所谓“一足”传说夔只有一足,古籍对此多有记载。《庄子·秋水》说夔的行走方式是“以一足踔而行”。又有传说,说孔子不以为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传说的三个变体。《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有两种:1.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  相似文献   

17.
投壶是古礼的一种,我国古代礼仪文献《礼记》中有《投壶》篇,但在《仪礼》中却不见有有关记载。故依据"三礼"文献及相关文献,对投壶这一古代礼仪的仪节、步骤进行整理,并分为所用之物、参与者及其职掌、具体过程三部分来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一虹作为男女媾合的喻象,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中曾详加论证。他说“虹霓之见.古人以为‘阴阳交’……《诗·曹风·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婉兮娈兮,季女斯饥。’‘朝’即朝虹,‘斯饥’,饥于爱也;则虹所象征者,亦已明矣。”①虹成为男欢女爱的交会喻象有三个出发点。第一个出发点是高亨先生所理解的.虹不是一个自然现象,而是“天上的一种动物,蛇类。天上出虹是这种动物雌雄交配”、“紧紧相依”、“雌雄共眠”。《山海经·海外东经》说虹“有两首”,“两首者,亦‘交’之象”。@《毛诗正义》引《郭氏育义》把虹分出…  相似文献   

19.
异文与释义     
古代有影响的著作,常为他书引用或袭用,如《庄子》、《韩非子》常用《老子》文;《韩非子·存韩》跟《战国策·秦策一》张仪说秦惠王书如出一辙;《大戴礼记·劝学》为《荀子·劝学》所袭用.至于《汉书》武帝以前文袭用《史记》则更是众所周知.有时,引用或袭用的话中个别字词与原书不同,我们把它们叫异文,古籍中之所以会出现异文,是由于:①原文在传抄翻刻中发生谬误,而他书所引则保存原貌;②原书  相似文献   

20.
反切源于合音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切注音法产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有关论说最早见于隋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卜“汉末人独知反语(即反切)”,同书《书证篇》又断言“郑立以前全不解反语”。宋人又提出反切出自梵文拼育法,如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韵补》条认为:“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两说合而为一,成为现代学界通行观点,即:反切注音法是在东汉末年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受梵大拼音法的启示而产生的。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提出另外一种推测,指出:“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签、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台之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