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74年夏,在河南省登封县少林寺初祖庵后发现一件缺盖舍利石函。到1980年夏,根据一位焦姓老人提供的线索,找出了被他藏于初祖庵附近水沟内的舍利函盖,终于使舍利函恢复了原貌(图一)。舍利函的出土地点,南距初祖面壁庵(后简称初祖庵)为二百米,北距达磨面壁洞约三百余米。函盖出土地点距函西南六米余。石函四周堆积有斜面、削棱、子母、平条等各  相似文献   

2.
河北正定开元寺发现初唐地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还介绍了河北正定开元寺初唐地宫出土的佛教文物,其中舍利浮雕石函雕刻精美。本期还对在故宫举办的“中国古代书画赝品展”的情况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3.
隋代仁寿年间,在京畿地区精通涅槃经典的僧侣和活跃在隋文帝身边的高僧的主导下,形成了仁寿舍利的瘞埋制度。本文结合考古与文献资料,对以神德寺舍利石函为代表的京畿地区舍利石函的图像和风格进行探讨。作者认为图像以石函四面八树为特征,寓意释迦牟尼涅槃的过程和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并以中国传统的方位意识与佛教天界图像的结合来表现佛教的世界图像。石函精致繁复的风格融合了隋代陵墓石质葬具和佛教纪念碑艺术的装饰风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组唐武德年间智藏禅师舍利装具。作者通过对舍利装具中的石函刻铭研究,认为《续高僧传》所载智藏禅师辞世与建塔时间有误,石函刻铭记载甚确。  相似文献   

5.
一九九○年三月八日,蓝田县蓝关镇几位农民,在县城东南的蔡柺村取土时,发现了一件盝顶舍利石函。县政协委员蔡树勋,即报告县文管所,县文管所立即派人到现场进行调查。据在场群众说,舍利石函出土于大约一米见方的洞龛内,石函上下覆盖有带手印的大方砖若干块,龛内还发现木质盒状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隋仁寿年间幽州藏舍利的史事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隋文帝仁寿年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舍利收藏活动,幽州有两次获颁舍利。仁寿二年幽州藏舍利于弘业寺,今有传世感应奏表和塔基。仁寿四年幽州藏舍利于智泉寺,该寺于会昌年间重建胜果寺后,寺史不明,舍利重藏于悯忠寺。今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碑石存世,会昌六年《悯忠寺重藏舍利记》见于著录,从中可以获知当时幽州藏舍利的函具及供养物。幽州藏舍利的两方塔下铭尚未发现,根据已发现的12方仁寿舍利塔下铭,有10方遵循了统一格式及内容,因此,可以推测,若没有特别格式及内容的话,幽州两方舍利塔下铭应与《青州舍利塔下铭》的格式及内容一致。  相似文献   

7.
赵旭 《文物春秋》2016,(4):65-67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清寺阿育王塔现存塔身是北宋初年建造的。1974年修复时,于塔心柱内发现一长方形砖室,出土了包括石函在内的大量佛教文物,对研究佛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关于石函上雕刻的图像,原发掘报告说是《涅变图》,笔者根据涅图和佛教音乐供养的比较分析,认为这是一幅《帝释梵天礼佛图》。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长清县文化馆旧藏北宋苏轼撰书的《(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引》刻石一方。石长宽各61、厚12.5厘米。楷书,二十二行,满行二十五字,共四百七十九字。塔铭于"元祐二年八月甲辰"之后另镌"宣和三年十月日住持真严大师文海立石"楷书一行,笔意不似苏书。此石刻工拙劣,字迹漫漶,应为后世捶拓所致。长清县城内西北隅真相寺旧址,原有砖塔八盘已被拆毁。近于塔基地宫内发现一方盖在释迦舍利石函上面的刻石。此即苏轼撰  相似文献   

9.
隋唐舍利瘞埋制度的形成原因:一是初唐以来释迦牟尼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圣者而被广为崇信,佛骨舍利建立了唐土信者和佛祖之间的直接联系;二是通过奉迎和供奉、瘗埋舍利表明帝王与佛陀之间的继承关系;三是唐代从对舍利塔的礼拜变为对舍利真身和舍利塔的双重礼拜。以法门寺舍利为中心的供奉活动由开启、供奉、瘞埋三个环节组成。舍利供奉高级化、公开化和制度化的特征导致了隋唐舍利瘞埋制度的形成。舍利瘞埋主要依据涅槃类经典,在瘞埋空间中体现释迦牟尼涅槃后遗体到舍利的过程和佛教的宇宙图像。瘞埋舍利时在地宫内外有僧俗信众参加的各种仪式。  相似文献   

10.
隋代三次在全国建立舍利塔,仁寿元年(601)第一次30州中就有瓜州(敦煌),安置地在莫高窟崇教寺,此后舍利塔一直是"镇乎一州之内"的标志性建筑.786年吐蕃占领敦煌,敦煌官员取出舍利献给吐蕃.宋初工匠董保德清理塔基,将发现的供养物品变卖,隋代舍利塔至此彻底毁失.  相似文献   

11.
中国隋唐时期佛教舍利容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隋唐时期佛教舍利容器的形制变化,认为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隋至唐初,其制度是在石函内安置多重容器,通常由内至外是玻璃瓶、铜函、石函,舍利函造型是中国式歪顶盖方函;第二阶段始自唐高宗时期迎法门寺佛骨舍利时,由皇后武则天首创以贵金属制作的微型中国式葬具棺、椁为容器,其定制大约中断于唐武宗会昌灭法时;第三阶段是唐宣宗复法至唐亡,除仍沿用金棺银椁外,更新兴以小型塔子为容器,常在多重宝函中最内置盛舍利的小型塔子。唐以后,随着佛教的世俗化,舍利容器的形貌也突破原有规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1987年9月,河北省正定县北白店村农民建房挖房基土时,发现隋代舍利石函一合,县文物保管所樊子林、赵永平二同志当即前往考查。石函位于地下1米左右深处,函外四周砌有砖圹,函盖与函体吻合并用石灰封闭,  相似文献   

13.
文军 《文博》2013,(2):44-47
蓝田舍利石函上的图像众说纷纭,从多方考察看,应该以逆时针的方式解读较为;住确,供养者是在表达整个舍利的供养过程,从图像中的主体形象看,应该是佛教僧人家人为其进行的一个供养仪式过程的完美记录。  相似文献   

14.
1964年12月,甘肃省泾川县城关公社贾家庄生产大队社员在城北水泉寺东南约一里处平整土地时,挖出一砖砌窨室,室内置"舍利石函",即告知县文化馆。由文化馆组织工作人员张映文、萧逢民等同志前去现场进行清理。1965年2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又派张学正、董玉祥两同志去泾川,协同县文化馆章岚同志一起去石函出土地点,又作了调查。并将石函及其所属文物(包括鎏金铜匣、银槨、金棺琉璃瓶及"舍利"等)运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金棺上已经脱落的装饰花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史料类比研究的方法,考订出两唐书记载的孟就与《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的作者及敦煌本《食疗本草》作者为同一人。又从武周时期的崇佛、孟就之孙孟简的佞佛等方面证明了孟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通过对《石函铭》作者孟就生平事迹及有关情况的介绍,有利于我们加深对《石函铭》内容的理解,及对武周时期泾川佛教历史状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碑铭2008年出土于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宋代塔基地宫中。碑铭刻写俱佳,保存完好,对于研究长干寺的历史沿革和宋初修造长干寺真身塔的详细情况,皆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出土的佛顶骨舍利为北宋译经僧施护所献,长干寺地宫独特的形制受六朝时期地宫形制的影响;用阿育王塔瘗藏舍利的形式,显受五代吴越国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7.
辽代舍利石棺上的涅槃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申 《中原文物》2004,12(1):62-65
辽代的石舍利函上浮雕的涅槃图内容丰富,其图形可远溯自犍陀罗石雕,在北朝和唐代也可发现类似的图像.辽宋时代涅槃图中佛弟子大迦叶抚足的情节改变成了贵人相的老者抚足,这可广泛见于西夏、宋、辽时代的壁画和舍利棺上.此外石棺上雕刻的"金仙"一词也早于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21,(4)
在西域佛舍利崇拜寺院模式的基础上,与龟兹佛教兴盛的背景下,融合了西印度的支提窟形制、犍陀罗地区的说一切有部舍利崇拜,而创造出克孜尔石窟第38窟的佛舍利崇拜石窟寺形式。此窟的建筑与图像程序,表现了佛从前世因缘累积而今世成佛的历程,最后涅槃显明佛性,荼毗后留下圣物舍利,信仰者通过供养舍利塔礼敬佛陀,体现了小乘佛教的佛舍利崇拜内涵。这种佛舍利崇拜石窟寺模式在东传过程中,中心柱舍利塔意味逐渐淡薄,日趋汉化,大乘佛教的图像逐步融入。  相似文献   

19.
塔基地宫清理是佛教考古的重要内容,本期发表了山西临猗双塔寺西塔北宋地宫清理简报,此地宫建筑装饰讲究,出土石函、银棺、木棺、舍利瓶等多种舍利容器,这些容器制作工艺精美。还发现大量材质各异的“佛骨”舍利。本期还刊布了四川成都市一处商代遗址和两座战国土坑墓的资料。战国墓内出土的青铜容器和兵器品种丰富,特色显明,为巴蜀文化的研究增加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正定"八大寺"中的洪济寺和舍利寺原为一寺,后分为二,至上世纪60年代末寺内建筑已荡然无存。近年来,文物部门相继搜集了一批相关的文物,包括舍利寺塔基地宫出土的石函和三彩炉、宋大观二年《敕文札子》碑、真定府定林禅院沼公和尚寿塔铭等,为这两座寺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