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代史上,刘师培是一位成败功过分明的人物。在1908年变节前,他不仅是被誉为“东亚一卢骚”著名的革命骁将,而且是公认与章太炎齐名的年轻的国学大师,于推动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化,多所建树。既变节之后,在政治上固为人所不齿,身败名裂,在学术上也迅速倒退,黯淡无光。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刘师培前期虎虎有生气的许多思想主张自有其价值在,值得研究。本文拟集中探讨其史学思想,以就正于贤者。  相似文献   

2.
潘斌 《史学月刊》2013,(1):123-126
仪征刘氏家族以《左传》学而扬名学界。刘师培秉承家学,然其研究领域已突破《左传》而及"三礼"。刘氏自言:"余平生述造,无虑数百卷。清末旅扈,为《国粹学报》撰稿,率意为文,说多未莹。民元以还,西入成都,北届北平,所至任教国学,纂辑讲稿外,精力所萃,实在‘三  相似文献   

3.
刘咸炘乃近代四川国学大师,对蜀地之历史满怀深情。刘氏治史强调"察势观风",对方志尤为关注。刘氏虽未实际参与相关方志之撰修,但撰有《双流足征录》《蜀诵》《通志私议》以阐述其主张。前两者为刘氏撰修方志的具体尝试,后者则更为其撰修方志的总体设想。刘氏为家乡史地之学术努力有着空间上由近及远,主题上由小及大的特点。刘氏上述3部著述及其所展现的学术思想,在其史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进一步探究方志的编纂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与刘师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帆 《安徽史学》2001,(1):51-55
辛亥革命前后,陈独秀与刘师培之间有着不浅的交谊,尽管这一交谊因刘氏政治立场的变化而颇有波折,却善始善终。具体而言,1903~190r7年是他们交谊的第一阶段,彼此为志趣相投的革命同道和论学挚友;1908~1916年,由于政治立场的差异,两人关系疏远,虽往来未断,但友谊跌至低谷;1917~1919年,两人在新化运动的摇篮北京大学再度共事,虽有思想立场之不同,但重建之友谊甚笃,直至刘氏生命的最后一刻。综观陈、刘之交往历程,政治和学术是影响两人交谊程度的基本因素,共同的政治抱1斋矗一定时期维系了两人的左谊.但使之姜始善终的终究是肇术上的旨趣一致和相知相佩。  相似文献   

5.
陈寿《三国志》以魏蜀吴何方为尊乃正统论视角下中国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自宋以后,以蜀汉为正统的观点渐趋主流。刘咸炘从历史实际和历史编纂学两方面入手,认为陈寿在《三国志》中对魏蜀吴三国的亲疏认知为:尊魏,恋蜀,远吴。刘氏认为陈寿尊魏有四大书写体现;在吴蜀之间,则尊蜀过吴;陈寿对蜀汉存故国之心,但无阴蜀为帝之意。刘咸炘对《三国志》亲疏书写的认知,是其历史编纂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亦是其史学批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史学体系中具有突出的位置,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从1905年年底留学日本到1908年,钱玄同受到鶭利彦、大杉荣、吴稚晖、刘师培、章太炎等中日学者无政府主义的交错影响。同时,他对章太炎、刘师培等人提倡的国粹思想也多有吸收。最后,钱玄同由无政府主义转向国粹思想,影响其思想变化最深的是章太炎。章太炎齐物哲学与无政府主义、国粹思想的相通性,对钱玄同的思想转变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师培叛变革命后有无愧疚心理,学界没有提及。陈奇先生对刘师培(秋怀)诗中“况我失路人”的理解很笼统,且望文生义。考察此一时期刘师培的诗歌、思想,发现“失路人”并非刘对叛变革命的反省、愧疚,更可能是对之前革命行为的悔悟。刘师培此一时期的目标乃是功名与学术,抛弃革命理想,投入个人的研究圈子,励志绍继祖业。端方幕府的生活改变了刘师培,幕主端方及幕僚中的传统士大夫影响刘师培回归到传统治学之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史学理性精神的发掘——评吴怀祺的《中国史学思想史》曹文益说中国有丰富的史学遗产,如果是指中国史学典籍丰赡,中国历史编纂学发达,一般在学术界不会有异议,甚至西方的学者也不会持相左的意见;如果是指中国史学有丰富、深邃的思想,或者说中国史学具有自觉的理...  相似文献   

9.
王应宪 《史学史研究》2012,(2):92-96,116
上海图书馆所藏贝琪稿本《吴学甄微》承袭章太炎、梁启超、刘师培诸家论说,以人为纲,以学为纬,注重学者的授受源流、学术特质以及与吴派的相关度,考察吴派经学的源流变迁与盛衰之迹,是吴学系谱的专论之作。书末有章太炎、金天羽、陈衍诸家跋语,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都重万 《安徽史学》2004,(1):45-51,33
该文结合清末学术史发展的背景,探讨了刘师培的新史学探索工作,这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新的"以字诠史"方法之使用,二是对史学体例的改造,由此而展示了他对晚清史学革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中国史学,既是十九世纪末戊戍变法时期史学的继续和发展,又是辛亥革命以后一个时期的新史学运动的先导和前奏,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这个时期的史学,以往的史学史研究,一般论述较多的是几位著名学者的几种著名的作品,如章太炎的《中国通史略例》、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夏曾佑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还有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等等,都在不同的方面给我们增进了科学的认识。但在这里也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思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一位著名人物。他在史学方面的实践主要有历史教学、著述和史料编纂等等。这些活动所体现出的史学思想很丰富。以往对蔡元培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教育等主体思想方面,缺乏对其史学思想的整理和研究。事实上,蔡元培的史学思想是其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与其主体思想密切相关的。探讨他的史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状况,也有助于我们对蔡元培思想的全面了解和进一步认识。蔡元培的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历史研究对象的认识,对史学功能的进一步阐发,对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论述,对史料搜集整理的重视,以及对中西史学相互沟通的认识和实践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的中国史学并非古代史学的自然延续,历史观和方法论均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第一阶段新史学不自觉地对传统史学有继承和转化,尚未将其思想、方法丢失殆尽。唯物史观全面引入中国史学所带来的最显著进步是在历史观上,使中国历史的建构模式得到合理的解释。改革开放后大陆地区开始热衷于吸收欧美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并未重视传统史学研究继往开来。整体而言,中国大陆地区的史学人才对于传统史学思想与方法的掌握严重缺失。世界范围看,历史学碎片化是二十世纪后期的普遍现象,历史学家通过明确的方法把历史进程的各部分变成整体的本领渐渐丧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历史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自主性问题,史学已逐渐沦为给其他学科研究提供原材料的“资料员”角色。最近一二十年间,对整体历史观的探讨在西方史学界悄然回归。我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史学需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通史精神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避免碎片化研究的倾向;重拾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回答时代之问;同时打通经史,使经与史的研究良性互动,这样有利于中国传统史学思想的析出,有利于中国特色史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利于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传承。可以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学...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域之间的学术思想交流对于认识和把握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思想发展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清初关中学者李二曲和王心敬与河南襄城刘氏二代人之间始终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并且有着长期的书信往来。从这些书信中既可以看到他们之间彼此深厚的友谊,也可以看到双方在学术思想上的异同,特别是在对陆王心学、经学、史学以及古诗文的看法上存在着分歧,这些分歧既反映了清初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学术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15.
作为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同样也非常重视对《周易》与易学的取鉴。他将唐代易学家推崇的"变易"、"不易"、"简易"之道应用于相关的史学批评,在其史学发展观、史学叙事理论以及对"史法"、"史义"的辨正里,都可见刘氏对易学理念与思维的融汇贯通。这不仅体现着中国古代史家易、史互通的传统在唐代的延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易学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史学思想和史学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同志指出,在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中,要重视史学思想方面问题的探讨。要做好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应当讨论一下史学思想探讨在史学史研究上有怎样的意义,弄清楚什么是史学思想,史学思想包括哪些方面内容。围绕史学思想方面的问题开展讨论,应当说,这对史学史研究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下面说说自己的想法。(一) 我国史学史上,许多史学家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著述反映目己对客观历史的看法和著史的大旨。司马迁说他写《史记》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是考察一定的目然条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古今之变”是说  相似文献   

17.
扬州"青溪旧屋"是清代嘉庆至咸丰年间著名经学家刘文淇故居,也是其曾孙、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刘师培故居。自刘文淇以来,刘氏以学术传家,影响贯通中外。最近,在扬州收藏家巫庆先生家里发现一批民国时期书信,内容涉及刘文淇以下祖孙五代著作的编辑、出版和发行情况,以及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一些民风民俗等,对了解当时学术和社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现将这些书信发表于此,以飨学界。  相似文献   

18.
讲习会派社会主义思想探析陈奇1907年6月,流亡日本东京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刘师培、张继受日本无政府主义者的影响,发起成立“社会主义讲习会”。同月稍早,刘师培的妻子何震组织“女子复权会”,创办《天义报》。社会主义讲习会成立以后,《天义报》在实际上成为它...  相似文献   

19.
吴怀祺 《安徽史学》2006,10(4):5-13
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变动,受到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中国史学进入到近代化时期.西方学术话语处在强势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代史学理论、思想的争论,基本是按照西方的史学理论的热点而展开,也随着西方史学理论的热点的变动而变动.这对扩大研究视野、深化相关的史学认识有一定的意义,但另一面是,民族史学的重要思想失去应有的地位.传统民族史学思想、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是西方史学理论不能完全替代的;民族史学话语权的失落,对于中国史学发展是不利的.进入到21世纪,史学理论发展不能忽视中国民族史学思想的研究".认真总结民族史学思想遗产,对于当代史学具有重大的意义,是振兴民族史学的重要工作,也是民族史学走向世界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清代道咸以降,学术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经学相对于乾嘉时期总体上渐趋式微,而史学有所更新和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晚清民国的经学不仅论著繁多,而且对史学、子学乃至文学领域的影响并未消退.夏曾佑、刘师培是清末"新史学"的主要实践者,而经学渊源不同,史学观点也多差异.其所撰历史教科书尤为典型地体现了经学传统的深层影响,反映了清末经、史之学的复杂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