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谷飞 《中原文物》2002,(3):32-33
殷墟作为都城应始于武丁而非盘庚 ,早于武丁的三家庄期商文化应当从殷墟文化分期中分离出去 ,相应的殷墟青铜器分期中也不应包括郑振香、陈志达先生所划分的第一期早段和杨锡璋等先生的第一期。实无将殷墟青铜器分期独立于文化分期以外之必要 ,郑、陈先生依据文化分期所做的青铜器分期 ,相比之下更清晰明了  相似文献   

2.
许多年来,殷墟发掘除出土相当数量的青铜礼器外,青铜工具也发现有数百件。这些青铜工具大都出土于手工业作坊遗址和墓葬。二者在种类、器形组合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墓葬出土的青铜工具更具有特点。本文通过对殷墟墓葬青铜工具的综合考察,旨在对殷墟青铜工具神圣化趋势作一简要的探讨,以探求其特殊功用和价值。一、殷墟青铜生产工具概况青铜工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中。1965年,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一铜片①。甘肃东乡回族自治区林家的马家窑文化类型遗址中、甘肃永登蒋家坪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遗址中,均发现过青铜…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在殷代青铜冶炼技术已发展到高度发达的阶段,铸造技术已比较完善,这方面情况已被许多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物所证实。为了进一步研究殷代青铜冶炼技术和铸造技术,我们对安阳殷墟大司空村南、豫北纱厂西墙外86ANSM27墓中出土的殷代青铜簋标本做了金相分析,以便通过青铜合金的微观组织,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为殷商历史考古和科技史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评述了与殷墟青铜礼器铸造工艺研究相关的技术史、考古学和艺术史文献,概述了殷墟治铸遗址的发现和研究状况,分析取得的认识和存在的局限,探讨了在技术演进、文化传播及治铸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值得深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殷墟甲骨分期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墟甲骨的发现和鉴定,迄今已九十年,由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奠立基础的甲骨分期研究,也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分期是甲骨研究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有许多学者从事,持不同意见的各家都对研究的进展有所贡献。由于探讨的深入,问题越来越繁细,有关论作都较专门,广大读者很难利用,这对甲骨研究以至商代文化的探索是不利的。我们写作本文的用意,就是以简明的方式,将甲骨分期研究的新论点介绍给读者,使大家都能使用,从而判断其是非优劣。不过在成稿之后,却发现还是只适合对分期问题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阅读。这  相似文献   

6.
安阳市博物馆藏殷墟青铜生产工具选介及浅析孔德铭,张晓芹殷墟以其灿烂的青铜文化和甲骨文闻名世界,而殷代的青铜生产工具也以其独特的风貌,在中国生产工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安阳为殷墟所在地,我馆珍藏了一批鲜为人知的殷代肯铜生产工具,代表了殷代生产工具的...  相似文献   

7.
张昌平 《南方文物》2007,(4):102-108
新干大洋洲铜器群的年代问题曾经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其中歧说多集中在青铜容器的年代上。虽然有学者已经指出大洋洲铜器"既没有商代前期晚段的二里岗上层期的铜器,也没有商代后期殷墟二期以后的铜器",但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大洋洲青铜容器的年代属于年代跨度较大的不同时期,其主体年代属于殷墟文化第一期和以妇好墓为代表的殷墟文化第二期。  相似文献   

8.
9.
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商代化,与以四川广汉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地区商代化,二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这两种化的异同关系在两地人们所穿这的服饰上就表现得尤为明显。殷墟玉石人俑所反映的中原商代服饰的总特征是,交领右衽(平民为直领对襟),簪发戴笄,有佩有饰,冠履齐全。式样繁多,贵贱有别。一幅上国衣冠形象,此可以称为后世华夏服饰制度的滥觞。从三星堆青铜人像可知,三星堆先民服饰大致接受了中原化的影响呈现出冕服、礼服的特点,有冕冠、有深衣,还有章纹与芾等;但又显示出与中原化判然有别的个性,即左衽、窄袖,有衣尾(燕尾),凫冠,这当是巴蜀地区古代土化的典型服饰风格。  相似文献   

10.
殷墟甲骨分期的研究,由1935年发表的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确立了基础。此后不少论著试图对董说进行补充和修正,董氏自己也一再对原有的论点有所更改。争论的中心,在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是“文武丁卜辞”问题,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则是历组卜辞问题。所谓历组卜辞不限于有卜人历的卜辞,基本上就是董氏定为第四期武乙、文丁时的那类卜辞。1977年李学勤提出历组卜辞的名称,认为应改属殷墟早期,相当武丁晚期至祖庚。对此学术界有赞成反对两种  相似文献   

11.
使用块范法铸造中国古代青铜器时,设置在范和芯之间的金属小块,叫作金属芯撑,又叫垫片,用以定位和保持壁厚,避免出现铸造缺陷。迄今为止已知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是早商的盘龙城青铜器。本文根据207件殷墟出土青铜器的X光片,详细分析了从中商三期到殷墟四期的鼎、斝、簋、瓿、觚等典型器类的金属芯撑设置的数量、位置及方式。研究指出,殷墟青铜器已大量和规范地使用了铜芯撑这一技术,特别是在殷墟四期。  相似文献   

12.
殷墟青铜器以造型复杂、纹饰繁丽而名世,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复杂化的分范技术而外,另一点就是多样的装饰技术,除了繁复的三层花纹,浮雕和立雕的兽头状附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附件与器物主体的连接方式,主要是分铸法(铸接)和焊接技术,而其中分铸技术应用更为普遍和常见。本文描述了分铸法的几种方式,并探讨了分铸法在商代的发展历程。指出分铸法具体可分为榫卯式后铸法、铆接式后铸法、榫卯式先铸法、包裹式先铸法四种方式,有的青铜器会综合利用上述方法,采用多次铸接的分铸工艺。推测该种方法出现在早商向中商过渡的时期,在殷墟二期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但到殷墟四期,浑铸的倾向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3.
青铜是铜和锡、铅等金属的合金,青铜器是用青铜合金制成的容器、武器、工具、乐器,以及装饰品等。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晚商时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的一个高峰期。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精美程度上,都是举世瞩目的。它对中国同时代其他地区的青铜器造型、器物组合、纹饰,直至丧葬习俗、礼制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殷墟出土铜爵的铸造痕迹以及殷墟铸铜遗址出土的爵范、爵芯等实物资料为依据,比较全面地考察了殷墟铜爵的铸造工艺,基本揭示了殷墟铜爵的铸型分范、鋬及鋬上兽头的制作、柱帽的制作、范与芯的组装、浇口的位置等铸造工艺。文章对前人的研究做了一些修正和补充,并有新的发现,推进了殷墟铜爵铸造工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黄国辉 《文物》2012,(7):49-55,68
自1899年王懿荣辨识出商代甲骨以来,学界在甲骨卜辞的断代、考释、缀合、辨伪、校重著录等各项研究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而其中最重要又是最基本的一项研究进展即在于甲骨的分期问题上。从董作宾先生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首次系统建立起卜辞分期断代理论[1],到陈梦家先生按组来重新划分殷墟卜辞,把新分出来的组、子组、午组卜辞提前到武丁时代[2],再到李学勤先生明确把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区分开来,确立以字体、字形等特征作为卜辞分类的主要依据,从而奠定了今天整  相似文献   

16.
关于殷墟文化考古分期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目前殷墟文化的分期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大司空村分期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在殷墟发掘和殷墟文化的研究中得到长期实践和理论分析的验证,但是,随着田野工作和研究的进展,这种分法已经囊括不了考古实践中新发现的考古资料。比较合理的殷墟文化分期应当综合现有殷墟出土陶器、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分期研究成果,建立一个新的综合分期体系。  相似文献   

17.
打磨是青铜器铸后的重要加工环节,学术界鲜有讨论,殷墟孝民屯遗址出土的数千件多种形状的磨石为认识这一工艺提供了材料。本文在打磨实验和对孝民屯遗址出土青铜器铸后痕迹观察的基础上,认为遗址出土的球状和有正圆平面的扁平状磨石可能不是用来打磨青铜器的,铸后打磨使用的磨石大多为中细粒的长石砂岩或岩屑长石砂岩,打磨内容包括青铜器铸造后留在铜器上的范线、模外范内涂层的涂刷痕迹,以及因铸造缺陷而产生的坑洼不平等痕迹。  相似文献   

18.
殷墟仿铜陶礼器墓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墟四期偏晚阶段出现仿铜陶礼器墓,其器物组合较固定,所含器类较全,学者对其认识不一。作者认为其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同时又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思想变化密不可分,是人们对资源利用观念的一种转变。  相似文献   

19.
铜铙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现较多,类型也很复杂。关于南方铜铙的年代,最早的一般断为商代,晚的为西周,也有一律断为春秋者。笔者认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商代的考古学文化,目前考古界一般认为分早,中、晚三期。早期以二里头晚期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二里岗文化为代表,晚期以殷墟文化为代表。本文采用该种分期法。商代出土的青铜容器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属晚期的。最早确定为商中期的铜器墓是辉县琉璃阁商代遗址中。此后相继在河南郑州、湖北盘龙城均有发现,至今为止已发现商中期青铜容器的还有山西、陕西、河北、北京等地。对于商中期的青铜器研究正是随着不断的发现,而不断深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