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虢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伟 《史学月刊》2001,9(2):22-27
虢国是西周初分封的重要姬姓国,汉以后的文献中记载了东、西、南、北和小虢五个虢国.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我们认为周初周王所封只有二虢,一为东虢,一为西虢.由于西虢的东迁及其历史变迁,而有了所谓的五个虢国.  相似文献   

2.
金文"城虢"为东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连建  王龙正 《文博》2003,(6):33-36
虢国是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据文献记载最初就有两个,其国君分别是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与虢叔,他们同时兼任周王朝的卿士,领有采邑和封地。虢仲的封地在今河南荥阳,后世称为东虢;虢叔的封地实为采邑,在今陕西宝鸡,位于西周王朝畿内,其相对于东虢而言,它位于西部,故而称为西虢。此外,在文献资料中还有南虢、北虢以及  相似文献   

3.
两周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捩点,它不仅是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点,而且标志着周王室从此失去了对诸侯的统治,开启了"政由方伯"的时代。由于传世文献记载的简略与芜杂,导致对这一段重要的历史知之甚微。值得庆幸的是,近年公布的清华简《系年》中对两周之际的历史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对重新认识这段史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研读《系年》,可以对西周灭亡的原因,周平王东迁的年代以及所谓的"二王并立"等历史事件,得出一些新认识。另外,将清华简《系年》与传世文献对比,可以发现后者对两周之际的史事的记载基本上是言之有据的,但其中的一些细节显然有失实之处,而《系年》正可补正其阙。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梁带村、北赵等地两周之际贵族墓葬出土的黄金、青铜腰带饰梳理,结合青铜器铭文和文献记载,并与周原庄李铸铜作坊所出的陶范形制比较可知,金属腰带饰使用的年代范围,从西周晚期偏早至春秋早期晚段近200年,是流行于周王室和芮、晋、虢等姬姓诸侯国国君,以及卿大夫等男性高级贵族中的一种礼仪衣饰,后期的分布范围略有扩展,但黎、曾等国的发现表明使用者身份趋降至士阶层。金属带饰传播范围和时间有限主要是因出现的年代较晚,与周王室东迁后地位下降有关。金属带饰虽非主流礼器,但对周代服饰礼仪文化和我国早期黄金器使用的研究,都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虢国东迁考     
虢国是周代的重要诸侯国,但有关虢国的史迹,文献记载多有歧异,严重妨碍了虢国史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省三门峡地区发现了大型的虢国墓地,90年代又有重大发现,为虢国史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资料。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三门峡虢国墓地中的高规格大墓年代都应属东周早年。虢国的东迁当在平王东迁时。  相似文献   

6.
虢国是西周初年重要的姬姓封国,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们对虢国的本来面目及其迁徙状况已模湖不清,致使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先后出现了五个虢国。《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陕县下班固自注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荣阳,西虢在雍州。”这是最早记录四个虢国的文献.《水经·河水注》卷四:“昔周、邵分伯,以此(陕)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这里又把班固所讲的“陕县之虢”称之谓南虢。《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一年(前678年)“灭小虢”。这是说西周春秋时期有东、西、南、北和小虢等五个虢国。自东汉以来,史学界围绕着它们的分封、地望、迁徙及其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文仅就虢国的分封、名义与五个虢国的地望及其相关问题,略作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7.
成周城析论     
关于成周城的营建、位置、历史沿革、成周与王城的关系等诸问题,虽然有了一些趋同性认识,但争议依然存在。本文从文献出发,整合考古资料和金文资料,对成周城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涉及学界关注的西周若干重要史实。认为西周时期的洛邑即成周,周初周公营建的成周位于瀍河两岸,该城废弃于西周晚期。继之而起的是建于狄泉一带的西周晚期成周,该城即东周时期敬王东迁的东周成周。西周没有所谓"王城",王城建于春秋初年,是平王东迁雒邑所都之地,即今涧河两岸的东周王城。  相似文献   

8.
徐少华 《历史研究》2015,(2):143-155
古本《竹书纪年》(下文简称《纪年》)说西周末年因幽王和褒姒欲废太子宜臼而立伯盘,以致"平王奔西申"。关于这条史料,学术界信从者有之,然更多人持怀疑、否定意见。近年刊布的清华简《系年》第二章明确记载:"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①所言与《纪年》一致,说明当时太子宜臼在周王室内部诸种压力下,确曾逃往其母舅之国"西申"避难,在晋、申诸国帮助下得以继承王位,并东迁成周立国。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就"平王走(奔)西申"及相关史地问题加以梳理、考论,以期深化对两周之际历史变迁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陕西扶风强家村铜器窖藏出土的师臾钟年代与铭文所载虢季氏世系重加分析和讨论,指出师臾钟应系西周晚期厉王时器,同出的恒簋的"恒"应即师臾的先祖"虢季"。铜器窖藏的形成当与西周末年厉王时期国人暴动所导致的社会动乱有关。同时对太师小子豢簋等一批过去年代判定错误的器物重新断代、系联,将西周时期在王朝历任师职的虢季氏家族的有关铜器串联起来,反映了虢季氏一支自西周早期昭王世至西周末的发展脉络,对更清楚地认识虢季氏家族的历史和西周历史发展的有关细节皆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整理甲骨文和金文所见"虢族""虢国"资料的基础上,对"虢"字溯源并就早期的涵义进行了解读,同时还考察了殷商甲骨文中的"虢族(方)"及其地望;重点对西周金文所记载的"虢国(君)"史料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宝鸡县阳平镇高庙村西周墓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鸡县阳平镇高庙村西周墓群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县博物馆阳平镇西距宝鸡县城虢镇11公里,西周时属西虢封邑范围。据史料记载,春秋时秦平阳宫就在县附近①。高庙属阳平镇新秦村(亦称秦家沟村)下的一个自然村民小组,地处镇政府东北400米的台地上,南临陇海铁路...  相似文献   

12.
《雨无正》系《诗经·小雅》之一,列于《节南山之什》第四篇,前人谓之"变雅"。其诗旨素有三端:刺厉王、刺幽王和平王东迁后诗。随着《诗论》与《系年》等新出楚简的公布,可考证《雨无正》当为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时诗,其绝对时间大致在公元前762-前759年左右,作者为平王的近侍之臣,诗旨则在于为其时王统未集的平王吁请内外服臣工的支持。不唯如此,新出楚简与传世文献对西周末年周室的动乱则有"周亡"与"周衰"的不同撰述,从而揭示出平王由王统未集到正统确立后东周政治思想变迁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周平王东迁是春秋开始的节点。他迁出原本的宗周,走向洛邑,都城改易,似乎确实是与过去不同,但这却不能解释,为何周平王东迁是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开始。每一个时代的变化都是渐进的,有其演进的过程与原因,周平王东迁不单纯是因为周幽王的失败,更代表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下滑,而这一下滑的过程,也不单单发生在周幽王和周平王两代。本文将试析在西周晚期的事件中,导致了周王室不得不东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梁宁森 《中原文物》2007,(4):98-101
虢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封国,虢国贵族的姓氏名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多变,但总体上仍遵循周制。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17,(5)
<正>《左传·僖公五年》载:"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汉书·地理志》云:"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从上述文献记载可知,武王灭商后,封文王两个弟弟即虢仲、虢叔于东、西二虢。后西虢于公元前760  相似文献   

16.
洛阳盆地自古以来就有两个空间的观念,观念的形成始于周公营建雒邑。周公营建雒邑离开了夏商传统的都城区域洛汭、伊汭,选择了瀍涧之滨的优势地域。西周雒邑成周营建完成之后,"郏"逐渐演变成为了该区间的专有地理名词,两地观念已事实存在。东周东迁选择在西周雒邑成周故地的西侧构筑王都,东周的王都称王城,又称周、成周、京师,亦位于郏地。敬王十年避王子朝之乱在狄泉营建成周新城,一周变成二周,王城和成周之名地理分离。战国时期基于周的二都出现了两个全新的地理概念:河南和洛阳。随后被秦汉的郡县制所继承,洛阳盆地的两个空间观念从此转换成河南和洛阳。两周建制河洛的关键问题是周、成周的名义问题。"周"作为地名时,其概念绝非是单纯的地理称谓,还包涵了一个复杂的政治意蕴,其意与"京师"大抵接近。"成周",是"周"之美称。周、成周和周王的都邑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7.
正许国为周王朝在淮河流域的封国。国土面积大约只有25平方公里,是西周最小的诸侯国,其都城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东南15公里的张潘镇古城村。许国初建时,许国国君许文叔曾受命与管、蔡等国共同负责监视商遗族,是西周在东方重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后来还参与周平王东迁。  相似文献   

18.
常军  贺旭辉 《收藏家》2008,(3):21-24
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其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如杜预在注释《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围上阳”载:“上阳,虢国者,在弘农陕县东南。”还有学者在《晋大康地道记》载:“扶风郡雍,西虢地也。平王东迁,虢叔自此为上阳,为南虢矣。”班固《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陕县下》自注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  相似文献   

19.
<正>春秋初年,今天的郑州地域内发生了一件主导中原政治版图的大事——郑国东迁,郑桓公计赚虢、郐,使用的谋略是寄孥,即将自己的家眷、财宝、仆人寄存到虢、郐二国。史载虢、郐二君怯于桓公威势,也贪图桓公财宝,想据为己有,各献五城,用于安顿桓公家小与财宝,讵料人  相似文献   

20.
丰镐考古工作三十年(1951—1981)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周都丰镐的湮没和故址的重现史称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镐为周京是与西周王朝相始终的。丰邑距镐京甚近,且周王居镐以后,丰邑仍然保留着周王宗庙,西周诸王常居于丰或在丰处理国事,所以史家向来将丰、镐并称,或说二者是周都双城。丰、镐的湮没过程,史无详记。两处都邑的部分或大部分宫室毁于周幽王被杀之役,是完全可能的。自平王东迁洛邑之后,丰、镐就衰落了。镐京湮没年代似早一些,因为古史未见涉及镐京在西周以后的情况,且至今在镐京应在位置的遗址里也没有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