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关遗址仰韶早期遗存是晋南地区新石器最早阶段文化的代表,分为早晚两期,不同时期聚落呈现不同的结构形式。遗址间的比较研究表明东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和当时黄河流域复杂的文化演变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张寅 《北方文物》2019,(2):30-35
以往学界普遍认为牧业经济是两周时期西戎族群最为重要的经济形态。然而,考古学研究表明寺洼文化与东周西戎文化分别代表了两周时期的西戎族群的早晚两大阶段。两者在居址、出土动物骨骼、遗物及艺术主题等方面都具有明显差异,这表明早期西戎与晚期西戎所使用的生业模式是截然不同的,两周时期西戎族群的生业模式经历了由农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的定居生活转变为游牧经济的过程,其变化的原因与人群的变迁有关。  相似文献   

3.
盘龙城、新干和宁乡是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发现青铜器最多的三个地点.三处的青铜文化分别代表了早晚不同、前后继承的三个阶段.商王朝对荆楚民族的军事行动促使其政治中心转移,形成三地的青铜文化.  相似文献   

4.
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与夏文化初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主要来源于当地的王湾三期文化,并可进一步区分为早晚两段和划分类型。新砦期遗存属于二里头文化一期早段,称为二里头文化一期新紫型。二里头文化一期是夏文化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5.
凤林文化是汉魏时期分布在三江平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保安村城址凤林文化遗存为代表,晚期以凤林城址凤林文化遗存为代表.凤林文化是在滚岭兔文化、团结文化基础上,吸收了部分高句丽文化因素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的考古资料表明,陕北地区龙山时代遗存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中,后期应属"石峁文化"范畴,前期还未有明确的考古学文化命名。近年来,陕北地区龙山前期遗存多有发掘,陶器组合稳定,典型陶器包括单把斝、喇叭口瓶、直口筒形瓮、折腹盆、细柄豆等;陶器演变规律明显,可初步划分为"寨山遗存"和"庙梁遗存"早晚两个发展阶段。本文认为,石峁文化在陶器组合、聚落特征等方面与陕北地区龙山前期遗存表现出强烈的传承性,陕北地区龙山前期遗存应是石峁文化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河边遗址位于西丰县房木镇河边村河边屯西约300米的崔家坟西岗梁上。2015年和2016年,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系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考古队对河边遗址的两个地点进行了田野发掘,出土了丰富的凉泉文化遗存。发掘表明,河边遗址2015和2016年发掘的两处地点是非共时的同一遗址,或不同时期遗址范围有所不同。凉泉文化的出土遗物应具有早晚风格的变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其早期的年代约在中原的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中期,晚期的年代大致在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河边遗址的发掘丰富了对凉泉文化内涵的认识,但这些认识尚未明晰,还需日后进一步的考古工作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8.
《宝鸡北首岭》的学术贡献与失误并存。一是区分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早晚两期,却将半坡类型晚期遗存作为半坡晚期类型;二是首次发现半坡类型前后两个阶段聚落居住区的布局现象,却将之视作同一时期;三是首次发现大地湾文化年代最晚一批文化遗存和仰韶文化年代最早一批文化遗存以及两者的层位叠压证据,却将之相混淆。提出,在开展考古学文化谱系编年研究时要兼顾聚落形态研究中对于遗迹平面现象的认识,在开展聚落形态研究时要兼顾考古学文化谱系编年研究中对于遗迹现象上下层位关系的识别。再次指出,北首岭77T2第六层下7座墓葬是仰韶文化年代最早一批文化遗存的代表,是一个家族三代人的一组墓群,这组墓群不能够拆开分属两个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9.
"文化滞后"理论主张"王朝建国之时在前,其所产生的新文化在后"。本文作者以新王朝的物质文化是新王朝建立的标志,二者是依存关系,得出王朝建立与王朝文化同时产生的结论;以商王朝建国于二里岗文化C1H17阶段,以及遗民与遗民文化的历史命运,否定了二里岗文化由过渡期文化"融合"而成的观点,同时论证了夏商王朝更替的时间发生在二里岗下层早晚段之间的观点;最后通过为传统的"早商文化"概念正名,得出商文化在其发展进程中的各阶段表现为时空上的"先后"而不是"滞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地层、出土陶器及其纹饰等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大司空村类型可以分出早晚两个阶段,它的源头应该在冀中地区钓鱼台类型中寻找,后岗类型与大司空村类型是仰韶文化紧密联系而又共同发展的两个地方类型.  相似文献   

11.
广东博罗银岗遗址第二次发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此次发掘是继1996年之后对该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在广乐地区,与银岗一期文化内涵相似的遗存一般称为“夔纹陶类型遗存”,与银岗二期文化内涵相似的遗存一般称为“米字纹陶类型遗存”。此次发掘再次证明了两类遗存的早晚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在《试论“华渭文化区”》一文中曾认为 ,从日益增多的考古资料来看 ,在距今80 0 0年~距今 40 0 0年时 ,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 ,不仅独自拥有明确的分布地域 ,而且具有极鲜明的文化个性特征 ,早晚发展亦自成体系 ,因而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由于该文化区始终以关中地区为中心 ,且华山和渭水为该文化中心区内两个最著名的地理标识 ,因此可以将这一文化区命名为“华渭文化区”。目前已知该文化区的新石器文化早晚延袭达40 0 0多年 ,而且大致以千年为时间尺度 ,文化面貌呈现出较大的阶段性差异和变化 ,据此可…  相似文献   

13.
关于裴李岗·磁山文化的定名及其年代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七十年代中叶,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河北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发掘,认识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的文化。嗣后,学者们对它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几篇论文。但对这两处遗址文化定名及其年代早晚问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意见。笔者根据已知的材料,对它们的文化内涵进行初步分析,谈谈一管之见,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回顾以往商文化分期过程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流行的两种商文化主流分期方法,即以王震中为代表的三分法和张国硕为代表的二分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认为二位先生的分期方法各有千秋。相比之下,王震中先生的三分法更合乎商代的历史事实,但应略做调整,将其中的晚商文化的起始点按张国硕先生的意见,把洹北花园庄早晚段均归入晚商文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居住遗迹较多,且早晚叠压打破关系清晰,为进一步研究其各阶段的房屋建筑特征及其承袭变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报告中,将遗址分为大地湾一期(即老官台文化早期),属于仰韶文化的早、中、晚期,以及常山下层文化期[1].因受大地湾常山文化期考古资料所限,目前尚未找出常山下层文化期较为系统的房屋遗迹,故本文暂对前四个时期的房屋建筑的特点及其具有代表性的房基遗迹予以概述,并进行初步的推测复原研究,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湖熟文化是宁镇地区青铜文化的代表.地层叠压关系及其陶器排比结果表明,该文化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的绝对年代经C~(14)测定为1540±90B.C.,约相当于商代中期;晚期的绝对年代为1195±105B.C.,约相当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关于湖熟文化的性质.绝大多数同志认为湖熟文化晚期就是吴文化,而它的早期则是吴文化的前躯,按考古学界的习惯称法,可名之为“先吴文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题目读者不难发现,前两篇植物考古的文章都涉及到在四川地区开展的浮选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探讨四川地区的早期农业生产特点。茂县营盘山遗址位于川西北岷江上游山区,是一处距今5300~4600年前的史前中心聚落遗址。在该遗址开展浮选的结果显示,营盘山遗址古代先民的生业形态已经进入到农业阶段,从出土的农作物品种和杂草种类分析,当时的农业生产特点属于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生产特点。营盘山遗址和金沙遗址金牛区5号C地点所表现出的在农业生产特点上的差异值得学术界的关注,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两处遗址所处地区的不同生态环境、遗址年代的早晚差异、遗址内涵表现的不同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等因素。这两篇文章对今后深入探讨四川地区的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变化,乃至当地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相互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莲花库区遗存性质丰富多彩,时代编年自成体系。遗址类型有大型聚落、建筑、墓群、城址、岩棚址等;其时代包含了旧石器、新石器、早期铁器时代早晚两段、渤海、辽金各时期等,基本上可以勾勒出这一地区古代文化发生、发展的大体脉络。  相似文献   

19.
二里头文化的性质及其与二里冈期商文化的关系是近年来夏商文化探讨中争论的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夏商两种文化的界限应该划在何处。归纳各家意见,可概括为两种:一种意见认为应划在二里头文化本身各期段之间,即二里头文化早期阶段是夏文化,晚期阶段是商文化。另一种意见认为应  相似文献   

20.
小拉哈文化以小拉哈遗址的第二期遗存为代表,同类遗存在黑龙江省肇源县狼坨子、南山头、卧龙、白金宝和吉林省镇赉县坦途西岗子等遗址亦有发现。依据小拉哈遗址提供的层位关系,同时结合对其它遗址出土材料的比较,可将目前出土的小拉哈文化遗存区分为早晚两期。通过对陶器组合、造型特点和碳十四测年数据等方面的分析,初步判定小拉哈文化的年代应该处于夏至早商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