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燕山南麓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历程进行了总结,并就个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作了初步探讨,提出了未来有待提高的若干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晋南地区新石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点的认识是面的认识的基础。1991年5~6月,我们重点复查了山西省翼城县东部的北橄、南橄、东木坂、贯上堡、殿儿垣等遗址,新发现了枣园、南卫二遗址,对这一小区域新石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有了较清楚的认识。进而形成对整个晋南地区亲斤石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3.
进入春秋时期,西周形成的传统政治格局开始发生改变,社会开始出现一种比较宽松的发展局面.各诸侯国凭借当时宽松的政治环境竞相发展自己的实力.齐国成为首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吞并周围的小国,其中纪国是第一个被吞并的国家,主要原因是齐国为了占有纪国丰富的海盐资源.  相似文献   

4.
晋南地区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以地理界标明显的中条山为界,可以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区主要为盆地区,包含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南区主要为山地区,包括平陆芮城谷地和垣曲盆地。本文通过对晋南庙底沟二期文化以来已发表C14数据的再分析,从绝对年代角度对北区和南区新石器末期文化分期进行对应。依据重要遗址典型单位进行各区文化分期,并从聚落、重要遗迹和遗物等方面的特征出发,对晋南新石器末期的文化变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伏羲女娲与河陇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张德芳河陇是河西和陇右的简称,概指今天的甘肃全境。她位于中国西北黄士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从西北到东南呈狭长形,长约1400多公里。她的中、东部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西端,属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湟、泾、渭流...  相似文献   

6.
珍珠门文化作为商周时期的东夷文化,首先发现于胶东地区。随着鲁北地区考古材料的丰富,特别是潍坊汇泉庄、淄川北沈马等遗址的发掘,表明以素面红陶鬲为代表的非典型商周文化遗存应属于岳石文化之后珍珠门文化的范畴。鲁北地区作为珍珠门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存续下限可至西周中晚期,说明该地区的夷人文化系统并没有被商文化完全取代或同化,而从西周早期开始,东夷土著文化与周文化逐渐融合,西周中期之后其主要文化因素也逐渐融入周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7.
鲁北地区发现四座龙山文化古城址,根据地层关系及出土遗物,推定这四座龙山城址是分属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堆积。根据陶鬲炊器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之后曾沿黄河故道向东传播,故提出山东地区发现陶鬲,乃由河南豫西地区传播而来,论定鲁北西部三座龙山文化城址晚期。乃由豫西徙入鲁北地带的“鬲族”所占有。通过有关史料分析,肯定鲁北发现四座龙山文化城址中淄、(氵弥)河以西三座城址晚期易主,与古史传说中的夷夏交争吏实有关,或曾为随夏王室东渐鲁北一带斟姓诸部所占有。  相似文献   

8.
江西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目前的考古工作主要在赣鄱地区,经科学发掘的重要遗址有修水县山背遗址、九江县神墩和大王岭遗址、靖安县郑家坳墓地、樟树市樊城难和筑卫城遗址、新余市拾年山遗址、永丰县尹家坪遗址,还有广丰县社山头遗址等。这些遗址已分别命名为山背文化和樊城堆文化等。但是,对于它们的文化命名、文化特征、文化分布和相互关系,甚至文化遗存的归属,在学术界尚存有不同意见,有的还认为这两种文化“当属于同一文化系统,是同一文化共同体人们所创造的”①。本文拟围绕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关于山背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9.
重庆峡江地区的四种新石器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庆峡江地区 ,东起巫山西至江津。三峡工程上马以前 ,这一地区的考古工作一直比较薄弱。其中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发现 ,只有瞿塘峡以东的巫山大溪遗址。而瞿塘峡以西地区 ,未见有十分明确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方面的记述和认识。从1992年开始 ,配合三峡工程建设 ,学术界对重庆峡江地区的地下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不仅新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 ,而且通过发掘获得了一批新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实物资料。纵观该地区十年来的考古发现和收获 ,我们认为除巫山大溪文化以外 ,重庆峡江地区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应该代表了四种…  相似文献   

10.
浊漳河流域所在的晋东南地区长期以来是早期文化的考古空白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从2010年开始实施的浊漳河流域早期文化考古调查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对探索该区域的早期文化面貌及其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目前,在华北地区发现的早期新石器遗存中,有河北境内分布的磁山文化,河南境内分布的裴李岗文化和渭水流域分布的老官台(包括大地湾一期)文化。这三种文化,都有一定的内涵,属典型的农业文化,其文化面貌比较原始,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都在七千年以上。因此,人们普遍把它们归为同一历史阶段的遗存,代表华北不同地域内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它们在我国新石器文化  相似文献   

13.
贵州旧石器时代遗存分布较多,也是贵州考古工作的重点,新石器至商周时代的遗存之前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工作也较薄弱。近年来,主要是为了配合基本建设,开展了大量田野工作,发现了大量新石器至商周时代的文化遗存,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初步整理和分析,本文拟就对贵州高原新石器至商周时代的文化遗存做一初步的分区。初步将其分为五个大的文化区,但受限于材料的积累,分区工作还显得相当粗略,文化序列的建立更是难能企及。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距今8000年前后的降温事件之后,才真正意味着人类的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开始.距今5500年前后降温以及由此带来的干旱,使甘青地区这一时期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的激化,甘青地区葫芦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出现的社会复杂性,可能是在资源紧张状态下的一种人类文化行为的生态调整.甘青地区距今4500年气候转变可能首先促进或刺激了齐家文化的发展.但随着气候转变的幅度增加,环境条件渐趋恶劣并超过了当时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西北地区史前农业体系不可避免的发生彻底地解体和衰落.长期的干旱环境可能是导致齐家文化的衰落以及齐家文化之后较长时间农业文化的低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漫长的旧石器中石器时代里,人们慢慢地学会制造磨光的、比较细致的石头工具,这就是考古学上所说的“新石器时代”。在贵州高原这片土地也曾先后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现已知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赫章县的可乐(区),咸宁县的中河(区),毕节(市)的青场(乡)和平坝县的飞虎山。荷章县可乐遗址,是我省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距今约四、五千年。1977年由贵州省博物馆和贵阳师院师生组成联合发掘队,试掘了新石器时代遗存,通过试掘,先后在文化层中获得石器三十余件,陶器数百片以及其它文化遗物.出土的石器,主要有…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东麓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正> 一、早期新石器文化的探索 太行山东麓地区是指太行山脉以东,北起永定河,南至黄河北岸的山前狭长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这里地势较平而略有起伏,海河水系的众多支流西出太行山脉,在山脚下形成一个个冲积扇,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宜于处在农业文化早期水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生存。对于这个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的探索,始于1976年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发掘。次年,在近邻该区南部的河南省中部地区又发掘了裴李岗遗址。之后,河南省又陆续在密县莪沟,长葛石固,新郑唐户,沙窝李,舞阳贾湖等地,发掘了一大批与裴李岗遗址相似的文化遗存,丰富了人们对该类遗存  相似文献   

17.
江苏溧阳中头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斧、石铲、石磨盘等新石器文物,经科学研究后证明距今15万年前至距今35万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物。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出现的新石器。这一重大发现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人类起源地之一。中国人的老祖宗最早出现在江苏。  相似文献   

18.
枝城市新石器文化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枝城市(原宜都县)地处鄂西南部,东北与枝江县接界,东南与松滋县相连,西南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毗邻,西北与长阳、宜昌县接壤。长江冲出西陵峡口,在市境相继接纳了清江、渔洋河、九道河,形成江河纵横,港汊密布,冲积平原宽广肥沃的地势,为原始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文物考古工作证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曾利用这一优越的地理条件,辛勤劳作,奋发开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继属于大溪文化遗存的红花套遗址发现、发掘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陆续  相似文献   

19.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是伴随距今12000年前后全球气候变暖全新世到来之际才发生的,而在环渤海地区,这一过程还伴随着渤海从陆地到海洋的剧烈环境变迁。如果说渤海的这一沧桑巨变过去离我们还非常洪荒遥远的话,那么在环渤海地区不断发现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的今天,它已越来越走近我们的视野了②。90年代以来,相关考古资料进一步增加并趋细化系统化,使深入考察环渤海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与海岸变迁的互动关系成为可能并日显迫切。笔者不揣浅陋,拟在前人基础上从分析兴隆洼文化与小珠山下层文化的关系入手,…  相似文献   

20.
1982年秭归县柳林溪发掘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1年4月28日至5月7日,湖北省三峡考古小组第二次发掘了秭归县柳林溪遗址,发掘面积共计110平方米。这次发掘不但发现了丰富的商周文化遗存,而且发现了重要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