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天主教会与耶稣教会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大春 《史学月刊》2003,2(2):55-61
1891—1911年间,中国天主教会与耶酥教会的矛盾激化,屡屡发生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天主、耶酥教派冲突。目前主要史籍中有案可查的这类冲突共有42起,经分析归纳其有五大特点,七种原因。中国政府对教派冲突问题非常重视,对它的处理不同于对其他教案,具有两种特点。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和宗教文化的原因,缅甸与印度两个国家自古有着密切的联系,两国人民也一直友好相处,交往频繁,有不少印度人移居缅甸或到缅甸务工、经商。但是,在殖民地时期,缅甸国内曾经发生过两次全国性的缅甸人与印度人的冲突。一直友好相处的缅甸人和印度人是怎样发生冲突的?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冲突的原因是什么?本文拟对以上问题做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青帮的辈份制及二十四个辈字之由来一直是帮会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 ,罗教、大乘教的道统和辈份制问题则是民间教派研究中尚未被注意到的空白点。本文将明清历史档案资料、民间教派宝卷与当代调查资料相结合 ,进行深入考证 ,解决了上述问题 ,并为揭开青莲教、金丹道、一贯道道统由来之谜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4.
俞春荣 《丝绸之路》2009,(16):64-65
藏传佛教是印度佛教传人我国藏区后与藏族原有的苯教长期斗争、互相融合后形成的。藏传佛教发端于公元8世纪,到9世纪中叶,朗达玛赞普灭佛兴苯,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走入一个低谷。10世纪后期,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藏传佛教又开始在藏区复兴。11世纪中叶开始,藏传佛教各教派开始出现,到15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藏传佛教发展到后期可谓教派林立,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教派。  相似文献   

5.
十五世纪,随着印度城市中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印度教内产生了一些其教义反映着市民阶层对封建制度抗议的教派,这些教派,统称“虔信派”。十六世纪传布于旁遮普的锡克教,就是虔信派的一个支派。锡克教的创始人是那那克(1469—1538年)。他出身于刹帝利种性的一个小商人家庭,早年曾在拉合尔经商,做粮食买卖;后供职于旁遮普总督衙门,管理粮仓。在这  相似文献   

6.
谌焕义 《安徽史学》2015,(2):97-105
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印度权力的移交问题。将政权移交给一个统一的印度政府可能在最大限度内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1918年《蒙塔古—蔡姆斯福德报告》提出由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组成印度联邦的设想,此后,英国政府为实现这一设想作了很多努力,《西蒙委员会报告》、圆桌会议、《1935年印度政府法》、"内阁使团方案"一再重申并不断完善联邦方案。但是,由于国大党、穆斯林联盟等印度党派和教派不能互相妥协与合作,全印联邦方案最终流产,英国政府不得不实行印巴分治。  相似文献   

7.
杜冰 《沧桑》2008,(1):36-37
印度古代历史漫长而复杂,信仰纷杂、教派林立、种族繁多、语言各别以及多层次的社会结构贯穿印度古代社会的始终,使得印度的历史更显得神秘和扑朔迷离,然而在这纷繁对立矛盾的背后,隐藏着其基本特征,即分裂与统一、外族入侵与同化、多样性与精神的统一性、宗教种姓对立与宽容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阿拉伯民族和波斯民族是20世纪存在较多摩擦的中东两大民族。思想上的冲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产生纷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教派分属的差异、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朗民族主义的对立以及泛阿拉伯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的斗争,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思想冲突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相似文献   

9.
《南方人物周刊》2011,(37):18-21
67岁的印度人齐奥纳(Ziona)是"查纳"(Chana)教派的首领,该教由他的父亲查纳于1942年创建,允许一夫多妻.齐奥纳拥有39名妻子、94名子女、14名媳妇和33名孙子女,这181人就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他的家是一栋拥有100个房间的4层大房子,坐落在印度米佐拉姆的巴克塔旺村的小山中.这家人一顿晚饭委消耗掉30只鸡、132磅土豆和220磅大米.他们拥有自己  相似文献   

10.
次多 《中国西藏》2013,(4):68-69
觉鄂仲师徒三尊是公元十世纪的人。指的是上师觉沃杰·班丹·阿底峡,其亲传弟子仲敦·杰瓦迥乃、鄂·列白希绕。在唐卡画、壁画作品中,常以上师居中,两位弟子居左右的形式出现,多见于西藏寺院佛堂中。他们三位是创建于公元十世纪的藏传佛教噶当教派的开山人物,噶当教派从此传承,历经几百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噶当教派法系开创了最晚形成、而势力最强的格鲁教派的先河。因此,人们习惯上把格鲁教派称为新噶当派。  相似文献   

11.
宋丽萍 《世界历史》2005,(6):106-112
印度历史教科书问题与印度社会思潮的变化关系密切。独立初期,世俗主义思潮占据主导地位,相应地印度的历史教科书也是以世俗主义史学为主。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随着政治机会主义的增加和世俗政治价值观念的淡化,教派主义政治和社会思潮迅速发展,教派主义史学也影响到教育领域,力图改变世俗史学在历史教科书中的主导地位。1998年,印度人民党联合政府上台后,为了贯彻其教派民族主义的教育政策,于2001年提出修改已经使用了30多年的历史教科书,因世俗主义史学家极力抗议而未果。  相似文献   

12.
有关创教和起会的历史神话是我国民间教派和帮会共同的现象。合理解读这些神话,既是民间教派和帮会研究的任务,也是进一步探明民间教派和帮会历史的一把钥匙。本文抓住“戏剧化”这一关键环节,对明清民间教派和帮会创教、起会历史神话中的“昏(君)奸(臣)与功(臣)”故事结构模式进行探讨,进而用天地会的历史解析其起会历史神话“西鲁故事”的形成过程,力求廓清笼罩在天地会起源问题上的迷雾。  相似文献   

13.
印度中世纪早期(公元4—12世纪)各区域王国国王(以下简称国王)向婆罗门、神庙、寺院、王室家族的成员、藩臣和文武官员赐赠土地,是印度封建制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研究这个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属开创阶段。笔者准备从几个不同的侧面来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本文着重分析和介绍这一时期印度国王赐赠土地的发展及其原因。有不妥之处,请同行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4.
佛教全称佛陀教,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佛教始祖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656——485年),祖传是古代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佛教创立后,历经教徒长期的苦行斗争,逐渐在印度发展成为一大教派。尔后由民族宗教发展成为世界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相抗衡。  相似文献   

15.
刘志财 《沧桑》2009,(2):130-131
在沉寂了几个世纪后,印度这个在历史上曾经十分辉煌的文明古国于新世纪焕发出青春活力。依靠优越的地缘环境、自然条件、人力资源、政治经济军事等有利条件,印度必将崛起。但在崛起路上印度必须解决好自身问题和与主要大国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张威 《安徽史学》2015,(6):118-127
1971年印巴危机是冷战时代一次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地区危机。危机期间,因受东巴内战与印巴冲突的双重影响,大量东巴居民逃往印度,沦为难民。东巴难民持续涌入印度不仅是东巴危机转变为印巴危机的主要诱因,同时也是导致南亚持续紧张、敌对氛围难以消解的重要根源。为妥善解决难民问题,美国积极谋划,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意图妥善解决难民问题,化解危机。但是美国采取的积极措施并未减缓危机冲突的不断升级。在处理难民问题的过程中,美巴政策协调趋于一致,而印度与美巴在难民问题上的政策倾向却渐行渐远。归根究底,是否应该在难民问题上附加最终促成东巴独立的政治条件是美巴与印度的根本分歧所在。而这一根本分歧的悬而未决最终成为引爆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7.
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伊拉克新宪法草案所确立的国家联邦制结构,对国内库尔德人问题的解决乃至西亚地区库尔德人问题的走向无疑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认为,联邦制虽然能够满足少数民族的自治要求,但也容易刺激少数民族的分离欲望,而且少数民族与居人口多数的主体民族对联邦制的理解和要求存在差异,因而联邦制并非从根本上解决多民族国家民族矛盾和冲突的灵丹妙药;伊拉克的民族、教派冲突根深蒂固,国家构建任重道远,联邦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库尔德人问题。  相似文献   

18.
提到伊朗,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历史课本上的大食、波斯、两河流域,前阵子电影院里播放的《波斯王子》,教派冲突,现任总统内贾德,还是核武器(美国和以色列都将它视为当今国际社会的邪恶轴心国之一)?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从印度加尔各答华人社区的衰落与生存困境、印度文明传统环境下华人的生存适应与社会融入障碍、中国文化传统影响下印度华人心理文化调适的局限等方面,探讨了华人在印度社会中的心理调适过程及其心理社会均衡的实现情况。华人在印度社会遇到的是种姓制度、宗教认同和单惠型为主的交换模式,与华人的家族及宗族认同、信用借贷型为主的交往模式产生了较大冲突。这种冲突使华人与印度社会形成隔绝,并难以实现社会地位、安全、情感等方面的满足。印度华人根据生存环境调整生存策略,以符合华人基本人际状态的方式,实现心理与社会的内外交互平衡,却又加剧了其封闭性、保守性,使其未能成功利用印度社会的制度和文化谋求自我发展、实现自我革新,因而诉诸外部世界,通过再移民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新的发展机会。这是造成印度华人社会持续衰落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20.
王一鸣 《人文地理》1987,2(1):70-72
黎巴嫩是地处东地中海沿岸的一个小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教派林立,各个教派在社会组织上自成一体。以教派为基础,又形成各种政治集团。三百多万人口的黎巴嫩,竟有十六个教派,四十多个武装集团。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穆斯林和基督教派两大势力的矛盾,由于近年来人口比较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而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