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宋史》卷二八六《薛奎傳》言:"召(奎)爲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此處言薛奎職龍圖閣學士誤。檢歐陽修撰薛奎墓誌銘云:薛奎"入拜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歐陽修全集》卷二六)。而《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〇六天聖六年(1028)三月記載的人事變動亦可印證此點:己未,龍圖閣直學士、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公事范雍爲樞密副使,仍  相似文献   

2.
英国的伯明翰造币厂因负责协办中国首座机器制币专业厂的广东钱局,绩效良好,成为当时相关机具最重要的来源。该厂为中国所制各式样币因数量有限自然成为藏家追逐的对象。在众多品种内,有一组"龙图镍币样版"在文献的记载上并不完整,故以往  相似文献   

3.
运城盐池古称河东盐池或解池,有数千年的悠久经营开发史。传说远在轩辕黄帝时期,宿沙氏就用盐池卤水与清水混合熬盐食用;尧舜时代人们发现了天然的结晶盐。隋唐之际人们发明了垦畦浇晒法,盐产量成倍增长,所产的“潞盐”享誉全国,行销于长江以北、京津以西的广大地区。河东盐税曾占到当时全国总税收的八分之一,因而在历代  相似文献   

4.
5.
西汉元鼎年间的“广关”政策,是武帝为拓展开西地域范围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为配合“广关”的实行,汉王朝对拓展地域内的行政构建进行一系列调整。本文通过对西汉河东地区侯国分布状况的考察,指出元鼎年间河东地区侯国分布存在剧烈变动。此变动与“广关”直接相关。“广关”政策实行後,河东地区的侯国被集中迁出。而河东不封置侯国的局面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  相似文献   

6.
三、华夏明形成阶段的史迹与化 尧舜部族“联邦”、“共主”禅让式古国政权的进一步发展,则迈入了华夏明的形成期——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然而夏族与夏化的起源,这个成熟期的早期国家模式、所在地域及其发展等诸多问题,在长期以来就有不同的意见:在夏族与其化的起源问题上,目前主要集中在河南豫西说和山西晋南说两种。前基于考古化详实连续并能自圆其说;后则鉴于在历史典籍特别是先秦献和甲骨中的记载而得到了有力支持。笔结合多年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心得,认为夏族与夏化起源于晋南而后发展至豫西,这在历史和考古资料上都有史可考,有物可证,并可窥觅其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中国”这一名称可谓源远流长,赋有民族、地理、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多种含义,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作为国家用名,在世界各国的国名中是极其罕见的。  相似文献   

8.
华夏文明是中国文明,确切地说是中华文明中的一个地域性文明。因为,近一个世纪的考古发现说明,中华文明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并大体上与中国古史所谓“传统时代”的史迹相对应。  相似文献   

9.
河东书院     
正山西运城市位于黄河东岸,历史上曾设置河东郡,习称河东。这里是明代理学大师薛瑄的故乡,也是薛瑄创立的在明清学术史上极有声望的河东学派的大本营,因而明清时期文教兴盛,不仅各县遍设书院,而且府级书院就有河东书院、正学书院、弘运书院3所,规模宏大、财力雄厚、名师荟萃,驰名三晋。其中,河东书院创办最早,办学时间最长,名声最著,是河东地区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山西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0.
河东盐春秋     
我国天然盐湖不止一处,形成时间大体相当,然而这些盐湖大都偏居于气候寒冷、人烟稀少的青海、宁夏、甘肃、内蒙、新疆等偏远地区,远古时代很难为人类所用。唯河东盐池位于华夏民族发源的中心区域山西南部。  相似文献   

11.
<正>“民以食为天”,盐作为百味之首,从古至今一直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盐课”历朝历代作为朝廷非常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官府对盐的控制和管理也较为严格。河东是北方重要的产盐区,主要依靠天然的“解州盐池”进行食盐生产,其所产之盐称“解盐”或“河东盐”,在明清时期按规定销往山西、河南、陕西三地。  相似文献   

12.
<正>盐池神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城南卧云岗之上,面盐池,背禁墙,为专祀河东盐池之神而建。庙宇风格独特,建筑宏伟庄重。2013年5月,盐池神庙连同盐池禁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历史沿革河东盐池一名解池,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初,面积130平方公里。在古代被分东西二池,东池属安邑县,西池属解州管辖。早在五千年前就被先民开发利用,并专为河东盐池造就一个字叫"盬",其盐是不需要人力加工而自然天成的。河  相似文献   

13.
运城古称河东,是一个西、南两面背靠黄河的地方。它是华北和西北、中原连接的通途要冲;也是晋与陕、豫接壤的黄河金三角地带。这里天华物阜,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最典型的地域。因此,被史学界称之为“夏墟”;被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誉为:中华民族总根系中的“直根”。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知识、就是财富,它是民族精神的凝结与体现。当全球逐渐步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时代的时候,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认真地挖掘、整理、研究和…  相似文献   

14.
《沧桑》1998,(5)
  相似文献   

15.
河东是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黄之根,中国之本。河东无山不名,无水不灵。文化遗址密集,名胜文物星罗,碑碣墓葬棋布,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层岩,是中华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但由于时代悠久,史传尘封,文史深藏隐迹,传说扑朔迷离,人文悬案犹存,均待探勘开发,破译诠释,解读求知。认识中国,已是国际时尚。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东,业成世界公认之说法。山西河东,其历史价值于此可观。“水有源而长流,树有根而常青。”河东拥有华夏五千年灿烂文化构筑的邈邈长城,蕴含着中华先祖的智慧创造,拓展着民族生活的…  相似文献   

16.
河东裴氏南迁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东裴氏南迁述论韩树峰一、晋末宋初河东裴氏的南迁东晋南朝时期,关洛大姓的南迁多集中在襄阳,并形成以此为中心的武装力量,这支力量以骁勇善战闻名于东晋南朝,在抗胡御边及政府内争中显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流民领袖如柳、薛、韦、杜之属也藉此登将入相,为当时...  相似文献   

17.
宋龙图张根行状碑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80年代文物普查以来,德兴市博物馆曾在宋时德兴望族张氏世居之地的吴园村一带征集收藏了《李纲书丹的张由墓志铭》①,北宋炼铜家《张潜行状碑》②和《宋故致政参政大资张公(焘)墓碣》③等大型碑志。最近又在银城东郊的吴园征集一通《宋龙图张公(根)行状碑》。据...  相似文献   

18.
郭春梅 《文献》2005,(4):66-82
石刻,被人们称之为"会说话的石头".在素有"山西碑刻之乡"的河东,光绪三年(1877),即农历丁丑年,发生了山西二百余年未曾有的重大旱灾,故时人称之为"丁丑奇荒",因这场重旱灾又延续到光绪四年,即农历戊寅年,因而亦称为"丁戊大荒"."丁戊大荒",在正史中的记载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一些正史记载太过简略,对灾情及救灾措施及其留给人们的恐怖心理,略而不详.事实上,大灾结束后不久,河东地区许多村落纷纷刻碑,记述了这次可怕的灾害,从许多方面弥补了史载之空白.  相似文献   

19.
李梁 《黑龙江史志》2013,(21):36-36
河东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河地区之一,无论其在地理区位上,还是政治经济方面,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隋唐时期河东解盐的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垦畦浇晒"技术的发明推广和普及。由此,河东池盐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0.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因为“五”与“午”同音,“端”有“初始”之意,故自古以来习惯称端午节。端午节在我国南北方的意义各有差异,北方是为纪念介子推,南方为了纪念屈原,另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陈临等说法。五月初五是夏至刚过正进入炎夏之时,也是各种疾病传播,雷电、水旱、虫蛇、野兽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