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亮 《炎黄春秋》2008,(11):62-63
海内外华人新闻界享有盛誉的老报人陆铿先生于今年6月21日晚病逝美国旧金山。他的遗体6月26日上午11时在当地火化,骨灰由其子女带回国内安葬。依其遗嘱,归葬于昆明市金宝山的名人园,墓碑上镌刻:“中国一记者陆铿葬于此。”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的是发生在1949年南京解放后,蒋政权在广州制造的一起文字狱。在这次事件中,广州《天地新闻》日报社社长陆铿被捕入狱。我是营救陆铿出狱的当事人,有些情况就连陆铿本人及其夫人杨惜珍也不甚清楚。陆铿字大声,是云南省鹤庆县人,彝族。他是我中央政治学校的校友,1941年从当时政校的新专班乙班毕业。他这一班同学都是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大学毕业生,所以文化知识基础较好。与他同时的甲班同学就全都是国民党中央从各省办的地方党报社选拔出的一些年轻的有着多年新闻从业经验的人,他们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非常贫乏,但他们中间的李荆荪…  相似文献   

3.
他“炮轰”国家队主帅,公开发表对足协的“大不敬”言论——中国体坛有没有“狂人”?记者请教业内人士,答曰:“找体坛‘狂人’?郝海东呀!”训斥记者“胡写瞎写”郝海东到底有多“狂”?记者向一位当年多次采访过他的体育记者求证。这位同行感触尤深地说:“那时我们一  相似文献   

4.
“《环球人物》,好啊!”接过记者递上的杂志,赵启正眼前一亮,还没坐定就兴奋地说道。“中国的人物,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上的人物,也受中国读者关注。环球人物,这个定位不错!”不等记者发问,这位前任“中国政府发言人”主动打开话匣,进入了“状态”。  相似文献   

5.
李豫  岩生 《世界》2004,(11):22-26
金秋十月,记者来到了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内画艺术之乡”的衡水市,参观了由内画大师王习三创办的“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  相似文献   

6.
雷颐 《湖南文史》2011,(4):60-60
1972年年初,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与此前的“全封闭”相比,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国际友人进入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7.
武际良 《纵横》2012,(2):4-9
作家萧乾曾这样回忆斯诺:有的外国记者比他待的时间更长,经历的更多,然而他们并没有看到“活”的中国。他们的见闻是浮光掠影的,只是生活在当天的“热消息”里。由于鲁迅的指引,斯诺这位外国记者未停留在“热消息”中。他以更多的精力倾注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探讨上,  相似文献   

8.
“青记”(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与“长江”(范长江)的名字是分不开的。 “青记”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全民抗战的历史转折时期形成的。这个组织的主旨.就是为了团结一切爱国的青年记者.要求坚持抗战。要求政治民主;共同努力,唤起民众,争取全民族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9.
《新疆人文地理》2017,(1):112-112
2016年12月22日,“曹山旅游营销论坛暨中国媒体旅游记者联盟十周年庆典”在江苏溧阳曹山旅游度假区召开,昌吉州荣获“最具特色旅游目的地”大奖。  相似文献   

10.
阳光透过百叶窗,照着桌上一叠叠汽车资料,斯巴鲁(SUBARU)系列汽车“力狮”、“傲虎”、“翼豹”和“森林人”的图片赫然在目。在墙上的显著位置,悬挂着一幅书法,上面是两个遒劲大字:“呼啸”,落款是“丙戌年吉祝贺斯巴鲁拉力车队成立”。这是在“五一劳动节”前夕的一个午后,记者在日本富士重工中国事务所首席代表中村幸宏先生的办公室里所看到的。就在记者四处打量的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年底做完地震半年回访后就没有回过北川,作为记者,特别是在中国的记者,多少都有点“对抗遗忘”的心愿,但记者这一工作本身却是健忘的,你不断地被卷入新的选题、新的旅行,  相似文献   

12.
邂逅张恨水     
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这朵小浪花仍然没有消散。1957年一个夏秋之交的下午,北京报界开会批判浦熙修右派言行。会场设在《北京日报》礼堂。一时,各路名流云集,名编、名记、名报人都曾与会。王芸生、陆铿、子冈。还有高集、高芬夫妇也都到会。  相似文献   

13.
9月20日的英国《金融时报杂志》,主题是“中国2013”。除了该报的驻京记者、学者杨继绳,四月网总编胡亦南也撰写了一篇英文文章,《忘掉“崛起的中国”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否需要航母,会不会建造航母,西方一些人为何要无中生有地替中国“造”肮母?带着诸多疑问,记者采访了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杰和著名军事问题专家宋晓军先生。记者:国防科工委日前发布消息,肯定中国有能力建造航母。您认为中国具备了哪些制造航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马路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美国某记者心怀叵测地向周恩来总理发问:“总理阁下,中国的路明明是人走的,为什么称它为马路呢?”总理不假思索诙谐地答道:“因为我们走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记者来到健在的“中国旅”军官彭施鲁家中,听这位89岁的老人讲述了60多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遭日军围剿抗联转入苏联彭施鲁现为人民解放军退役将军。据他介绍,“中国旅”的正式番号为“苏联远东红旗军第八十八独立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买枪像在中国买大白菜!”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后,记者马上想到了这句在中国留学生中流传甚广的话。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枪支最多的国家,很多出国前没有机会摸枪的中国人,到美国后都有买枪的经历。记者到美国没多久,就产生了一个担心:枪支如此泛滥,焉能不出事?事实证明,记者的  相似文献   

18.
抗战期间,他作为盟军太平洋战场上的随军记者,写过一百多篇战地报道;在1945年“密苏里号”上见证日军投降仪式的数名中国记者中,他是惟一在世的一个  相似文献   

19.
“Ah-huh! Hello!”见到满座中国记者,首次来沪的安吉拉倒是自来熟,上扬的声调透着满腔热情,一下颠覆了外界传说中的冷傲形象。  相似文献   

20.
曹燕凌 《文史春秋》2014,(12):44-47
汉斯·希伯是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著名作家兼记者。1925年,他从欧洲来到上海,参加中国的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北伐战争,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和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工作。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返回欧洲。“九·一八”事变后,他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第二次来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