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有恒 《文史天地》2010,(10):72-76
在美国享有“华裔第一参政人”美誉的邝友良,是一位人生经历多姿多彩的传奇人物,在美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都颇具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的确,要想做好一件事, 首先要把握开头。把握好开头是成功的前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青少年,正值人生的开头,必须好好把握,才能在今后漫漫人生长路上创造辉煌。把握人生的开头需要理想。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动力。”理想可以使人奋进, 是成功之路上的一支催化剂。美国有个小男孩总喜  相似文献   

3.
刘怡 《神州》2012,(29):27-27
谈话节目是一种兴起于美国,盛行于西欧和港台的一种较新的节目形态。“谈话节目”(Talk Show)英文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等话题,一般不事先备稿,因而被港台的翻译家们形象地译作“脱口秀”。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一艘航母已于2003年完工,排水量为4.8万吨,可搭载24架战斗机,每艘造价48亿元人民币”;“中国将使用自制航母对付美国航母”……多么耸人听闻的“新闻”!频频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这些言论的不是别人,正是美国安全研究学院副教授伊安·斯托里。“哪个时髦就研究哪个”如果将伊安·斯托里称为“军事专家”,不少人都会嗤之以鼻。这得从他的人生和学术经历说起。  相似文献   

5.
作者     
《风景名胜》2014,(12):14-14
汪怡/被朋友们称为“大龄美少女”的她是一位忙碌的证券业从业人员,但是在工作之余,她酷爱旅行,利用一切假期进行全世界各地的自助游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旅行经验,足迹遍及五湖四海一在有了宝贝女几后,她又开始了人生新一段的“看世界·亲子游”旅程。本期作品《熊出没的美国自驾游》。  相似文献   

6.
《南方人物周刊》2010,(41):80-81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路者,没有地图也没有路标.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大学应该学什么”、“出国、读研还是工作”、“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如何应对命运的挫折”、“人生真的可以走直线么”……青春有太多的岔路口,而那些失败的经历曾一次又一次浇熄前进的热情。  相似文献   

7.
希拉里权谋     
“我来了,我要赢!”1月20日,希拉里·克林顿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是什么让她如此信心满怀?富有权欲和谋略的她,最终真能登上美国权力的顶峰吗?让我们来看看美国专家和选民对她的预测与评价,回望一下她的权谋人生。  相似文献   

8.
“9·11”事件现场的三位消防队员,使他的灵感之门顿开,其人生也瞬间发生改变——画作被用在美国宪法手册的封面,美国太空总署、国家档案馆都争相收藏……  相似文献   

9.
由关注北伐战争而走上历史学研究之路,何兹全的人生选择一开始就与探究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一宏大的志向联系在一起,师从陶希圣、傅斯年,受到胡适的栽培,却在解放初从美国义无反顾地返回大陆,为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尽一个历史学家的使命,真正是一辈子做学问,一辈子不忘情国家。历尽人生沧桑和学术沉浮,他自我评述道:“我是‘幸运’的,也是‘悲剧’的。”  相似文献   

10.
他的父亲是中共最早一批外籍党员,他的人生因为父亲的选择而改变,他曾恨自己有一半美国血统,也曾恨自己不够“美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有这样一段记录“现在有两种美国人,马海德、李敦白、史沫特莱都是好的美国人,这样的人我们都欢迎……”(引自1946年12月9日,毛泽东同3位西方记者的谈话。)如今,文中提到的这几位美国人,除了李敦白先生,其余两位都已辞世。为了寻访他们当年在中国的生活轨  相似文献   

11.
书与人     
《最“危险”的总编辑》美国著名报人布莱德利的自传,向读者呈现了他70余年的传奇人生——从求学哈佛到奔赴太平洋战场,直到在《华盛顿邮报》步入事业巅峰。从1965年担任总编辑以来,布莱德利和记者们并肩奋战,将邮报打造成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最受关注的媒体之一。在此期间,《华盛顿邮报》通过“水门事件”的报道将美国总统尼克松拉下马,创造了新闻媒体的“神话”;在关于五角大楼文件报道的事件中,面对政府的高压,他不卑不亢还以颜色,最终改写了美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华夏人文地理》2013,(1):20-20
编辑之选特丽莎·拉特利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卡尔斯巴德 看着14岁的女儿在东京的森大厦中旋转起舞,是拉特利奇这次家庭旅行途中最难忘的时刻。“这意味着埃玛从她人生的一个阶段——初中,舞入了另一个阶段,高中。”这位身为记者的母亲说道。  相似文献   

13.
左思和鲍照不仅具有相近的诗才、诗情、诗风,具有相近的人生际遇、身世籍贯,还具有相同的“入世”之情和“愤世”之慨。但二人在人生的归宿上却“分道扬镳”:前者选择了“高步追许由”的超世,後者则执着於人际的功名事业,成败荣枯。本文比较分析他们二人的人生境遇、人生意识及人生抉择,以及左右他们不同人生抉择的深层动因,并由此探讨晋宋之际寒士精神的发展历程与时代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我决定认命     
《人物》2020,(1):120-127
命该我们遇到这样的时代。只有在博物馆里,人生才能一眼望到头。德国汉堡有一家作曲家博物馆,音乐家的人生被刻在墙壁上,用一行话、一排作品列表来表达。“我热爱花朵”,这是泰勒曼的人生;“我想回到汉堡”,这是勃拉姆斯的活法。只有C.P.E.巴赫的那面墙,人生刻着一句不太一样的判语:“我决定认命。”巴赫一生有过20个孩子,活到成年的有10个,成为音乐家的有4个。  相似文献   

15.
论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中工业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宏桂 《民国档案》2003,1(3):68-71
梁漱溟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名的化守成主义,被誉之为20世纪中国“最后的儒家”,他毕生致力于按照自己的化理想去解决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其学术化思想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美国名学艾恺先生(Guy S.Alitto)评价说:“梁漱溟恐怕  相似文献   

16.
田田 《世界》2005,(3):75-76
今天,几乎任何人都认为,你能够进哪所大学是你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事情,一个顶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等于是通往成功的护照。对于那些天资聪颖的学生来说,没有进入顶尖大学就等于人生的重大挫折。过去十年以来,美国的家长们都加入了这种企盼。“现在年轻人的压力从来没有如此之大,他们已经被灌输了一种思想:进不了顶尖大学就是人生的失败。”从事大学招生工作的雪莉·列文说。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美国探险家约翰·戈达德,当别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着怎样的力量,让他把许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脚下时,他微笑着回答:“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近日,95岁的季羡林面对记者关于人生的询问说:“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想得开”,“内心要和谐”。和谐的心灵似海,平和博大,不拒点滴,自清自洁。“海纳风行,不凝不滞。”人心如大海,是一种整体素质,一种品行情操,一种人生态度。现实生活中,面对快节奏的  相似文献   

18.
佛教哲理     
本文把佛哲理概括为如下几个要点:一、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是“苦”;二、“觉悟”是佛教立教之本;三、“因缘和合”是佛教哲理的基石;四、“三法印”集中体现了佛家思想;五、佛教对社会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一直在战斗的叶利钦,在退出政坛后,并没有马放南山。他还得战斗——与病魔作斗争。这场战斗,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战。“没有工夫生病”实际上,叶利钦“人生的最后一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  相似文献   

20.
康德有一句名言:“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康德反对这样的观念:拿自己的人生换取某种结果,才是有价值的人生。他坚持的是:人成为“人”本身,已经是终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