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勾海燕 《北方文物》2018,(1):98-102
渤海国是唐朝管辖下的地方政权,与汉代所置的渤海郡并无关系。渤海国的称谓是有变化的,如建国初称“振国”或“震国”,唐朝册封后称“渤海”、“忽汗州”、“渤海都督府”、“渤海国”等,辽灭渤海后称之为“东丹”、“东丹国”等等。在这些称谓中,并没有“渤海郡”一称,在此通过查找史料中对渤海国事例的相关记载,来阐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参与渤海建国的集团主要有白山靺鞨人、粟末靺鞨人、高句丽遗民.建国后经过大祚荣的开国时期、大武艺的对外扩张、大钦茂的文治和大仁秀的中兴,渤海成为多种族的国家.在渤海社会中起统治地位的种族是靺鞨族,被统治阶层也是以靺鞨族为主,靺鞨是渤海国的主体民族.在渤海国的历史发展中没有形成所谓的"渤海族",既然没有形成"渤海族",渤海国的主体民族不可能是"渤海族".  相似文献   

3.
渤海国语言问题是渤海史研究中最为敏感同时又最为棘手的课题之一.本文根据国内外现存有关文献史料,论证了渤海国语言方面的若干基本问题,从而得出渤海国国语为靺鞨语、渤海国官方语和通用语为汉语等结论.  相似文献   

4.
唐代渤海国五京研究是渤海国历史研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对渤海国五京的研究逐渐聚焦、探索更加深入,形成了一批有价值、有深度、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从五京形成、五京变迁、五京作用等方面,对近四十年中国学界唐代渤海国五京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渤海政权堪称唐朝时期的"海东盛国",其佛教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组成,其中渤海上京城的佛教文化是佛教文化传播兴盛的杰出代表。渤海有许多著名寺庙,并且出土了大量的佛像,城内的二号佛寺址,所遗石灯幢一座,这是渤海佛教文化之中的精品,这些都说明了渤海上京城的佛教文化之盛。佛教之中主要宗派,例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八个宗派在渤海时期也有流行。  相似文献   

6.
渤海政权堪称唐朝时期的"海东盛国",其佛教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组成,其中渤海上京城的佛教文化是佛教文化传播兴盛的杰出代表。渤海有许多著名寺庙,并且出土了大量的佛像,城内的二号佛寺址,所遗石灯幢一座,这是渤海佛教文化之中的精品,这些都说明了渤海上京城的佛教文化之盛。佛教之中主要宗派,例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八个宗派在渤海时期也有流行。  相似文献   

7.
与渤海国同时代,在唐内地还有一个渤海县,而且还存在以渤海为郡望的豪门大姓渤海高氏,并在大柞荣之前,就有许多渤海高氏已经受封渤海郡王等爵号。因此渤海史研究者常常将两者混淆。唐朝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的确与渤海高氏、渤海郡望有关,但这只是唐朝的一项政略,其目的在于利用渤海高氏、渤海郡望从对外宣传上切断与其关系密切的高句丽之间的关联。唐朝真正关心的,不在于大祚荣是高句丽人还是靺鞨人,而在于大祚荣的政权会不会再像高句丽一样对其天下秩序构成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说,渤海国号的确定,实际上反映了唐朝对渤海的基本态度。在中原典籍中,唐对内地渤海人,与渤海之前的靺鞨以及渤海建国之后的渤海人都自有一套固定的表述系统,旨在区别华夷。  相似文献   

8.
作为渤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渤海上京文化,堪称是"海东盛国"文明最辉煌的一部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渤海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因此,要认识、了解渤海国,解读渤海文化,加强渤海上京文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为使该项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本文对渤海上京文化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对渤海上京城遗址的发现和确认,渤海上京城遗址的调查和考古发掘,以及渤海上京文化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等做了简要的回顾;提出了关于渤海上京文化研究的四点思考:1、上京文化在渤海文化研究中的历史地位问题;2、上京文化与唐中原文化、东北亚文化的关系问题;3、上京文化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理论问题,诸如研究对象定位问题、研究范畴问题、民族属性问题等,4、渤海上京文化中民族精神的挖掘问题.  相似文献   

9.
《宁安县志》中提到的"勿汗州兼三王大都督"印和《渤海国志长编》中提到的"渤海大王"印是两方同渤海历史与考古有关的官印。关于"渤海大王"印,金毓黻已在《静晤室日记》中明确承认其是一方金代"省弹压印"的误传,显然"渤海大王"印并不存在;而"勿汗州兼三王大都督"印,也仅见于出土与传世的记录。在其真实性没有得到确切考证之前,我们对这两方印是否为渤海官印还须持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10.
在渤海国(以下简称渤海)存世的两个多世纪(公元698—926年)的时间里,渤海派使者访日35次,日本派使者访问渤海13次,渤日双方共交往48次。如此频繁的往来,是中日关系史上辉煌的一页。这些交往是通过航海来完成的。渤海使者访日启航的港口,经中外一些研究者的考古调查和对文献的考证,认为是渤海东京龙原府(今中国珲春市八连城)境内的盐州(今俄国沿海州波谢特湾的克拉斯基诺古城)。近年来,国外有的研究者对渤海使者访日的  相似文献   

11.
辽朝奄有长城内外,雄踞漠北,其境内生活着众多民族,除了契丹人和汉人外,还有渤海人、回鹘人、奚人、室韦人等。当前对辽代陵寝制度渊源的研究,多着眼于中原文化和契丹本民族的文化,其他文化对辽陵的影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根据辽陵中的渤海文化因素及其发展演变可知,辽祖陵因山谷而建的陵园形式,是对渤海山城的模仿,纵向的单轴线和南北二分式的陵园布局,则是借鉴自渤海三陵坟墓地。在显陵和乾陵中,祭祀建筑的阶地式布局和瞭望台的设置显示渤海文化因素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在辽代晚期的庆州三陵中,随着政治形势和选址标准的变化,渤海文化因素失去了其所依存的政治基础和物质载体,进而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12.
唐代渤海国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民族史以及边疆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国的渤海史研究在20世纪中成就如何?这一研究在新世纪中的前景怎样?本文拟就这两个方面作出回顾与展望,以飨读者。关于渤海考古及历史研究的成果,国内已先后有孙秀仁的《新中国时期渤海考古学的进展》(《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年第2期)、诸为的《国内渤海史研究近况介绍》(《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5期)、王成国的《近年来国内研究渤海史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1期)、刘振华的《渤海考古研究简述》(《延边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方生的《渤海史…  相似文献   

13.
关于在东海岸一带渤海遗迹发掘中取得的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高句丽人于旧高句丽版图建立的繁荣昌盛、强大有力达200余年的封建国家渤海的深化研究中,东海岸一带的渤海遗迹的考古发掘占有重要地位。在对东海岸一带遗迹的发掘中,我们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以考古资料更清楚地阐明这一带的遗迹是渤海的遗迹,是渤海的坚强有力的国家据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朱国忱先生提出渤海上京城附郭当有二县,一如隋唐长安城之例,其说可信。因渤海为唐之属国,其都城建制方面必然有仿效唐长安城之处。又,唐册渤海为忽汗州,而直接统辖渤海且与渤海“相聘问”的幽州城,也是两县附郭,分治东、西两城区。《郡国志》记幽州城外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渤海上京城则为东西九里,南北七里,开十门。可见,渤海上京城郭城在规模和用门制  相似文献   

15.
语言具有文化性,是文化的镜像,其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渤海国作为唐代的地方政权,偏安东北一隅,渤海国人名有"姓+名"及音译名字两种形式。在渤海国前期,虽以"姓+名"的形式为主,但音译名字占较高的比例。到了渤海国的中后期,渤海国人音译的名字逐渐被"姓+名"的形式所取代。渤海国人名字的某些用字反映了渤海国人对形容美的祈望、对德性美的追求、对福禄寿的憧憬及对儒释道的尊崇。渤海国人名的用字及其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其对中原文化的"宪象"及认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已发表的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对敦化、西古城、八连城、上京城及附近地区,以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各类渤海佛教遗迹做一系列性研究,总结出渤海佛教遗迹的分布规律及渤海佛寺遗址的平面布局特征,认为渤海的佛寺址总体特征与中原唐王朝是一致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关于渤海国文化及经济生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国是唐及五代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是10世纪中国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一颗灿烂明珠。至今,古渤海国历史、文化仍吸引着许多热心的中外专家、学者。古渤海国文物、古迹成为中外旅游者追踪的目标。生长在渤海故土上的人们更是眷恋着这黑土地。东北亚的政治地图在近、现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历史上的渤海国疆土己一分为三,出现在中国、朝鲜和俄罗斯三国的版图上。尽管渤海国的研究者们分属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在渤海国的一些主要问题上观点相左。尽管保存下来的有关渤海国的文献资料不多,但渤海考古发现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人们对渤海的认识从书本文字的了解进而看到渤海留下的遗迹,这无疑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因为研究渤海历史仅仅依靠文献史料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在文献记载极其简略又零碎不全情况下,渤海考古发现和研究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就渤海国文化及经济生活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渤海国是在我国唐朝时其居于北方的少数民族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政权,而在公元713年时受到唐朝的册封,成为唐朝重要的组成部分。渤海国存在有二百多年,在这期间与唐朝、高丽和日本等在经济文化上进行相互交流和吸收,从而使渤海国形成了具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又吸收了汉族及其他文化的具有独具特色的渤海文化。一度使当时的渤海国无论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上都达到了空间的水平。但在公元926年契丹灭了渤海国后,渤海文化则随着渤海国的灭亡而消散,同时大部分典籍书册也荡然无存。这为我们对渤海文化的研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9.
渤海国是唐及五代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是10世纪中国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一颗灿烂明珠。至今。古渤海国历史、文化仍吸引着许多热心的中外专家、学者。古渤海国文物、古迹成为中外旅游者追踪的目标。生长在渤海故土上的人们更是眷恋着这黑土地。东北亚的政治地图在近、现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历史上的渤海国疆土己一分为三,出现在中国、朝鲜和俄罗斯三国的版图上。尽管渤海国的研究者们分属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在渤海国的一些主要问题上观点相左。尽管保存下来的有关渤海国的文献资料不多,但渤海考古发现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人们对渤海的认识从书本文字的了解进而看到渤海留下的遗迹,这无疑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因为研究渤海历史仅仅依靠文献史料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在文献记载极其简略又零碎不全情况下,渤海考古发现和研究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就渤海国文化及经济生活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第一,渤海横向传到日本的"渤海乐"是足以代表渤海国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其对渤海而言,则称之为"本国乐"或"本国之乐";其在他国(如日本)而言,则被称为"渤海乐"。第二,渤海纵向传给其后裔女真的"渤海乐"仍然是足以代表其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与横向传入日本的"渤海乐"性质相同;第三,南宋时期由金朝传入中原内地的"渤海乐"还是足以代表渤海国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其性质仍然未变。第四,从"渤海乐"的最早出处——日本六国史的第二部即《续日本纪》相关史料的考察,到中国正史《金史》、《宋史》中相关史料的检索,目前尚未发现足以对"渤海乐"性质产生怀疑的任何史料,更没有发现"渤海乐"就是"高丽乐"的任何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