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父亲     
赵亦凡 《南京史志》2010,(11):29-29
我从小体弱多病,一天两头往医院跑,父亲总是陪着我,照顾我。所以,我从不责怪父亲不在我年幼时让我学些什么特长,我知道不是父亲不想给我学,而是我身子单薄。  相似文献   

2.
何理良 《百年潮》2022,(6):45-55
<正>我母亲王艾英1925年同我父亲何思敬结婚,我于1926年7月在日本东京出生。1927年1月,父亲受聘回广州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在父亲回国后我即随母亲居住到外祖父王风飞家里。在我10个月的时候,母亲得知父亲在中山大学的生活已得安顿,即带着我乘船到广州同父亲会合,住在广州市东山区。  相似文献   

3.
我上高中时,有一个星期天,回家本想补充一下“油水,”可父亲放在抽屉里的100元钱不见了,父亲怀疑是我偷拿了,他见我不承认,就对我吼道:“滚出去,你这个逆子。”我委屈极了,一气之下,饭也没吃,就去了学校。后来事实是父亲把钱放错了地方,但他却不向我解释一下。我觉得很冤,从此不再理会父亲了。父亲见我不理他,也以同样的法子反击我。但我的经济没有独立,还得依赖父亲,母亲在家时,事情要好办一些,但母亲偶尔不在家时,我的事虽还要办,但程序相对要复杂多了。父亲和我也不知什么时候达成了默契,竟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办法予以解决。那次,我要交学…  相似文献   

4.
那一年,我28岁。父亲程子华安详的躺在灵柩里,像睡熟了一样。握着父亲那双冰冷残废的手,千呼万唤,多么希望能够唤醒他。我不愿相信,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隔开了我们。父亲说过,他对这一生是满意的。但是,我是遗憾的,命运为何让我和父亲这么早分开?泪眼望着礼兵们抬着父亲的灵柩缓  相似文献   

5.
我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夜冀中平原一个不是很大的乡村里。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常年抗日在外。至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我来与父亲同住前,父亲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只是一两次短暂的模糊的记忆。所以,虽然我内心对父亲十分崇敬,而要叫声“爹”却是较难出口的。我记得,那时大家都说我  相似文献   

6.
父爱无言     
王涛 《南京史志》2009,(1):29-29
深远如海,细微似雨。父爱,无声无息却永存心间令我自立,促我奋进…… 我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都不好。从懂事开始到上学,父亲的身影一直很少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别人都羡慕我有一个好父亲,高大的身材,威武,可我却恨他。我渴望父亲的关怀,父亲却长年忙于工作在外,很少和我说话间及我的学习,更不用说像现在有的父母那样为了孩子的成长忙碌。父亲,在我印象里只是一个模糊的身影。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日记     
从记事起,我就看得出来,母亲和父亲的关系不像别的父母那般亲热,因为很难见到他们在家里相互说句话,出了门更没有走在一起的时候。母亲还常常问我,假如我和你爸分开了,你跟哪一个?那时,每次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跟爸。是的,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对我更好。每当见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只要我提出,父亲二话不说就会给我买。而母亲则不,她除了给我买各式各样的连环画、看图识字之类的东西外,很少会满足我别的要求。而我又是个好吃贪玩的孩子。所以,我就喜欢跟在父亲身后,不愿意和母亲呆在一起。然而,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便因病去世了。父亲…  相似文献   

8.
我的父亲戴安澜将军戴澄东(一)在这隆重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我深切怀念我的父亲。53年前,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浴血搏斗中,年仅38岁的父亲,英勇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的父亲就是爱国将...  相似文献   

9.
在“四人帮”被粉碎后,为了给父亲能早日昭雪,我开始走访父亲的老战友和许多老前辈,这一部分我是凭记忆按走访的前后记叙下来,可能会感到乱,但这是历史事实。我走访的第一位老前辈是陆定一同志。当时陆老刚被解放住医院,我去探视他,我问他:为什么我父亲被诬陷为叛徒?他对我讲了下述情况:大约1964年,他当宣传部长时,毛主席问他要我父亲写的《多余的话》。  相似文献   

10.
朱德同志和吴玉章同志在一九四○年九月下旬曾写信给我父亲李根源谈到百团大战的问题。我父亲于一九三八年从西安回到昆明,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不断将《解放月刊》寄给我父亲,这两封信也是从西安寄来的。我父亲在抗日战争三周年纪念日写了《“七七”三年抗战纪念感赋五绝句寄慰前敌将帅诸公》,发表在重庆《大公报》上。朱德同志和吴玉章同志看到了我父亲的诗后,分别和诗五首,与信一并给我父亲。我父亲在编《永昌府文徵》中保存了这些极珍贵的史料。现加注发表。  相似文献   

11.
我在整理父亲生平材料时发现,最先揭露南京大屠杀的贝德士信函是经由我父亲传递给国民政府当局的。我的父亲黄溥(1896-1982年)从事教育工作60多年,是教育理论家与实践家。父亲是长沙  相似文献   

12.
今年恰逢父亲120周年的诞辰,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父亲传奇般的沧桑岁月,我的心情非常激动。27年前,我和父亲的其他亲属在香港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为他举行的追悼活动。记得那年的5月25日,93岁高龄的父亲带着一个促进祖国统一的愿望,到香港探亲。5月30日,我去父亲的寓所向他告别回北京。他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要我转告  相似文献   

13.
正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母亲是遵义人,父亲跟随军队来到了贵阳。在这样的家庭父亲的威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在家中有严格的家教,父亲的处事方式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以至于我遇事会比较谨慎,这使我在人生中每每遇到抉择时,总能做出比较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丁达三于2000年10月10日12时40分在贵阳逝世,享年94岁。今年农历11月10日是父亲百年寿辰,谨以此文对他老人家表示永久的纪念。父亲去世的头一年,即1999年的6月20日,老人家写了一首短诗“:九四年华瞬息过,一事无成愧疚多。有时学写隶书字,大体相似喜心窝。”父亲把这首自嘲短诗写在宣纸上,并邮寄给我。“一事无成愧疚多”,这是父亲的心里话、真话。他觉得自己一生无所作为,虚度年华,愧对桑梓,愧对子孙。我担心老人家这种心态,有碍他的健康。趁父亲93岁寿辰之际,我撰写了一副对联,并请我的老同学、父亲生前极为赞赏的书法家戴明贤书写…  相似文献   

15.
一路上有你     
父亲的教诲像一盏灯,为我照亮前程;父亲的关怀像一把伞,为我遮蔽风雨。父亲,这一路上因为有你,我的生活才如此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6.
我的故乡巩义市,和登封市相邻。我不知道我父亲是什么时候认识少林寺和尚的。我大约是在15岁左右,有一年的阴历正月十几随父亲去登封少林寺,第一次见到了该寺的和尚。我记得,父亲和三位和尚接触较多:第一位叫贞俊,比我父亲年岁大,我叫他伯;第二位叫体性,比我父亲小,我叫他叔;第三位叫恒林,我同他的接触较前两位少,他是住持(即方丈),人们尊称他为“当家”。当时,少林寺里的出家人很多,主要是前两人接待。  相似文献   

17.
我至今仍忘不了小时候挨父亲竹鞭的事。 小时候家里穷,但是父亲还是想方设法地让我和哥哥吃饱穿暖。六岁那年,我上小学,父亲还特意给我买了一个新书包。  相似文献   

18.
我父亲15岁时投身革命,经族叔王任叔(巴人)介绍结识了王伯伯(王元化先生)。他长我父亲四岁多,当时是上海地下党党员,文章也写得好,我父亲视他为兄长和朋友。父亲后来赴苏北参加新四军,全国解放后转业回到上海,我们家和王伯伯家开始频频走动。  相似文献   

19.
父亲     
久违了,故乡!父亲去世后,我就再未回过魂牵梦萦的故乡。六年后,我终于踏上了那片生我养我的红土地,回到了父亲长眼的地方。 抚摸着父亲简朴的墓碑,老人临终前的情形历历在目。当时,父亲因肾衰竭、脑血栓并发,生命垂危,母亲强忍着悲痛通知千里之遥的我。当我匆匆赶到父亲床前的时候,他神志尚清楚,但说不出话来。望着父亲黯淡的目光和惨白的面孔,我心如刀绞。我意识到父亲即将永远地离开我们,非常渴望和他作最后的交流。看得出,他也很想跟我说话。可是,曾经是那样生龙活虎的父亲已经奄奄一息,只能哀伤、无助地看着我。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拉着父亲那双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柺杖     
小时候父亲曾让我猜过一个谜语,“生出来四条腿,长大了两条腿、老了三条腿”我怎么也猜下出来、我父亲哈哈大笑:“那是人啊!”这笑声还在耳边回荡,父亲却已拄上了拐杖。我写信给兄弟姐妹,告诉说:“年迈的父亲走路需要拐杖了。”不知是我没写清楚还是他们没读懂,每人都寄来了一概拐杖。一捆各式各样的拐杖够父亲拄上几个世纪的了。来信的内容就像复印件一样,都是问候老人、让我照顾好父亲的话,还说拐杖不合进再部R有大哥在信中说:“四弟,我寄出的只是一份孝心,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