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因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而引发美俄各种矛盾骤然激化,美俄关系降至冷战结束后的冰点。美国对俄罗斯持续不断的挤压使俄国内反美情绪上升;美俄之间面临着新的矛盾并出现了新的特点。然而,美俄关系不会重新回到冷战,而正在形成对抗加合作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1905年和1917年俄国革命期间,美国的态度曾发生过极大的变化.对1905年革命,美国先是表示欢迎与支持,后又希望俄政府给予强力镇压;1917年,美国先是支持二月革命并立即承认了临时政府,后却对十月革命表现出了极度的反感与敌视.本文在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美国的俄国观、使命观及其革命观是导致它在此问题上立场变化的重要原因.19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便将俄国看做是一个与文明世界相对立的野蛮的、残暴的国家,一直期望着按照自己的模式塑造一个新的"自由的俄国",然而俄国的历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塑造一个美国式的俄国,仅仅是美国人关于俄国的一厢情愿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胡瑞华 《人文地理》2010,25(5):108-111
冷战结束以来,美俄间以主权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地缘政治竞争一直在进行着。美俄间的地缘政治空间之争主要表现在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东扩和在独联体地区的渗透。而俄罗斯为了防止其在欧亚大陆战略生存空间被挤压和近邻地区被分化,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对、抵制措施,以防地缘政治空间被进一步削弱并力图为俄罗斯未来重新崛起保留一定的地缘政治空间。作为战略博弈优势方的美国的地缘政治政策主导着美俄关系演进的进程和张力。  相似文献   

4.
卫佳  杨和为 《沧桑》2010,(5):163-164
狄德罗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近代唯物主义美学的奠基人。"美在关系"说,是狄德罗美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或中心范畴。"美在关系"说的提出,标志着对美的探讨伸向了更广阔的领域,为西方文艺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华工联合会原名中华旅俄联合会,1917年由在俄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发起成立。成立以后,华工联合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进入俄国的华工提供了大量帮助。1918年底,华工联合会转变为“无产主义者组织”,它积极对在俄华工进行革命宣传,建立起与中国境内革命组织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此外,华工联合会还促成中国政府与苏维埃俄国之间进行对话,在俄中两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大量史料,追溯了旅俄华工联合会在救援、革命和外交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对华工联合会这一以往较少引人注意的华侨组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赵军秀 《世界历史》2002,4(5):53-61
章分析了土耳其海峡问题与英俄中亚争端谈判及1907年英俄协约最终得以签订之间的内在关系。由于英国政府将解决海峡问题排除在协约之外,仅对俄国作出口头承诺,俄国也不遵守协约中关于波斯势力范围的划分。两国虽签订协约,关系依然十分紧张,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7.
黄定天  南慧英 《世界历史》2012,(2):15-23,156
1864年俄国远东地区出现了第一批朝鲜移民,此后,朝鲜人由于经济、政治等原因纷纷从海路、陆路向俄国移民。俄国对朝鲜移民的政策不仅受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更受近代国际关系的制约。俄国对早期朝鲜移民的安置虽然遭到了朝鲜政府的谴责,俄国也担心边区被"朝鲜化",但为了开发广袤的远东,仍然对朝鲜移民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的政策。此后,在东北亚各国力量此消彼长,以及世界大战爆发等国际关系因素的影响下,俄国对朝鲜移民的政策几经调整。其政策的变化体现了俄国以国家利益为中轴,相机而动的现实主义特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苏维埃俄国之间的蒙古(1920-192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Г·卢贾宁 (С Г Лузянин)先生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 ,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俄中关系史、现代中国外交史的研究 ,在俄 (苏 )、蒙古、中国三国关系研究方面发表了多篇论文 ,《2 0世纪的俄国·蒙古·中国 :1911— 194 6年三国间的政治关系》(莫斯科 ,2 0 0 0年 )是作者的代表作 ,也是近年来俄罗斯学者有关上述三国关系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发表于 1995年 ,着重探讨了 192 0— 192 4年间中俄 (苏 )两国就蒙古问题的交涉以及诸多相关问题。作者的有些观点难为我们所苟同 ,但文章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苏俄档案资料。鉴于此 ,特予发表  相似文献   

9.
“中俄伊犁交涉”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1881年俄中圣·彼得堡条约交涉史》的框架和内容,介绍了俄国学者对有关研究中俄伊犁交涉问题的史料的分类及其评估,介绍了研究俄中关系的视角和方法以及俄中两国学者在俄中关系性质问题上的认识分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有些观点不免偏颇,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0.
走向“三二○”之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蒋介石是国民党内“师法”苏俄最主要的倡导者 ,曾经赞同过共产党人的阶级斗争观念 ,他也是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最主要的支持者之一。基于护党的愿望 ,蒋介石与苏联顾问季山嘉等关系恶化 ,最终导致了三二○事件的发生。蒋之所以会走到三二○事件这一步上来 ,固然是由于他对一些信息的严重误读 ,但不可否认 ,也与其独特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分不开。  相似文献   

11.
从"正常化"走向"睦邻友好"--1989~1992年中苏(俄)关系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2年是中苏(俄)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包括三个阶段: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1989年);中苏关系过渡到中俄关系(1991年);建立睦邻友好原则(1992年).在这三个阶段中,"正常化"是核心,它贯穿其间,使三个阶段紧密相连.中苏关系之所以实现"正常化"主要是由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国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此外,灵活的政策运用在处理"三大障碍"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最终实现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中苏关系正常化,对后来的中苏(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了新型的国家关系,使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考验,奠定了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二战期间澳美军事同盟关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澳大利亚外交和防务政策演进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在保持与英国传统关系的同时,寻求美国对澳的安全保护.二战以前,由于受制于澳英隶属关系以及美国对外战略的价值取向,澳美关系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战争的特殊背景不仅使得澳美正式外交关系得以建立,而且因出于反击日本侵略的共同需要,两国结成战时军事同盟.澳美军队联合作战不仅扼制了日本的侵略气焰,而且建立了相互合作与信任的机制.这就为战后澳美同盟关系的缔结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13.
蓬皮杜继承了戴高乐对美外交独立自主的传统,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他一改戴高乐进攻性的外交风格,在外交场合展现出更大的灵活性。他将经济社会政策放在其施政纲领的首位,在外交领域中大力推行"经济外交",在货币、石油两场危机中与美展开了激烈的较量,捍卫了本国的经济主权。同时,蓬皮杜联合西欧各国粉碎了美国借机重新控制西欧的图谋,积极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李祥 《黑龙江史志》2014,(3):194-195
美朝关系是东北亚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美朝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不仅直接影响朝鲜半岛的局势,而且对21世纪东北亚新秩序有着深刻的影响。东北亚六国合作组织或东北亚共同体、东北亚联盟是东北亚新秩序建立起来的标志。六方会谈使我们看到了东北亚新秩序的端倪。而美朝关系的发展决定着东北亚新秩序的建立。所以美朝两国应该不断改善关系,为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贾小叶 《历史研究》2020,(1):113-134
德占胶州湾事件发生后,在"决不动兵"的战略决策下,清政府出于对《中俄密约》签订后中俄同盟关系的信赖,将联俄视为解决胶案的重要筹码,于是便有了李鸿章与翁同龢的联俄努力。然而,俄国围绕胶案的决策却始终没有顾及中俄同盟。从其国家利益出发,最初俄国的决策经历了由派舰赴胶到取消俄舰赴胶的转变。而后,当中方求俄未果、决定暂不求助俄国时,俄舰却不请自来,以中俄同盟为借口,实则意在占领旅顺、大连,清政府欲拒不能。这显示,俄舰来华与否,与清政府的请、拒无关。对照俄国的相关决策可见,清政府围绕胶州湾事件展开的对俄外交,不仅暴露了弱国外交的屈辱与无奈,更暴露出了主持外交者的懵懂与无知。而由此引发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则预示着清政府的外交已步入山穷水尽的绝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几个阶段考察了清俄关系中的蒙古中介作用。清俄发生关系前,俄国势力已渗入西蒙古地区。在喀尔喀诸部归属清朝以前,蒙古人已开始扮演清俄关系中介角色。《尼布楚条约》订立和喀尔喀三部臣服清朝后,虽有俄国人的拉拢利诱,但喀尔喀诸王公作为清朝命官主持对俄交涉事宜;蒙古语文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清朝对俄外交的正式官方语文之一。此外准噶尔汗国的存在曾对清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但俄国并没有为此卷入准部与清朝的军事冲突中去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80年代,清朝在对朝鲜政策上经历了从“防俄”到“联俄”的转变。“防俄”作为清朝对朝政策的首要目标持续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明治维新后,日本很快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朝鲜首当其冲,武力打开朝鲜国门、积极参与甲申政变等行为让清朝切实感受到日本对中朝藩属关系的威胁,开始视日本为最大对手,清朝的对朝政策由“防俄”转为“联俄”。  相似文献   

18.
9·11以后,美日关系和美欧关系的发展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势:美欧之间争吵不休,美日之间紧密的合作;美欧分歧使同盟关系面临“生存危机”,而美日立场的一致使同盟步入了“最好的时期”。如何看待这样的变化呢?本文通过对美日关系的历史考察和与美欧关系的比较,揭示出了日本政策与对策的某种模式化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以此为基础对未来的美日同盟关系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1963年末发生的"周鸿庆事件"引发了台日关系的危机.在这场事件中,日本不顾台湾当局的压力,坚持允许周鸿庆返回大陆.在台湾看来,这是日本亲大陆的严重过失行为,因此对日采取了激烈的报复措施,台日矛盾激化,一度濒临"断交"的边缘.作为台日双方的盟友,美国利用驻台"大使馆"向台湾当局斡旋,不断对其施加压力.美国国务卿腊斯克也亲自访日、访台,为解决双方矛盾不遗余力.最终,在美国的调节下,台日双方各让一步,就此渡过了这场"外交"危机.在解决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美国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同时,美国在远东的战略意图也反映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进行了系统考察。二战后美国的日本政策与钓鱼岛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美国政府通过托管琉球与“第27号令”将中国钓鱼岛纳入其托管之下。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又将钓鱼岛的“施政权”作为冲绳的一部分“归还”给日本,为中日钓鱼岛争端打下“楔子”。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上由“模糊中立”到当今小布什政府的“小心介入”,反映了美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立场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