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的命运和刘少奇的失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同一个“新民主主义”,潜在的倾向性分歧 新民主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旗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国思想,“新民主主义”在1940年经毛泽东提出,刘少奇等也有论述,到1945年党的七大前后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其核心主张是:“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但并不要建立共产党的‘一党专政'”,而是要组织民主联合政府。经过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农民私有财产基础上合作社经济的发展,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即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之后,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王占阳 《史学集刊》2004,4(3):53-61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只是掌握了中国革命的部分领导权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提出的。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由此,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也就转变成为初级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这一理论转型的中心环节之一,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的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理论,这时也转变为西柏坡时期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理论。按照毛泽东的真实想法,我国建国初期将实行的,实际上并不是延安时期所设想的以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为主导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而是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初级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但毛泽东出于策略上的考虑,还是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经济”。这就是近半个世纪来人们普遍地误认为这种经济制度就是所谓“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冯玉祥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一个民主的军人,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冯玉祥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是出于以下几种心态:一、爱国主义情感是冯玉祥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思想基础;二、对和平的向往是冯玉祥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心理反应;三、参透国共两党的本质是冯玉祥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的认识基础。透过冯玉祥从拥蒋反共到反蒋拥共的变化,可以看出国民党统治的灭亡和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是时代的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新民主主义政策,到1952年底,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以国营经济为领导的五种经济成份同时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以及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秩序,基本建立和巩固起来。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实现国家工业化,然后再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初衷,实行国家工业化和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进行的方针路线,掀起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其进程超出预计时间,到1956年底即告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经过30几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人们发现我们国家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又呈现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经济建设速度大大加快。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真正的革命,短短的110年间,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封建社会走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波澜壮阔的110年  相似文献   

6.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讲,中国是先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而后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先有实践而后才有初级阶段论。  相似文献   

7.
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大陆存在四种资本主义经济,即官僚资本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由于这四种资本主义经济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中国共产党对它们采取不同的政策:没收官僚资本;监督、利用到军管、征用、代管、转让外资企业;利用、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但妥善处理了资本主义经济问题,而且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还为适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是把列宁主义思想运用于中国的杰作。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成功实施了列宁的革命"两步走"策略,把握住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非资本主义前途问题,而且牢牢记着列宁的教导,在胜利到来之际,"立刻由民主革命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王明在早期也介绍、宣传过列宁主义思想,并为新民主主义的落地做了铺垫,其后来与毛泽东发生分歧,攻击新民主主义,其实并非理论之争。因此有必要把历史的真相说清楚。  相似文献   

9.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使社会主义真正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在筹备建国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在精心规划新政权的基本制度,确定建国后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方针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国家的社会主义前途,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步设想。新型国家制度和政权体系的创设,建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可靠的制度基础;新民主主义经济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则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必要的经济条件。共同纲领没写社会主义前途问题,不是否定这个前途,而是更加郑重地看待它。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经济思想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都曾指导过中国的革命和社会经济建设,二者都是反帝反封时代要求下的思想产物。本文通过比较二者的相似与差异之处,试析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在当代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使用“新民主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中国社会党的首领江亢虎。然而,江氏“新民主主义”的涵义,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却是大相径庭。江亢虎的“新民主主义”,是本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制度改造说中的一个空想论,是一个具有社会民主主义色彩的改良主义政纲。长期以来,人们没有给它以必要的重视,更谈不上认真的研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既定方针:"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思想"毛泽东对胡风事件的直接介入,是从1954年《〈红楼梦〉研究》批判"开始的。1953年,毛泽东在6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严厉批评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秩序"的"错误观点"。由此而把中国的发展道路由发展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革命、改造和建设的轨道。在思想、文化、文艺领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目前的通史教材和政治思想史专著一般都认为,新三民主义的基本性质是旧民主主义的,主要理由是,新三民主义没有由无产阶级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却不是这样看待的。他们早就认为新三民主义的基本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本文根据他们的观点,试述新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在基本性质上的关系,并由此再作些申论。  相似文献   

14.
汪智力  ;丁娣凤 《沧桑》2008,(1):29-30
本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分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高涨的促进作用。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将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了起来,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
中纺公司的建立及其性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45年底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是由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直接管辖下一个全国性的纺织垄断集团,其规模之庞大,被号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纺织企业集团;在国内工业集团中,仅次于抗战前成立的资源委员会。它为国民党及其政府控制全国经济命脉、聚敛资财,直至为其发动内战筹措军费等方面,出了大力。但它也为恢复遭受日本侵略而严重毁坏的中国纺织工业做了点有益的事,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作了物质准备。本文仅就其成立、发展及其性质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高学强 《沧桑》2010,(1):109-110
由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十分重视劳动保护立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工人阶级的利益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改善当时工人阶级恶劣的工作状况,提出了一系列立法建议,并通过自身努力,切实维护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新民主主义政权建立后,颁布了一系列劳动法规,许多地方涉及劳动保护问题。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劳动保护立法对维护工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证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和稳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十分重视劳动保护立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工人阶级的利益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改善当时工人阶级恶劣的工作状况,提出了一系列立法建议,并通过自身努力,切实维护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新民主主义政权建立后,颁布了一系列劳动法规,许多地方涉及劳动保护问题。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劳动保护立法对维护工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证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和稳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任红霞 《沧桑》2008,(3):73-74
新民主主义政治实践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政治目标模式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非常典型的特色。本文从宪政的角度对新民主主义政治实践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和解析,初步揭示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期为我国当前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9.
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论断现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以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逐渐热了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究竟有什么不同自然就成了热门话题。就目前来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共同点,一般来说分歧不大,但说到不同点就见仁见智了。  相似文献   

20.
《沧桑》2009,(Z2):2-11
一九四九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10月2日,省城太原13万人举行盛大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