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2年12月,在成都中医学院基建工地青羊宫窑址 T3探方内发掘明墓一座,出土弘治青花瓷碗2件,惜均已残破。修复后现藏成都市博物馆。一件青花瓷碗高5.7、口径14.5、足径5厘米。口沿微外撇,弧壁,圈足,外底心微凸。制作规整。口沿内绘一圈卷云纹,内底青花双圈内绘牡丹一枝(图一);口沿外在上下两道弦纹中,绘一圈相对三角纹,外壁绘四朵缠枝菊花纹,外壁近圈足处和圈足上各饰两圈粗弦纹。整个图案简朴、疏朗,布  相似文献   

2.
1987年3月,绵阳市中区刘家农民修房取土时,挖出一铜盆,内盛7件瓷器,其中青瓷2件,白瓷1件,青白瓷(即影青瓷)4件。 铜盆,侈口、深腹、平底,壁极薄,锈甚,口沿部分残。口径22、底径11.8、高9.5厘米。 瓷器7件,分四式。 Ⅰ式4件,青白瓷碗,侈口,斜直腹,小平底,器内外均施釉,砂底。釉色白中泛青,内腹壁模印一圈云雾纹和潮水纹。口径16.8,底径3.8,高5.6厘米。(图1) Ⅱ式1件,青瓷碗,侈口,浅腹,腹微折,圈足,通体施满釉,釉色闪青,外壁饰  相似文献   

3.
1985年4、5月间,扶风县揉谷乡太子藏村农民在村西附近取土时,于地表以下约一米深处,发现两件相距不远,形制相似的袋足瓮。其中一件为敛口、平沿、尖唇,筒腹微鼓,圜底,下有三乳状袋足。除沿部光素外,全身满布细绳纹。全器通高68厘米,口径32厘米。系夹砂红陶质,泥条盘筑制成,器内  相似文献   

4.
1957年,贵州省博物馆在平坝县尹关发掘三座南朝时期的墓葬。其中7号墓(墓葬编号并不是按自然数而定)出土了铜托盏一件。这件托盏与今日四川民间茶社的瓷托盏酷似,也由托、盏、盖三部分组成。托呈盘状,侈口,浅腹,环底,底中一圈足,托内突起一圆形托。盏为半球形,直口,弧腹较深,环底中有一小圆托,恰好与托盘之间托套合。盖呈斗蓬状,盖顶一钮,圆柱状,口沿宽平,与盏口扣合紧密。盏口沿、腹部、  相似文献   

5.
<正>一、辽墓出土青白釉香炉的工艺特征和窑口分析赤峰市博物馆珍藏有一件北宋青白釉香炉,系1969年赤峰市翁牛特旗山嘴子乡毛不拉沟辽墓出土,国家二级文物。瓷香炉高12.4厘米,口径12厘米,腹深4厘米,底径9.5厘米。香炉整体呈高足杯形,圆口,平折沿,深直腹,下腹弧状内收,双层伞状柄,喇叭形足,柄、足中空。伞面及喇叭形足外壁均刻饰辐射状细密条棱纹。足底外撇微向上翻翘,足沿随细密条棱纹尖脊切刻成锯齿状(图一、二)。香炉口沿微残。从残口观察,胎质坚致,洁白细  相似文献   

6.
河北新乐、无极发现晚商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985年,我们在新乐县中同村征集到两件青铜器,一鼎一簋。鼎敛口,立耳,深腹,圜底,柱足。颈部饰一周圆涡纹,间以四瓣花纹。沿下腹内铸有阴铭,自上而下为"月(?)且丁"四字。腹部有两块补疤,下腹及足部有烟炱,当为实用器。口径13.4、腹深9.8、通高17.7厘米。完整(图一、二、三、四)。簋敞口,扁腹,圜底,圈足。颈部饰一周(?)纹,间以两只兽首。腹部和圈足上饰饕餮  相似文献   

7.
1984年8月,湛江海洋渔业公司"远渔206"号船在广东省台山县上、下川岛南面40(氵里)的海面捕鱼时,于80多米深的海底,一网拖起十余件古代陶瓷器,随即送交湛江博物馆。现介绍如下。陶器5件盘 1件。高7.5、口径30、底径15厘米。敞口,折沿,斜腹,平底,矮圈足。火候较高。因受海水浸泡,釉已全部剥落(图一:1;二)。双系罐 2件。高10、口径10、底径10.5厘米。口沿微折,斜肩,鼓腹,平底。因受  相似文献   

8.
1983年1月,西安市住宅统一基建办公宣所属单位在太乙路取土时,于地下深1.5米左右处发现一件金杯和数件鎏金花饰的银盘残片。金杯完整无损,现藏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金杯敞口,圈足,呈椭圆形。杯口最大径13.1、最小径7、通高3.5、足高1.1厘米,重174克。杯口作四瓣海棠花轮廓(图版捌:2)。杯底捶出鱼龙变化戏珠图案,鱼龙体态生动,底刻水波纹,水波纹外捶饰一周联珠纹,联珠纹外又刻一周花瓣带饰(见图)。杯内壁錾两组对称的宝相花,花朵两侧錾对  相似文献   

9.
1984年10月16日,淳化县官庄乡金牙山龙盘寺,僧人在金牙山上建筑动土中,于地表下70厘米处,发现一个黑釉瓷罐,罐的东西两侧,竖置两面铜镜,罐口复盖一陶碟,罐内置木、泥塑像、货币、钵、铜匙和纸宵等物,现介绍于下。瓷器2件。罐,高27、口径9、底径12、最大腹径25.5厘米。侈口,束颈,鼓腹,底内凹。器内外施黑釉,底内外露灰白色胎。钵,高8、口内径12.6、圈足径6.7厘米。敛口圆唇,口沿外有一道弦纹。外施黑釉,腹内及圈足着地处露灰白色胎。腹内阴划有旋波纹(图一)。陶碟1件。器残,灰色,侈口,浅腹、圈足。器厚0.7、高4.5、口径21、足径8厘米。铜器3件:  相似文献   

10.
安徽宣州市孙埠出土周代青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10月,安徽省原宣城县孙埠乡正兴村农民挖沙时,发现4件青铜器,随后献给国家。现将这4件青铜器介绍如下。鼎2件。其中1件立耳,折沿宽唇,下部微鼓,重环纹一周;圜底,三蹄足,足上部起扉棱,饰饕餮纹。通高21.3、耳高4.3、脚深9.5、直径22厘米。重3900克(图一)。另1件器形小。立耳,折沿宽唇,脚较  相似文献   

11.
四川绵阳博物馆收藏一件“大明万历年制”款青花瓷碗(封底,图一)。该器口径21.2、足径9.1、高10.5厘米。侈口,小折沿,深腹,圈足较高,略成直形;胎体从口沿至圈足,逐渐由薄变厚。碗里外皆饰花纹,外口沿下端和圈足外端各施两道弦纹,主题纹饰为四朵花苞相间两朵菊花,近圈足处饰一道蕉叶纹带;内口沿有三道弦纹,内腹中部  相似文献   

12.
1996年9月,江西高安市城区基建工地发现一批古瓷器,我们获悉后即赶赴现场。古瓷器多已损毁,幸存的六件完整器被市博物馆征集入藏。六件古瓷均属青白釉瓷碗,分为二式。Ⅰ式2件,俗称斗笠碗,形制釉色相同。敞口,斜壁,小圈足,圈足内墙矮,几乎成平底。底不施釉,有一垫饼痕。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滋润呈月白色,股骨平薄,内壁刻划一圈花卉纹,图纹纤细、清晰。此碗高51、口径42、足径3.4厘米。正式4件,俗称花四碗,形制釉色相同。口沿外撇,作六缺花四;弧腹,器壁上薄下厚;圈足,足外墙偏高,内墙低,足底细窄,微内敛;足内见垫饼…  相似文献   

13.
洛阳安乐宋代窖藏瓷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剑 《文物》1986,(12)
1978年3月,河南省洛阳市郊区安乐乡曙光村农民送交一批古代窖藏瓷器,共45件,分白瓷、青瓷和影青瓷三类。据报出土时重叠摆放在一起,同出的还有铜器等。白瓷碟 7件。6件沿口镶铜,宽沿外侈,平底。胎白,底无釉。口径8.4、底径5.3、高1.2厘米(图一)。1件器形与上基本相同,略大,胎灰白,白釉微泛黄,内底有五  相似文献   

14.
1987年12月,安徽宿县褚兰区桂山乡谢芦村的群众兴修水利时,在平山村附近深约3米的地下发现青铜器5件。介绍如下。鼎 1件。敛口,长方形立耳,鼓腹,圜底,三蹄足。耳外侧对饰(?)虎纹,腹上部饰窃曲纹,中部饰一周弦纹,下部饰兽面纹。腹外壁有3条范铸接缝线。一足较短,足根的内底对应处有一圆补钉,系脱落后的焊接痕迹。器高24.5,口径25厘米,重3.97公斤(图版伍:1;图一:1~4)。  相似文献   

15.
薛东星 《文博》1989,(2):91-91,84
1985年10月,铜川市黄堡乡下马村村民雒金良建房取土时,从墓内挖出一件完整的赭釉高足陶盖罐。又1986年7月,黄堡派出所在某案的审理中,获青釉盘口双象耳瓷瓶一件,据当事人介绍,这件瓷瓶是五十年代初黄堡耀州窑遗址出土的。以上两器现藏耀州窑博物馆。 1、赭釉高足陶盖罐通高23.5、口径12.6、底径22、足高6厘米。盖窿顶,圆锥钮,宽平沿,子口。罐敛口,丰肩,扁圆鼓腹,最大腹径近中部,圜底,喇叭状假高圈  相似文献   

16.
1996年10月,在西北大学图书馆东侧、西大宾馆北侧进行基建清理时,于两眼废井中出土了一批遗物。水井直径约80—100厘米,由于施工时已下挖4-5米,开口地层不详,但井底用砖为平印砖,经鉴定属唐代。井内遗物分布于填土中,亦有唐代风格。现报道如下:一 瓷器白瓷小盒 完整,失盖,子母口。鼓腹,斜壁,微凹底。内施全釉,子母口上未施釉,外壁施半釉。釉色滋润,积釉处闪青,有细小开片,无釉处可见白色化妆土。通高2.4、口径3.2、底径3厘米(图一,1)。黑釉瓷碗 侈口,弧腹,圆唇微尖,圈足,外底微塌。碗内施白釉,口沿一周无釉,近口沿处白釉积釉泛青,釉面有…  相似文献   

17.
1985年5月,在句容县城东里许的房家坝,农民在挖鱼池时发现3件窑藏青花瓷器.现介绍如下:青花云龙盖罐一件(照片一).通口20.5、口径19、最大腹径33、高28、底径18.6厘米.直口,肩以下渐广,自腹部最大处以下内收,矮圈足.器表白底青花,底釉白中泛育.釉质肥厚浓重.有砂眼.盖为荷叶形,盖上绘荷叶筋络,  相似文献   

18.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2对4件清乾隆年制碧玉盘,现介绍如下。 1对圆形,侈口,宽平沿,平底,圈足。深碧色。外底均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内底均刻乾御制诗。其中一件(编号A)口径65.3、高9.6厘米。御制诗为:"玉盘博径得二尺,围六尺有五寸益。虚中盛水受一石,素质不雕其色碧。旁达孚尹琼华泽,葆光抚不留手迹。群玉之精出昆仑,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瑶池津,行觞介绍簠簋罇。尔时所御器今存,作镇西极永好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余姚市文管会藏有1件内铭"食瓶"的唐越窑青瓷,现介绍如下: 瓶盘口,口大于腹,喇叭形长颈,下腹收敛,玉环底。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外底露胎。胎质灰白,器壁较薄。颈下部置4耳,集两耳于一侧,形似双复系(图一)。腹部阴刻:"食瓶一口光化三年十月十一日造"(图二)、"平十六郎"(图三)。口沿残,器身下部已脱釉。口径20.5、  相似文献   

20.
刘慧 《文物》1990,(11)
1973年12月,莱芜市西上崮村农民在村西南120米处的南寨顶取土时,发现一批青铜器。当时的莱芜县文化馆闻讯派员赶到时,现场已被破坏。经了解,铜器出自几座墓葬。现将收集到的51件铜器及2件双凤牙梳介绍如下。鼎 3件。分2式。Ⅰ式1件。直口,折沿,方折形立耳微外撇,圜底,三蹄足。腹上部饰窃曲纹一周,中部有凸弦纹一道,下部饰垂鳞纹二周。通高22.5、口径21.8、腹深10.5厘米(图一:1;二)。Ⅱ式2件。有盖,喇叭形捉手。鼎身子母口内敛,球腹,方折形附耳略向外曲侈,圜底,三蹄足。盖面饰蟠螭纹,捉手用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