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划时代的突破。相对论、量子力学、电子计算机和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的核酸分子结构及遗传密码的发现等等,迅速改变着当代世界科学的图景。科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整体化的趋势。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相互交叉,出现了日益增多的边缘学科及综合学科。现在,全世界每年新生的学科约六、七十门,新生技术专业一百五十到二百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渗  相似文献   

2.
正西方学者G·伯杰克在《跨学科——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问题》一文中指出,跨学科是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之间紧密的和明显的相互作用,包括简单的学术思想,甚至全面交流整个学术观点、方法、程序、认识和术语以及各种资料[1]。因此,可以认为,跨学科是一种多学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它既可以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内的不同学科分支之间的交叉,  相似文献   

3.
现代方志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特别是地理学、历史学、文献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城市学等学科。同时,自然科学对方志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方志学和这些学科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这些学科又有所区别。方志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促进我国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史学中的跨学科方法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学中的跨科学方法是当代科学整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史学中的反映,它既包括现代自然科学,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方法以及数量方法等在史学中的运用,也包括史学以外其它社会人文科学方法在史学中的运用。关于从现代自然科学中形成的系统方法和数量方法在国内史学运用中的研究情况,我们拟另文加以整理介绍,本文则侧重介绍史学以外的社会科学方法与史学结合中产生的史学跨学科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整体化的驱动下,由单一学科视野转向多维交叉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当代科学研究一个显的特征。由于学科固有的话语体系、问题脉络和学术规范,不同学科在对接、转化、整合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本以考古学为中心,对目前跨学科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举例分析,以期能引起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两种或数种学科的外延部分免不了发生互相重合的交叉关系,所以两种学科不可能有截然分开的界限.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就有很多地方纠缠在一起,所以研究社会科学也要懂点自然科学.在分类学上,古籍整理属社会科学.它不例外,与自然科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古籍”,实际上就是除掉一些新文学和西洋科技等著作以外的、包涵经史子集全部书籍.其中属于文史哲的著作无疑是占绝大部分,但是科学技术的著作也不在少数.不用说别的,各史的天文志、律历志就是自然科学成果的纪录.整理史书中的天文志、律历志当然与自然科学分不开,这是人所共知的.天文志、律历志可说是专著,我不多谈,我只谈谈整理古籍与自然科学一些交叉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发刊词     
《史学理论研究》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史学理论研究》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专门研究历史学领域各种理论方法论问题的学术刊物,是一本探讨有关客观历史过程和有关历史认识以及史学本身发展中各种重大问题的理论刊物,是一本推动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相互渗  相似文献   

8.
发刊词     
近代人文地理学勃兴于十九世纪中叶,德、法、英、美诸国学者颇有建树,他们在奠定近代人文地理学理论基础方面起着先驱作用。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的学术思想亦相当活跃。正象其它社会科学发展史所表明的那样,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人文地理学的各种流派,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社会烙印。  相似文献   

9.
郭其泰 《云南史志》2002,(3):63-63,64
今年5月,江泽民同志视察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座谈中,江总书记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一、选题的意义在建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探讨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推动研究的深化已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华南乡村地区这一共同的研究对象领域,人类学和建筑学乡土建筑研究均有着长期的研究和丰富的成果,为探索学科间的交叉借鉴提供了基础。但建筑学如何自觉引入人类学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科学观念深深地影响着20世纪的整个学术界。人学科受到自然科学成就的巨大鼓舞,纷纷向自然科学看齐,争先恐后地采用自然科学方法于人社会学科领域,于是便产生了社会科学。历史学从此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德高 《攀登》2004,23(2):48-51
科学技术在二十世纪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的繁荣离不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赖于社会科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文献》2013,(4)
<正>随着二十世纪以来百馀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许多新的学科出现,许多老学科增添了新的内容。例如:航天科学,导弹及与之相关的学科,这都是新兴学科;物理学系统中,相对论等新理论加入,使之面貌一新。社会科学方面,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的大批卷子出土,带动敦煌学以至后来的吐鲁番学建立,现在已发展到丝路学。这都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4.
在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教授和清史编纂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史苑》终于和大家见面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十分明确地提出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促进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内容。这必将有力地推动包括史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我们历史科学工作者要积极响应这一伟大号召,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大力加强历史研究,努力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历史学是探讨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因而是社会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我们的《史苑》,就是为这个基础学科服务的一个园地,其…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90年代,近现代文物由革命文物扩充、演化而来,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性质与课题也不甚明确。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渐领悟到近现代文物的研究,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多元、多系统、多领域的项目,涉及前沿学科、横断学科与边缘学科,众多的课题需要研究。爱因斯坦1938年在《物理学的进化》中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开始更加广泛地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结合,主动利用自然科学及技术手段进行探测、分析考古材料。三峡考古是近年来这种学科交叉应用的集中体现,反思三峡考古中引入的自然科学的手段、方法、观念,对考古学的创新和既有学科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沧桑》2009,(1):157-157
作者朱少强在文中指出现代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一样越来越社会化,即处在有组织的社会建制体系之中。但与此同时,它仍然保留着相当多的“小科学”特征。所有这些建制化和非建制化的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承认、奖励、资助、报酬等建制结构,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活动时,不能不考虑的抽象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8.
当前,古老的历史学正面临着两大潮流的冲击。一股来自于现实生活中风起云涌的社会改革,另一股乃是席卷各研究领域的科学整体化趋势。社会生活的变革,从来对历史学发展起最终的支配作用,而科学领域新的趋势,将推动并指引着历史学发展的方向。在今天,当科学领域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科学已成为一切类型的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的时候,要想真正了解处于相互作用中的各个学科所经历的改造,唯有超出这些学科的界限才有可能。现在就让我们越出历史学固有的界限,从科学整体化的趋势中,看看它将给历史学的改造带来些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19.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解释模式的差异李建珊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兴起了一股关于一般科学方法论的研究热潮。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哲学领域的不少学者一方面从国外引进了某些新的跨学科的方法论思想,并在介绍基础上进行理论评价与哲学分析;另一方面,对自然...  相似文献   

20.
地理学的发展:模式、动力与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理学以地理环境、人类需要或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科学共同体以及大地理学家的综合作用为动力系统,形成了兼具有归纳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和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等诸多特点的发展模式。21世纪的地理学将通过"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共生"这一基本概念的确立与运用而更好地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与相邻科学交叉更加深入、学科内部的发展更加合理、微观机制进一步深入、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和方法不断更新以及思想方法论得到特别重视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