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名臣。今年是他诞生一千周年。包拯来到世上一千年,却被人们颂扬了九百六十年,而且今后还会被人们永远颂扬下去。今天我们纪念包拯,不论史学界法学界还是文学、社会科学界,都不能无视或者小视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不仅中国人需要他喜欢他歌颂他,海外也有不少人研究他歌颂他。他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里少有的清官,对于贪官污吏他是可怕的形象。而对于小民百姓,他则是黑暗中的一轮太阳。在包公身上,既体现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体恤民情等优秀品格和高尚情操,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与愿望…  相似文献   

2.
近千年来,在戏剧、小说和人们的口头传说中,包拯被塑造成为一个铁面无私、爱民如子的清官,是一个被人们神化了的人物。人们这样热爱和尊敬包拯不是偶然的。据旧文献记载,包拯的的确确是封建时代的一个清官,他曾经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在积弱积贫最为严重的宋仁宗执政时期,包拯也和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分子一样,针对现实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改良主张,以求改变当时积弱积贫的形势,达到富国强兵。包拯的改良主张,其主观上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了巩固赵家王朝的统治,但是在客观上,“富国强兵”又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的,是有实际意义的。包拯所提出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和范仲淹所提出的十大改革项目的基本内容相同,又和稍后于他的王安石的变法内容有许多相同之点和若干联系。于此也可证明,包拯是那个时代士大夫改革声波中的一员。可惜的是,包拯在这些方面的业迹还很少见之于介绍。在这里,笔者拟就包拯的时代和生平,包拯的政治、军事主张,包拯的经济改良措  相似文献   

3.
十一世纪四十年代初,以范仲淹为代表推行的“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中期改革潮流的序幕。一代名臣包拯正是在“庆历新政”推行的这一年进入了北宋中央统治集团。他虽然没有与范仲淹等人建立直接的联系;但在很多敏感的政治问题上,是与新政派取得了同一认识的。包拯虽然没有提出过整套的改革方案,但他是一位政治上的实干  相似文献   

4.
真实的包拯     
<正>若评选"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包拯恐怕稳居第一。包拯出生于999年,逝于1062年,享年63岁。回顾包拯一生,他是一位很不错的领导干部。但实事求是地说,传说中的包拯泡沫太多。把泡沫去掉,还原真实的包拯,会令一些人失望。首先包拯一不黑面二不高大,是个不到一米六的白面书生。人们将此说成黑脸是突出他的铁面无私,因为铁是黑的。为此还编出一个传说,说他本是文曲星下凡,投胎时匆匆忙忙,与武曲星狄青将  相似文献   

5.
其实的包拯     
若评选“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包拯恐怕稳居第一。包拯出生于999年,逝于1062年,享年63岁。 回顾包拯一生,他是一位很不错的领导干部。但实事求是地说,传说中的包拯泡沫太多。把泡沫去掉,还原真实的包拯,会令一些人失望。  相似文献   

6.
其实的包拯     
若评选“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包拯恐怕稳居第一。包拯出生于999年,逝于1062年,享年63岁。 回顾包拯一生,他是一位很不错的领导干部。但实事求是地说,传说中的包拯泡沫太多。把泡沫去掉,还原真实的包拯,会令一些人失望。  相似文献   

7.
包拯监察理论和实践简论肖建新包拯主要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前后历仕二十七载。其间,他屡获监察官名和实差,如监窄御史里行、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监察御史、京东转运使、陕西转运使、河北转运使、知谏院、权御史中丞等,累计十余年。他近一半的宦涯由纠弹监察、振举纲...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主要领导人的毛泽东,以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社会政治理想和毕生追求,并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张力甚至反差中推进政治理想的现实化和社会政治现实的改善,推进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实现了民族独立,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9.
包拯长得其实并不黑。1037年春天,安徽天长县官道上,出现了一个风尘仆仆的白面书生。他一袭长衫、几件行李,谁也想不到,这就是新上任的县令包拯。此时,包拯39岁。老大不小的年纪,却是第一次入仕。距离他本人即将获得的著名"青天"称号并不遥远,但距离他当上开封市长、名副其实的"开封有个包青天",却还有20年。  相似文献   

10.
在那皇权至上的时代,皇帝宠爱张贵妃,决心提拔张尧佐。包拯接连上了七次奏折,弹劾这位宠臣。在激烈的延辩当中,他不慎失态,激怒了皇帝。一场杀身之祸眼看就要发生……包拯仍然没有后退。反贪官、除恶霸,是包拯一生中最为突出、最为后人称道的业绩。在他任职的24年间,由他弹劾被降职、罢官、法办的贪官污吏,不下三十人。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是历史上少见的。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包拯往往奏上三本、五本、七本,象连珠炮,火力十分集中,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这些被弹劾者,都是有权有势有后台的人,是活老虎。其中有些人比…  相似文献   

11.
在隆重纪念包拯(999-1999)诞辰1000周年的日子里,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杨国宜教授的古籍研究整理的最新成果《包拯集校注》,已于1999年6月中旬在黄山书社出版,并在下旬召开的全国性包拯诞辰千年学术研讨会上首次公开发行。该书为国家重点古籍图书,由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委员会组织编辑包拯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对后世影响很大,千百年来受到人民的崇仰,被尊称为包公。其遗著《包公奏议》,历史上曾多次翻刻,盛行不衰,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给今人带来很多不便。新版《包拯集校注》,在作者10年前出版的《包拯集编…  相似文献   

12.
包拯,字希仁,谥号孝肃,世称包公,是我国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清官。他曾任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等显要职务,为人刚直不阿、清正廉明、爱国爱民,对世人影响很大,被誉为“包青天”。然而,文博考古界对其有关文物却很少系统地整理与研究,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讨。本文仅就有关包拯的各类碑刻,粗略地加以考述,疏漏及不当之处,尚望学界同仁教正。历代关于包拯的碑刻为数不少,但大多为金石著作所缺载,这些碑刻有的流传至今,十分珍贵;有的已经失落或废毁,近年又经有关部门复刻重立。其大致情况如下:一、诗文碑刻包拯的诗文碑刻,有《诗》碑和《家训》碑,共两通。1、《诗》碑。包拯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有一首题壁诗,即《书端州郡斋壁》。其诗  相似文献   

13.
张小燕 《神州》2011,(18):89-90
中国历代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集中体现在"大同"社会政治思想上。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征战不断,在这样的岁月里,人们自然更加向往和谐,希望战争停息,邦国和平安宁。孔子认为,这是礼崩乐坏、政治失序带来的恶果,他总结历史,反思现实,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形成了他的儒家理论学说。孔子希望重整社会秩序,恢复古代圣王之治,他对于社会政治的最终追求,就是他的"大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4.
北宋名臣包拯(999-1062年)一生执法如山、刚正廉明、爱民如子、敢于改革弊政和严惩贪官污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被百姓誉为“包青天”。包拯以“清廉”成名而天下知!如果说河南开封是他的扬名地,那么广东肇庆(古之端州)就是包拯的成名地。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15.
去年夏天,有幸到包拯的故乡安徽省合肥,又听说有关方面正筹备他的诞生一千周年纪念,包拯便成了我们此行的中心话题。在安徽省同志的陪同下,我们先瞻仰了“包孝肃公墓园”,又步行到包河之畔,参观了万民敬仰的“包公祠”。我们边参观、边思考:为什么包公这个历史人物,历经千载,王朝更替,直到人民掌权,而他那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美名依然久盛不衰?换句话说,就是包拯的口碑为啥那样好?参观回来想了三条,写下来或许可以供愿留下好口碑的“为官者”参考。口碑,从修身开始公元999年出生于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的包拯…  相似文献   

16.
墨子学说的主旨是消弭战乱,革除社会弊端,安定社会民生,而实现这一理想的唯一途径是使“天下之人交相爱”,即所谓“兼爱”。但墨子并不是一个泛道德主义者,他认为“兼爱”这一道德要求必须得到相应的政治保障才能得以实现,或者说,要把这一道德要求通过一定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行为体现出来。“尚贤”是这类政治原则之一,但主要是对最高统  相似文献   

17.
史戈 《江淮文史》2008,(4):166-172
包拯是北宋一代名臣,他所享有的崇高历史盛誉,是罕有伦比的。他长期生活在民间,即使是从政之后,也多年在地方任职,对于人民的疾苦,对于人民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决定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他把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与儒家理论中的民本思想结合起来,对民本思想作出解释,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观点,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轻徭薄赋,整顿吏治,  相似文献   

18.
俞兆鹏 《古籍研究》2000,(1):130-131
包拯(999—1062),北宋大臣,庐州合肥人,是中国历史上名的清官。他那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动人故事,长期以来广泛流传于神州大地,成为各种传统戏曲及现代影视剧的主题,在民间有很大影响。最近,黄山书社出版了杨国宜教授的《包拯集校注》一书,不仅有助于学们继续深入研  相似文献   

19.
丁文江是近代中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一生虽然主要献身于科学事业,但对政治十分关心。他认为国家的衰弱,社会的腐败。与政治有密切关系,把政治问题看做是国家兴衰的头等大事。本文主要是检讨他在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20.
宋国史及《宋史·包拯传》辨正孔繁敏宋官修的国史在亡国之际为元朝所得,成为元修《宋史》的基本依据。但《宋史》修成不久,随着元朝的灭亡,宋国史也就荡然无存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仅是他书转录的宋国史的片断资料。传世的《包拯集》(1963年中华书局标点,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