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壁画、帛画、漆画中,常见到玉璧出现,尤其是画像石、砖上出现最为频繁。这些玉璧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方式:戏璧、穿璧、套璧、联璧、单璧或多璧并列出现。 戏璧:汉画中的戏璧画面主要为中置玉璧,有祥禽瑞兽相向而立,或以丝带将中间玉璧衔起,或以各种动物嬉戏置之两侧。 1.双凤戏璧。中置一玉璧,两凤展翅卷尾,口衔丝带将璧衔起。2.仙鹿戏璧。画面中置玉璧,璧两侧有象征长生不死之仙草,两仙鹿长角高翘,腾跃于仙草之旁。3.龙虎戏璧。画中部悬一玉璧,下系彩带,璧左为一翼虎(或为白虎),右为应龙…  相似文献   

2.
在福建南宋的佛教史上有两名圆悟禅师:肯庵圆悟和枯崖圆悟,而且他们都是多才多艺的高僧。肯庵圆悟善画能诗,与朱熹交往颇深;而枯崖圆悟则被称为"江湖派"诗人且善画,与林希逸交往密切,还编撰了禅宗僧录《枯崖漫录》。《闽书》却把他们二人混同为一人,本文根据史料理清二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3.
发源于广西西南部中越边境的左江,自西向东穿流于龙州、崇左、宁明、扶绥等县的崇山峻岭之中,滋润着两岸的青山沃土。左江两岸,群山绵延,奇峰耸峙,层峦叠翠,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景色秀美。这条名小见经传的珠江上游的小支流,自古以来一直是骆越民族及其后裔壮族先民劳动耕耘、生息繁衍之地。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开创了左江流域的早期文明,创造了辉煌灿烂、千古不朽的崖璧画艺术。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凡描绘大自然景物者、咸称之为山水画。故凡画山水者,顾名思义,必善画山与水。古之画论中,论画山之法者多矣,而专论画水之法者寡矣。但这并非因为画山难而画水易。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曾说过:“山水中唯水口最难画。”古人视水为山之血脉,故要求把水画“活”,既有流动之形,又有潺潺之声。水口泉瀑之所以难画,便在于水从巅崖峻壁之间喷涌而出,其势若怒涛腾沸,奔崖注壑。其大者更有撼山摇海、惊天动地之势。要想在纸上画出这种气势,画者该有何等高超的技巧!  相似文献   

5.
2001年3月,笔有幸赴澳门参加“张大千临摹敦煌璧画及大风堂用印展”的开幕式活动。期间,先后参观了澳门的博物馆、纪念馆、综艺馆,虽然走马观花,但收获颇丰,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6.
《文物》2015,(1)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棺、屏风和帛画上,有几个璧或璧的图像。通过仔细观察对比,可以发现这些璧与穿过璧好的龙的关系并不完全相同,可以分为"锁定"和"穿过"两种。龙与璧之间不同的关系对应着以璧"安魂"和"引魂升天"的不同功能,透露出墓葬设计者对于宗教和礼制问题的细致思考,也反映了不同信仰在同一座墓葬中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杜金鹏 《文物》2023,(7):63-75
<正>一关于璧的定义璧,是一种什么样的器物?《尔雅·释器》云:“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疏》曰:“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孔大而边小者名瑗;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怎样理解《尔雅》的定义呢?自宋代以来的金石学著录和“礼图”中,均采用《尔雅》概念来定义玉璧。如宋吕大临《考古图》卷八著录有洛阳玉璧,谓其“边大而空小,璧也”(图一)[1]。  相似文献   

8.
汉画中表现神话内容的画像是研究古代神话尤其是汉代神话的珍贵图像资料,缘于其能够被视觉所感知的艺术形象和画面构图的美术形式的特点,学术界亦将其称为“神画”。“神画”相比神话文字材料具有更加直观、真实、原始等特性。《汉墓神画研究》一书从艺术、宗教、神话、考古、民俗等方面对汉墓神画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并从理论的层面上探讨了汉墓神画所蕴含的神话美学价值和神话艺术精神,显示出了作者所具有的严谨求真的学风和比较扎实的学术功底。然而,该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汉画中常见的“穿璧纹”装饰图案是由“龙璧”画像演变而来,是龙璧画像的图案化和抽象化的观点,就值得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9.
李秀萍  姜涛 《收藏家》2006,(9):51-54
颐墀先生是香港资深收藏家和鉴赏家,尤精于收藏古玉。他已从入藏30余年的三百多件古玉中,择优成册。今颐墀先生又要我们从他藏品中再择一二介绍给广大古玉爱好者,共享其乐。三联璧(图1)青白玉,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约BC4000-BC3000年)。高8.8、最宽处4.2、厚0.5厘米。三璧垂直相连,由上至下,大小依次递增。三璧之间以凹口相隔。三璧两侧之外缘均呈弧线状。上璧上缘正中为系绳处,且多有使用痕迹。此件形制与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3号墓所出三联璧相近,当为存世少见的红山玉之珍品。参见: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  相似文献   

10.
璧津楼史话     
璧津楼是乐山历史上的名楼,此楼录入《舆地纪胜》:“璧津楼——在府城之东南隅,跨城为楼,下瞰三江,三峨九顶森列左右,提刑陈谦建。”  相似文献   

11.
壁画重生记     
陈鑫 《中华遗产》2012,(9):60-73
在人们厌倦了高楼水泥的今天,中国重又刮起古建之风。作为古建中最华彩的章节,中国寺观璧画有着千年不断的独到传承。这是一套完整有序的传统,如同壁画的“营造方式”。读懂它,就是读懂了中国壁画。这里面有人,有历史,订不断脉的感情。  相似文献   

12.
刘松林 《文博》2023,(4):54-62
本文根据考古材料将汉墓出土的镶棺铜璧形饰分为两类。第一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大,年代为西汉至东汉初,分布较广,其性质与镶棺头挡玉璧相似,意旨是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第二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小,年代为东汉中晚期,主要分布于重庆巫山一带,是巫山工匠在第一类铜璧形饰基础上改造创新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圆形铜牌饰,其性质有引魂升天之意,亦有表现仙境场景。随着东汉墓葬结构及用玉方式的转变,第一类铜璧形饰衰退与消亡,出现了更多装饰于棺头挡悬璧图、十字双弦穿璧图、龙穿璧图。  相似文献   

13.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集诗、词、文才气于一身,又是书、画行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同时,苏轼又是美食家,有自己的爱好和品位,他特别爱吃甜食,如有上好蜂蜜,他每天要吃上五盒;姜蜜汤则要喝上几碗,说它“甘芳滑辣,使人意快神清”,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他特钟情于崖蜜,即今人所说的崖蜂蜜。《神农本草经》说此物久服能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像许多文人一样,苏轼亦喜酒,但酒量不大,尤其不能饮烈酒,稍饮烈酒即醉。酒淡了又觉寡味,于是,  相似文献   

14.
话说沟崖     
话说沟崖○喻学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是入川的山高路险人难行。咱北京沟崖的路虽不那么难走,也有“上七下八”之说。路虽如此,景色却瑰丽。由瑞峰庵往上500米便是“飞龙吐须”,打这儿,径曲景移,风景渐佳,沟崖神秘的面纱在您的眼前慢慢撩开。一说沟崖的美...  相似文献   

15.
重庆、四川、山东等地的汉代文物中均发现有“天门悬璧”图。有人认为“天门”中的璧具有“璧圆象天”的意义,但本文认为璧为日月的象征符号,其内涵又有和合阴阳、沟通人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左思《娇女诗》在我国诗史上是一颗明珠,其写小女儿纨素,“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似连璧,像一双相连的玉璧。”《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指璧、瑗、环呈圆形的玉质部分,所谓“好”,指它们中央的圆形孔。图示于下:玉璧、玉环、玉瑗分别图“一双相连的玉璧”,其耳朵不能算好看,如果是讲“纨素”耳丑,那么其句与全诗诗人那种矜爱之情格格不久。那么“双耳似连壁”到底什么样子?实际上非常简单,即两耳对称,相合(“连”)…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贵州省博物馆等文物部门在关岭县的花江崖和牛角井崖、贞丰县的花江崖、丹寨县的银子河、开阳县的大崖口和小崖口,以及六枝特区的桃花洞等地陆续发现了一批古代崖画。这批崖画的作画技巧古朴而自然,题材广泛而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其中的开阳崖画尤其令人注目,是研究贵州古代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开阳崖画位于开阳县羊场区平寨乡顶趴村附近的山崖上,其下为乌江支流——清水河。目前已发现两处崖画遗迹,一处位于大崖口,另一处位于小崖口,两者间距约600米。大崖口崖高12米,画面长4.6、高1.6米,离地约1.5米,共有图象五十余个;小崖口崖高20余  相似文献   

18.
窟龛号:第0五一位置:西崖大佛最底下建造时代:北魏  宋明重修窟龛型制:方形平顶敞口摩崖龛,正壁左右上方各凿一小龛。造像:正壁塑结跏趺坐佛一尊,左侧塑大弟子阿难、胁侍菩萨一尊,右侧塑大弟子迦叶、胁侍菩 萨一尊。左壁塑结蜘趺坐佛一尊。有壁塑结跏趺坐佛一尊。小龛空。壁画:龛顶画迦楼罗、童子、飞天、仙鹤及乐器等花纹图案。佛两侧画护法天王及帝释天。左右 两壁画护法天王四身,底层隐见早期画飞天。题记:无窟龛号:第0五二位置:西崖大佛西下建造时代:北周窟龛型制:四角攒顶窟,顶后部残。造像:正壁塑菩萨一尊。左壁…  相似文献   

19.
牙璧研究     
牙璧是玉璧的一种变体,旧称“璇玑”。它数量不多,但流传时间较长,且出土地点颇多。通过对那些有确切出土地点的牙璧进行分类研究,探讨牙璧的分布、年代和发展演变,并推测它的功能和用途。可以认为,牙璧始于距今55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前期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山东和辽东两个地区。到夏商周时期,上述两地区牙璧的数量骤然减少,但分布范围却有较大扩展。东周以后牙璧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史前玉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说文》释:“璜,半璧也”。又释“环,璧也”。按照《说文》的解释,半璧或半环的当属璜。从考古发现来看,史前时期的璜除了半环和半璧(包括不足半环或半璧者)以外,还有折角形(或称桥形)等。尽管它们的形制各异,但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中间内凹、两端突起且各有一系孔,因此本文将这一类玉器统称为玉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