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孟子"仁术"说对北宋儒医文化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徐仪明 《史学月刊》2002,(11):24-29
孟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对北宋时期儒医文化的发展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其中以“仁术”说最具代表性。“仁术”说见于《孟子·梁惠王上》篇 ,是孟子对“为仁之道”的阐发。随着孟子地位在北宋的不断升格 ,孟子学术思想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医学逐渐被定名为“仁术”。孟子“仁术”说促进了官方对医学的重视 ,北宋诸帝无不提倡医学 ,使之成为行“仁政”的重要措施。另外 ,北宋尊孟一派的儒者 ,无不医儒互参 ,这也是孟子“仁术”说重要影响的一个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赫梓廷 《神州》2011,(17):18
儒家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孟轲,是活跃在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雄辩家。《孟子》长于言辞,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特别是《孟子》高超的论辩说理艺术。下面结合《孟子》中的部分篇章,从四个方面浅谈《孟子》的论辨说理艺术。针锋相对,提出问题,直指要害。善设机巧,欲擒故纵,步步紧逼。类比论证,引经据典,左右逢源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相似文献   

3.
赫梓廷 《神州》2011,(8):18-18
儒家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孟轲,是活跃在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雄辩家。《孟子》长于言辞,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特别是《孟子》高超的论辩说理艺术。下面结合《孟子》中的部分篇章,从四个方面浅谈《孟子》的论辨说理艺术。针锋相对,提出问题,直指要害。善设机巧,欲擒故纵,步步紧逼。类比论证,引经据典.左右逢源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相似文献   

4.
孟子最了解《春秋》。孟子未给《春秋》作过章句训诂,似乎也不曾接触过《春秋》“三传”。孟子书中提及《春秋》的地方并不多,主要的只有两处。但是,这仅有的两处却把《春秋》的几个主要问题讲清楚了。孟子关于《春秋》的观点对后世《春秋》学的发展有极大影响。特别是汉代公羊家,他们的一些关于《春秋》的基本论点,肯定是吸取了孟子的成果。孟子说:  相似文献   

5.
《历史研究》 1994年第 1期载金景芳先生的《古籍考辨四题》 ,读后很受启发 ,而对其中的“孟子‘夫妇有别’说质疑”一节有不同的认识。《古籍考辨四题》暗示孟子的“夫妇有别”论是模仿“男女有别”说提出来的 ,而“孟子不能区别‘男女有别’与‘夫妇有别’的差异” ,提出“夫妇有别”是错误的。并且说 :“我认为在个体婚制下 ,说‘男女有别’是对的 ,说‘夫妇有别’就成问题了。”“‘男女有别’的真实意义说穿了就是严防异性之间发生性行为。如果说上述规定也包括夫妇在内 ,岂不是笑话。”我的基本看法是 :“夫妇有别”论是伦理学理论 ,…  相似文献   

6.
金亚男 《神州》2013,(2):134-134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在解释一个字后,常引《尔雅》《左传》、《孟子》等著作中的句子作为文献参考。将文献中的句子节选出来,一是使对字义的解释更加可信,二是有了文献参考能够让读者更加明了字义,甚至还可以看出字义的演变。本文就是将《说文》段注中引《孟子》及《孟子》注释的句子整理出来,通过举例分析其中的声训。  相似文献   

7.
杨朱学说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与墨翟俱称“显学”。其主要思想是“存我”、“贵生”。其学说对社会影响颇大。《孟子·滕文公下》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所以盘轲站在维护儒家学说的立场,辟杨墨,对杨朱展开了批判。《孟子·尽上心》说:“杨子取为我,拔  相似文献   

8.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特别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修养和提升。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说是其道德意志和道德目标修养的最高境界,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就今日而言,"浩然之气"说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正气,实现人与社会的科学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历史演进的视野考察程颢仁学视域下的"万物一体"论及其贡献。早在先秦儒学、尤其是孟子那里就表现出"万物一体"的思想倾向。到了北宋,张载明确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说法。相较于孟子,张载"民胞物与"的思想境界实际上是基于天人一气的气本论,这就突破了孟子的视域,为儒家"万物一体"的价值取向建构了本体论的依据。程颢在吸收往圣先贤、主要是孟子及张载"万物一体"思想的基础上,不仅明确提出了"万物一体"的说法,而且还立足于仁学的视野,分别从本体、工夫、境界三个方面系统而逻辑地展开了其"万物一体"说。  相似文献   

10.
晚于孔子(约前551年-前479年)约180多年的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时代,是中国进入大一统之前的准备时期。这一阶段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互相影响,许多语言、词汇进入了快速的成长或衰亡阶段。《诗》也不例外,在其产生的历史语境消失之后,许多词语也消亡了。孟子在引《诗》论《诗》时就不得不对这些字、词做出解释,或训诂文字、考证文字语义,或诠释大意。孟子可以说是中国《诗》学注释体例的发明第一人,也是中国训诂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1.
正孟子的主张里,总有那么一种说理的偏激,而不太考虑事该怎么做,这就是一位思想家的言行。孟子在齐国,只管推销他的仁政学说,不买齐威王的账。齐威王曾馈赠他黄金百镒,他不受,弟子不理解,跑去问他,他说:齐国不用我,却馈赠于我,这是贿赂,君子能被贿赂吗?此言虽然过激,却高扬了思想者的权利。孟子懂得,与王权打交道,要"行己有耻"。思想者都是勇者,思想的巨人,哪能是行动的矮子?既然想到了仁政,就应该去实行。  相似文献   

12.
在今天的儒学谱系中,孔子与孟子往往并称为“孔孟”,孔子为“至圣”,孟子则为“亚圣”。孟子受到尊崇的程度,仅次于孔子。其实在历史上,“亚圣”之称原非孟子所独有,儒家的“亚圣”得到公认的起初是指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  相似文献   

13.
<正>这些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使我对孟子的"四端之说"有了更深的理解。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作为"礼"的起始点,这种"辞让之心"就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善意,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乐群"的一面。而在中国的儒释道三教以及基督教等宗教里,都倡导"谦逊"的价值观。这个  相似文献   

14.
郁丽丽 《文史月刊》2012,(Z3):55-57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是对思孟学派"五行说"的继承与发展,邹衍在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历史循环观中,加进阴阳五行的内容,完成了五德终始说.它既是一种政治哲学.历史观念,同时又是具有神秘色彩的政治数术.对后世影响深远,往往被作为王朝更替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的主观价值取向。朱元璋与孟子在政治文化即政治法理观与政治伦理观方面的矛盾,促使其删削了《孟子》将近一半的内容而成《孟子节文》。《孟子节文》从根本上说是儒家传统政治文化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体矛盾与调和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在朱元璋时代发生的变异。它作为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内容在明初通行17年,影响了一代士人,到永乐九年被废止,说明政治文化受政治主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朱茂程 《黑龙江史志》2013,(21):183-184
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设计"民贵君轻"的政治结构,本文从孟子"人性皆善"到"圣人可及"的"人性论"作为基础进而肯定了君使民贵,民必贵君的教化理念出发,解读孟子设计的"民贵君轻"政治结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纣和武王,是历史上一个时期两个相对立的人物,用孟轲的话说,前者是“至不仁”,而后者是“至仁”(参《孟子·尽心下》)。关于他们,史籍中有许多记载,有人却对某些记载表示怀疑。子贡说:“纣之不善,不如是其甚也”(《论语·子张》)。孟轲则怀疑《尚书·武成》说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孟子·尽心下》)。如此说来,正像明人叶盛所说:“信史诚有未足信者矣”)《水东日记·史官以心术为本》)。而怀疑一般都是有所见的。苏轼说:“子贡言此者,盖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产生既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有关同时又是受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影响。研究分析孟子的生态伦理想对我国走出当前的环境困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这一说法对探讨先秦中国学术发展意义重大。西周时期的王官之中,史官至关重要,甚至被称为"天子之左右手",史官所记录的"史记旧闻"则是孟子所谓"天子之事"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礼坏乐崩"的春秋社会,史官的职责及其命运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王命不行"的背景下,孔子作《春秋》,他是以布衣身份代史官行"天子之事",这标志着由史官到史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刘泽华 《炎黄春秋》2012,(10):71-76
一、"天王圣明"的思想意义在中国学界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认为"道"与"王"是二分的,在儒家看来"道"掌握在孔子手里,因此孔子是最高的思想权威。这种看法从孔子在世时就逐渐兴起。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后来孟子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更明确提出"道高于君",孔子则是道的化身,自然也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