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1900年的汉口,演出戏剧的场所,不像今天称为剧场,也不像20年代前后称为戏园、戏院或舞台,当时称为茶园.当年这些为数不少的茶园,到了不足百年的今天,能够找到故址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已在历史长河中淹没.茶园尚未出现之前,会馆有时演戏.会馆是各省、县在汉的同乡会或各行业的同业公会的所在地,有的会馆房屋宽阔,可供演出,这是由来已久的.清道光年间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有句:“各帮台戏早标红,探戏闲人信息通”.1850年前后要看戏,还得先在会馆打听.在会馆看戏,既非经常,也不售票,这和庙会、村舍的搭台唱戏一样,自不能算是剧场.  相似文献   

2.
一、广济、黄梅一个调广济县民政局退休干部、原县文化馆文艺编辑陈必生,在他主编的《广济县文化志》油印稿中有这么一章:“在清末至民国初期,大金、四望、阳城等地区均有临时采茶戏班,在逢年过节期间就地自唱自乐。到了民国29年(193年)四望地区采茶戏艺人刘方生、邹金炎等人先后组成各有10多人的采茶戏班,每年在春节期间和插秧、割谷‘上岸’后到全县各地演出。其演出报酬,按天计算,一天为一本戏,戏价为银币20元左右,由筹备演戏的村庄按户摊派。”根据采茶戏艺人代代相传,采茶戏是采茶山歌和民间田间山歌逐步演变而成的。我县…  相似文献   

3.
新开镇位于黄梅县西南的长江北岸,这个镇不到50平方公里,采茶、文曲、汉剧等戏班的演出活动却十分活跃,民歌小调也流传甚广,素有“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之称。70年代末,就在这块肥沃的群众文艺土壤上,绽开了一支绚丽的黄梅戏新花──新开黄梅戏剧团。该团现有演职员用人,拥有价值13万元的演出设备,能演出大小剧目48个,累计在城乡演出2600多场,观众达270多万人次。新开黄梅戏剧团建于1978年10月。18年来,路途坎坷,有过辉煌和喜悦,也有过失落和困惑。ig78年上半年,当时的公社党委根据社员们的要求,办起了一个宣传队,演一…  相似文献   

4.
著名楚剧表演艺术家沈云陔,艺名十岁红。今武汉市新洲区周铺镇沈家大湾人,生于1905年,原是唱灯戏的业余演员出身。直到抗日战争前夕,他仍然履行唱灯戏的旧约。 早年,沈云陔的家乡盛行花鼓戏。每年春节到花朝节,都要作盛大的比赛演出。各村各族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想要在每年的节日演出中能胜对手,便精心培养自己的业余演员。而自幼因家贫当过童工的沈云陔,正好在1918年拜名丑李小安为师学戏,工旦角。春节在家乡唱灯戏中崭露头角,于是被族人选定为培养对象。培养期间的所有费用,均由同族同村的群众共同捐出。不过,…  相似文献   

5.
京剧是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之一,不但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外也备受推崇,被看成是中国艺术的象征。哑剧大师卓别林于1955 年在巴黎观看了京剧之后,说这是“焕发出光彩的珍珠”。 京剧起源于何时?它是怎样形成的? 这要从乾 隆皇帝说起。乾 隆皇帝爱看戏, 他数次去南方 视察,沿途有不 少戏曲引起他 的兴趣。1790 年,他过80岁 生日时,全国各 地许多好戏班 到北京演出。比 较突出的是“四大徽班”、即“三贡”、“四喜”、“知春”、“春台”四个唱徽调的戏班。他们在庆祝活动结束后,留在北京继续演出。唱二黄腔的“徽调”曲调刚健清新,演出生…  相似文献   

6.
试论明清商人对职业戏班发展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聘请职业戏班,是商人看戏的重要途径.商人一般在酬神赛神还愿,有喜庆丧葬之需,或者自家娱乐、宴客,巴结各级官吏等情况下聘请职业戏班前来搬演.商人在聘请职业戏班时往往会尽力选择名班,这使其花费的钱财不可胜数.商人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在观戏听曲方面出资又很大方,许多戏班都争相成为商人青睐的对象.而商人对戏班的选择及其对戏班演出的评价,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各戏班努力提高演艺水平.  相似文献   

7.
傩戏,又称“端公戏”或“傩堂戏”,是一种“端公”(巫师)为“春傩还愿”等所演出的一种祀神而娱人的戏。因演出多在百姓堂屋之中,故称傩堂戏。石吁滩戏,始于宋、元时期,明、清之际便崭露头角。在《石轩府志》“奇观论”中有记载:“吁属楚尾,信鬼重巫,酷有湘、优间风。秋尽冬来,腊余卷前,比户春滩鼓角,烧拥铃锣,歌唱之声响彻昼夜。”民国时期,石吁境内排戏班子有100余个,活动于县城、本区、白沙、龙塘等地。其中较著名的,有晏明姚绍清摊戏班、乐桥王清廉摊戏班、么鹅吴忠仁滩戏班、青阳陈正中排戏班。建国后,摊戏堂一度停…  相似文献   

8.
陶古鹏,字云卿,号德全,今武汉市新洲区阳逻镇陶家大湾人。1896年出生于一个佃农家庭。从小读过几年私塾,放过牛。因父亲和姐夫都是业余演员,会唱高跷戏和花鼓戏,故受他们的影响很深,14岁就跟他们学唱小生,18岁拜李进伢为师,20岁入花鼓戏班,成为正式演员。一年后,搭班到红安、鄂城、汉阳等地农村演出。  相似文献   

9.
杨畅 《文史月刊》2005,(3):45-46
张家口是晋剧的第二故乡。我是个戏迷,从小就爱看晋剧,还常爱唱几口儿。记得上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初,张家口有许多戏园子(现称剧场)。正如人们所说的“大境门,大清河,店铺商号戏园子多。”当时戏园子和戏班(剧团)不分家,晋剧很兴旺。  相似文献   

10.
京剧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京剧艺术的发展和形成与宣南地区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这个地区的剧场也随之增多。清初,称剧场为“茶园”、“酒园”或“戏馆”。清同治、光绪年间随着京剧的兴盛,北京戏园数量也在大大增加,约有40余座;民国期间有增有减。由于资料有限,难以概全,现将宣南戏园汇集于下:  相似文献   

11.
1984年以来,宣武区化旅游产业在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到目前为止,保护化遗产、创办化产业的项目共达十多个,其中以传统戏曲和音乐演出为主的有湖广会馆暨北京戏曲博物馆、天桥乐茶园、老舍茶馆、梨园剧场、正乙祠、万胜剧场、  相似文献   

12.
黄梅戏的传统艺术积累极为丰富,在表演艺术上角色分行,也较有特色。前辈艺人根据所演的不同角色类型及其表演艺术上的特点而逐渐划分,形成了黄梅戏的行当。黄梅戏的行当,是由一行(小旦)唱“独角色”,到增加了小丑的“两小戏”,而“三小”戏的产生,又增加了小生。随着正本戏的出现,行当分工就较为细致和规范了,虽然不象汉剧分一末到十杂,京剧生、旦、净、末、丑那么严格,但它根据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演出需要分为“上四角”和“下四角”。上下角是从剧中人的年龄来划分的,35岁以上的人物(不包括正旦),由“上四角”来扮演,35岁…  相似文献   

13.
每年6月24日,是柏林爱乐的时间。这一天晚上,柏林爱乐乐团会在柏林西郊的“瓦尔德尼森林剧场”举行一年一度的森林音乐会,这是他们整个演出季的告别演出。  相似文献   

14.
仁怀春台戏     
春台戏是流传于贵州省仁怀县喜头区立新、云乐等公社一带的民间地方戏曲剧种。因为当地民间艺人常于春节期间搭台演出,所以叫做春台戏。亦称阳戏,据说是农村习俗,以春为一阳之始,故名。据我们初步调查,春台戏已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约在清道光年间,当地农民吸收、借鉴、综合了流行于本地的花灯、龙灯、狮灯、端公戏、民歌等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各种艺术之长而加以创造,并逐渐丰富发展,遂成为一个绰约多姿,自成一格的民间剧种。  相似文献   

15.
一、安庆黄梅戏的由来安徽省艺校黄梅戏科教师、黄梅戏名老艺人丁永泉,1960年9月17日对我说: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6县都叫黄梅调,因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早安徽艺人唱黄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湖北黄梅的原腔、土语,有些唱词因用黄梅话安徽人听不懂,就改为普通话演出。我在《养麦记》、《告经承》、《私情记》等戏中就是用普通话和黄梅话演唱的。大约到了光绪年间(作者注:可能还要早些),黄梅戏传到石牌之后,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上就改为怀宁话。黄梅戏大部分剧目,包括一套常演剧目,如《张朝宗告情》、…  相似文献   

16.
<正>小靳村人文自然环境小靳村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南面10公里绵山脚下,村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遗存古物随处可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亦在此。为落实关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挖掘整理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建筑与文化遗产,小靳村村民继承了每年3次的传统庙会习俗,分别于每年正月初十举行祭祀活动、七月初七唱猴猴、九月初九唱庙会,来表达对先贤神佛的敬仰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特别是每年正月初十的祭祀仪式一直流传至今,兼以舞龙灯、  相似文献   

17.
在关中平原扶风县,过年的习俗有周、秦、汉代所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的厚重之感。 关中人说:“年年有个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因此,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祭灶也就成了关中百姓亘古不变的小年。  相似文献   

18.
六、黄梅戏舞台艺术的初步积累黄梅戏在安庆地区广泛流行,形成为“怀腔”,距离它最初出现两小戏或三小戏阶段,有百来年的历史。在这一百来年中,黄梅戏的舞台艺术有了初步积累。剧目方面,已经产生了“大戏36本,小戏72折”的说法。当然黄梅戏的剧目不可能固定在不变的数字上,但在艺人中还—直流传着这个习惯的说法。从我们对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搜集、挖掘情况看来,早期在黄梅戏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目,是接近这个数字的。  相似文献   

19.
“赛凤凰”的由来刘普元,仙桃市袁家口街人,1930年8月21日生。他从小就对戏剧感兴趣,边读书边学戏剧。12岁时开始在地方业余戏班学旦角,第一次粉墨登场,他饰演花鼓戏《思凡》中的小尼姑,绘声绘色,维妙维肖,观众赞叹不已。1942年正式拜戴小德为师学花鼓戏,1949年在天门县拜杨笃青为师学花鼓戏与汉戏,1951年拜筱彩君为师学楚剧。1949年4月,天门城东门戏院老板听说他的戏唱得好,就派他师傅杨笃青到袁家口把他接到天门城。刘普元到天门上演的第一天就一炮打响,连唱半月,场场客满。他在《思凡》、《站花墙》等花鼓戏中,形象逼真,…  相似文献   

20.
明、清以来每年都有汉剧戏班到黄梅县演出。县城来了班子多半是在大门河搭台唱戏。孔垄、小池的汉剧戏班也去,群众叫大戏。清末至民国年间,孔垄、下新、城关及严家闸等地,有店员、渔民、商人自愿组织的业余汉剧班子,逢年过节亦在当地演出。全县也有少数专业汉剧艺人,在外面搭班或应业余汉剧班子的邀请帮台。我们知道的如清末到民国年间孔垄附近德化村的周三喜,就是有名的汉剧武小生,善演三国戏中的周瑜、赵云、吕布等角色,他的“架子”和“把子功”都很精彩、高超。师傅和我们这一代,为了黄梅采茶戏生存下去,每当清朝、民国政府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