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丝绸之路史的学者 ,都注意到青海路的存在及其在某些特定时期的重要性。本文研究南北朝时代 ,当吐谷浑民族占据青海丝路并扮演丝路重要中转角色时 ,经由青海路所进行的由西向东特别是向南朝的玉石及玉器贸易。由于吐谷浑境土西拓与产玉之地于阗接界 ,而政治局势又迫使河西走廊失去丝路干道地位 ,南朝必须经由吐谷浑 (河南国 )才能获得于阗玉石。在这个过程中 ,吐谷浑境内可能也存在着玉石市场。研究进一步显示 ,于阗地区的玉石加工业 ,可能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  相似文献   

2.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很有影响的鲜卑族政权,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吐谷浑政权控制着青海大部及甘肃、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土地,曾经消灭了赫连氏建立的夏政权,对北魏、隋朝和唐朝统治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道:“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当然,这里所说的“吐谷浑”只是泛指征战首领,并非指吐谷浑可汗,因为王昌龄写诗的时候(开元年间),吐谷浑早已经东迁到唐朝境内。事实上吐谷浑与中原王朝的友好联系应当是主流,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册封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为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诺曷钵因…  相似文献   

3.
马首是瞻到青海 史载,土族先民吐谷浑人是因缺少牧场随着马群到青海安家落户的。 《晋书》卷九九《四夷·西戎·吐谷浑传》是这样说的: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及涉归卒,廆嗣位,而二部马斗。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于是遂行。廆悔之,遣其长史(官职)史那楼冯及父时耆旧追还之。吐谷浑曰:“先公称卜筮之言,当有二子克昌,祚流后裔。我卑庶也,理无并大,今因马而别,殆天所启乎!诸君试驱马令东,马若还东,我当相随去矣。”楼冯遣从  相似文献   

4.
吐谷浑人在4世纪初,从辽东辗转西迁之后,在青海高原建立了强大的王朝,在漫长的350多年的历史中,曾经在青海地区建立了著名的四大戍和东西两京。关于四大戍,历来的中外学者多有考证,普遍认为:其一屈真川,即今的察卡盐池的东南。其二赤水川,即古河源郡所在地,即今天的海南州曲沟或共和县城。其三浇河(川),即今天的青海贵德县附近。  相似文献   

5.
相思木     
当漠北草原熬过又一个艰难的冬天迎来春日的暖阳时,吐谷浑部族迎来了新一轮的转机。晋国诏令晋封拓跋猗卢为代王,允许他设置属下各级官僚机构,以代郡、常山郡作为食邑。诏令一到盛乐,猗卢便迫不及待要赶赴晋国都城洛阳谢恩,第三日清晨便踩着露珠出发了。这是个机会,吐谷浑当即决定  相似文献   

6.
图彦 《中国土族》2021,(2):33-37
2021年注定是在青海文化史上留下重要印记的一年. 2021年1月9日的《人民日报》刊载了记者对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的采访文章《"考古中国"不断探索未知》.在这篇文章中宣布,"都兰热水血渭一号墓发掘出土的印章,属于吐蕃文字,解读为'外甥阿柴王之印'"."阿柴(A-Za)"是吐蕃人对吐谷浑的称呼.吐蕃为了对吐谷浑进行控...  相似文献   

7.
1977年,丰宁满族自治县文物保管所在文物普查时征集到一方“三安戍印”。该印是本县南关乡横河村九道河沟村民白景秀1976年在本村靠近路边的耕地中捡到的。 “三安戍印”,铜质,通高3.5厘米。鼻钮,钮高1.9厘米。印面方形,边长5.3×5.3厘米,厚1.4厘米。印文为朱文小篆,竖排两行“三安戍印”四字,除部分笔画残断外,章法匀称疏朗,笔画纤细,笔势流动圆转妩媚,给人以书法的美感。字深1厘米,用铜条焊成。 经与陕西西安市发现的“保林县印”[1]及河北隆化县发现的“契丹节度使印”[2]相对照,其书体风格…  相似文献   

8.
被列为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中出土了"外甥阿柴王之印(A—Za)",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该墓葬是草原王国吐谷浑的王陵。墓葬内的印玺是最有说服力的墓志铭,从而结束了十几年来学术界关于该墓葬主为吐蕃人还是吐谷浑人之争。这一考古新成果为地方史、民族史、边疆史、中西交通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和领域。  相似文献   

9.
吐谷浑官制略论沈祯云公元四世纪初、辽东慕容鲜卑的一支在其首领吐谷浑带领下逐步西迁,于晋永嘉末到达今甘肃、青海、四川交界地区。至吐谷浑孙叶延时在这里正式建立政权,以其祖父吐谷浑之名为姓氏、国号和族名。《通典·边防六》曰,“自吐谷浑至叶延曾孙视罴,皆有才...  相似文献   

10.
袁靖 《南方文物》2022,(4):200-201
<正>在较长的时间段里,植物考古的研究重心在于新石器时代,对历史时期的关注度不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历史时期人群生业模式研究的顺利开展。近年来,随着历史时期考古人员对于古代社会生活方式关注度的日益提高,植物考古也逐渐应用在包括古代边疆地区或少数民族人群聚集区域在内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中。《吐蕃统领下吐谷浑邦国时期生业模式初探——以青海热水哇沿水库遗址和墓葬浮选出土植物遗存为例》一文以属于唐代吐蕃统领下吐谷浑邦国时期的青海热水哇沿水库遗址和墓葬出土植物遗存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确认当地古代人群日常依赖的农作物以裸大麦(青稞)占据绝大多数,同时还包括少量小麦和燕麦,这一作物结构可能反映了吐谷浑族群,甚至吐蕃族群的饮食习惯。遗址周边存在丰富的木材资源,使得木炭成为了当时的主要燃料,  相似文献   

11.
从 198 0年至 1999年的二十年间 ,国内外史学工作者对吐谷浑史的研究 ,广泛深入地展开 ,发表论文 5 0多篇 ,其探讨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吐谷浑族和吐谷浑国社会状况的研究关于吐谷浑族的形成 ,目前史学界还有争议。 1981年 ,李文实在《青海社会科学》第 1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吐谷浑族与吐谷浑国》的文章 ,针对范文澜提出的“吐谷浑国是一个羌族人建立的国家”(载《中国通史》第四册第四章《吐蕃国》)的观点 ,提出了四点理由 ,证明吐谷浑国虽建立在羌区 ,但鲜卑人并未完全被羌化。对此 ,崔永红、胡小鹏等还有更进一步的…  相似文献   

12.
青海,幅员辽阔,草原广袤,畜牧业历史悠久。从远古起,羌人的祖先三苗,就从江汉间流徙至青海,成为青海境内最先经营畜牧业的主要民族。秦汉以后,有羌、汉、吐谷浑、吐蕃,元代以后,又有蒙古、回、土、撒拉、哈萨克等民族共同发展了青海的畜牧业。在众多民族中,土族先民——吐谷浑人以其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在青海畜牧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吐谷浑迁移青海及对青海畜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肖形印的历史何谓肖形印?肖彩印也称“象形印”、“形肖印”、“浮雕印”,它是对刻有象形图案印章的统称。到了元朝时期又叫“图象印”和“图案印”,后人所谓的“图章”,就是由肖形印而来的名称,现在竟成了印章的伪名。肖形印作为一种以印面为图象性质的印章,在中国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肖形印章,最初是由商周时期制作印纹内时,在装饰技法上摆脱了早期新石器时代的印纹陶、其纹饰为单纯拍打而成,采用印模压印以及铭造银器范型的单个花纹印模发展而来。因此,它的起源当在商周时期。河南安阳曾出土三件铜全印,其中一件“…  相似文献   

14.
从事吐谷浑史研究的学者认为吐谷浑与其周边政权一样信奉佛教。本文对佛教传入吐谷浑的时间进行了考证,认为吐谷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佛教的传播确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也受到佛教的影响。不过因环境的限制,佛教在吐谷浑并未能广泛流传,因此吐谷浑对佛教的接受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5.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墓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墓主族属与身份是青海都兰热水墓群研究争议最大,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本文从最新考古发掘的2018血渭一号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入手进行考察,认为2018血渭一号墓是吐蕃化的吐谷浑王陵,根据墓葬树轮测年和出土印章,并结合敦煌本藏文文献,进行分析认为,墓主是吐蕃赤德祖赞时期的吐谷浑王莫贺吐浑可汗,其母后是689年嫁给吐谷浑王的赞蒙墀邦。  相似文献   

16.
屈直敏 《中国地方志》2015,(4):41-52,64
南朝刘宋段国撰《沙州记》,大约在隋唐之际散佚,有的学者误将其视作敦煌沙州之地志。在辑得段国《沙州记》佚文18则的基础上,对《沙州记》之沙州地望进行考辨,结论更具说服力。研究表明,段国《沙州记》之沙州并非今甘肃敦煌之沙州,而是今青海贵南之沙州,两晋南北朝之际属吐谷浑疆域。  相似文献   

17.
吐谷浑王朝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建都于今青海湖边,统治时间为350年,疆域纵横数千里,是晋、隋、唐时期西北地区一个强大的地方王国。唐朝初年,为了打造一个统一强大的王朝,唐太宗在贞观十三年(639年),将年仅18岁的皇室宗女弘化公主嫁于吐谷浑王诺曷钵。至此,吐谷浑逐步归顺唐朝,诺曷钵受封为驸马都尉、青海王。嫁于诺曷钵的弘化公主将中原先进的文化、生产工具,以及工匠、籽种等带到了高原边陲,为繁荣和发展陲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两个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国家的统一架起了一座亮丽的彩桥。本期刊登的《吐谷浑王后——弘化公主墓解谜》一文,以精美的墓室绘画,闪光的金银玉器,以及大量的彩俑、彩马、彩骆驼和墓志铭等文物,为读者掀开一扇了解吐谷浑王朝和弘化公主的窗口。  相似文献   

18.
唐初,吐蕃崛起,至高宗时期占领吐谷浑、击败前来讨伐的唐将薛仁贵,对唐的威胁日益严重。失去了吐谷浑这一屏障,唐政府不得不在防御真空的陇右地区布置新军,仪凤二年置河源、积石和莫门三军,次年就对吐蕃发起大战,史称"青海之战"。本文考证了青海之战的时间和战役细节,并分析了唐政府新置的三军。虽然此役以唐军的失败告终,但战前所置三军为唐守住了西北防线,为陇右节度的设立奠定了基础,使唐与吐蕃在陇右地区达到一种军事上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李朝 《中国土族》2011,(4):11-13
为挖掘和打造吐谷浑文化,本刊特发表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李朝先生撰写的《吐谷浑——青海特色文化的标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李朝先生引用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树轮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研究员邵雪梅博士在中央电视台九套专题片《树轮的秘密》中的介绍。他说,通过邵雪梅博士从都兰热水墓地考古现场获得的祁连圆柏的树轮纪年研究结果表明,热水一号墓地最后封土完工的时间应在公元600年。经过李朝教授谨慎推断,此墓的主人有可能为吐谷浑走向辉煌顶峰时的夸吕可汗。如果这一论断成立,则为今人研究吐谷浑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墓主族属与身份是青海都兰热水墓群研究争议最大,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本文从最新考古发掘的2018血渭一号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入手进行考察,认为2018血渭一号墓是吐蕃化的吐谷浑王陵,根据墓葬树轮测年和出土印章,并结合敦煌本藏文文献,进行分析认为,墓主是吐蕃赤德祖赞时期的吐谷浑王莫贺吐浑可汗,其母后是689年嫁给吐谷浑王的赞蒙墀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