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省的民间艺术,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它们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渗透于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很多都具有独立的文化品格。人们常说贵州文化的特点是“多元一体”,这些民间艺术就是这“一体”的鲜明表现,并不附丽于其他地域文化。其中,少数民族的蜡染艺术是很突出的一种,早巳享誉国内外,  相似文献   

2.
蜡染,古人曰“蜡缬”,是中国著名三大印染(蜡缬、绞缬、夹缬)工艺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始至今日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传统工艺和图案纹饰,始终处在不断更新、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但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从目前已掌握的考古发掘出土的蜡染实物资料,和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蜡染的继承发展状况,为研究古代蜡染的产生及继承发展,提供了可信的证据。现浅论如下:一、西南出土蜡染概述据考古资料报道,迄至目前为止.出土蜡染实物的有四川、贵州、新疆、甘肃等地,共有蜡染织品三十余件。现只就四川、贵州出土的蜡染织品简述…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此文系’97中国贵州国际蜡染联展既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196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沈从文先生的专著《龙凤艺术》。书中“谈染缬”一文说:“唐代至少已有三种染缬技术普遍流行:即蜡缬、夹缬和绞缬。”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同,并被广泛引用。又说:“蜡缬”,就是我们常说的蜡染。查《辞海》1979年版,有“蜡染”古称“蜡缬”的条目。查《辞源》1983年版,既没有“蜡染”一词,也没有“蜡缬”一词。从很多有关历史文献中或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缬、染缬、绞缬、夹缬以及为各种花纹命名的鱼子缬、撮晕缬、玛脑缬、鹿胎缬、醉眼缬等…  相似文献   

4.
贵州蜡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世人所叹服,又以不同凡响的艺术形象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贵州,这块神奇而多情的土地造就了一批蜡染艺术家,荣获“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称号的洪福远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洪福远生长在蜡染艺术之乡安顺。安顺的灵山秀水和奔腾直泻的黄果树瀑布无时不在激发着他对艺术的创作热情。从事蜡染艺术40多年的他认为,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延伸,民族艺术要让人看到民族雄魄,让人能真正领略到蜡染艺术的真实风采,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深博大。走近洪福远,你才真正地认识了蜡染。  相似文献   

5.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宝藏中,民间艺术则是奇花独放,别具艺术魅力。在竞妍争辉的众多民间艺术中,贵州民问蜡染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向世界展现了贵州少数民族神奇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它是生活的美  相似文献   

6.
蜡染是苗族世代相传的主要手工艺作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时至今日,苗族女孩长到七、八岁时,就开始学做蜡染,直到学会自制嫁衣,裙、头帕、围腰等盛装。蜡染,有称“蜡缬”,又称“蜡花”,是一种古老的民族  相似文献   

7.
小亚 《环球人物》2020,(2):117-118
安顺地处乌江和北盘江的分水岭地带,素有“蜡染之乡”的美誉。当地的苗族人世代传承这项技艺,古时称之“蜡缬”。2006年,蜡染成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把蜡刀、一口大缸、一碟熔蜡、一块织布。在我眼中,安顺是蓝靛(音同殿)色的。安顺是贵州省的中西部城市,也是苗族人的聚集地,被称为“蜡染之乡”。  相似文献   

8.
贵州高原的“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这种凶猛健壮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在创造历史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虎文化”。贵州高原的“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黔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生物化石中的“袁文化”通俗地讲,石化了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叫“化石”。贵州是个盛产化石的省份,有‘论石大省”之美誉。贵州古代是大海,海里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在强烈的造山运动中,贵州变成了高原,山上繁衍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这些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则于自然作用,保存在…  相似文献   

9.
贵州佛教第一丛林──黔灵山弘福寺弘福寺座落在市内西北黔灵公园之黔灵山中峰半腰,又名黔灵山寺。寺前依象王岭,后枕宝塔峰,掩映在山间古木浓荫之中,雄伟典雅。是贵州规模最宏大的佛教丛林。弘福寺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当时四川僧人赤松云游来筑,结茅庵于山中,斩草开石,在山上创建弘福寺。清人陈奕榜题“黔南胜境”四字于石壁。以后多次拓建,规模逐渐扩大,成为黔中第一禅林。弘福寺三面环山,座西朝东,整个布局犹如一个巨大的“甲”字,高大的山门为一古典三叠式石牌坊。门额“黔南第一山”五个驻金大字系董必武手迹放大…  相似文献   

10.
《幼学琼林》有一句话:“贵州省近蛮方,自古名为黔地。”因此一般人都认为贵州是没有文化的蛮荒之地。继后又出现三无之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一来,贵州就被贬为全国最贫瘠、最落后的地方了,对贵州视为畏途。更有甚者,一些人竟然不知道贵州在何方,闹出了贵州是归昆明管的笑话。由于对贵州的陌生、不了解,所以一些人对贵州和贵州人,往往还带有一种轻视的眼光。 为什么有些人对贵州和贵州人歧视呢?主要是他们不了解贵州,与发达省区比较,自然落后,但也决不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  相似文献   

11.
蜡染艺术是苗族的重要文化遗产,苗族蜡染历史悠久,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宋代文献有“点蜡慢”的记载.并指出是苗族擅长的工艺。蜡染工艺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即去蜡,则花纹如绘”。图案或重于写实,或喜寓意,点线结合,疏密相间,既夸张又富于人情味。  相似文献   

12.
川盐入黔与仁怀的经济和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不产盐,故贵州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吃的是“川盐”。川盐由四川的五通桥、犍为、自流井等盐区分道入黔。清乾隆元年(172),四川巡抚黄廷桂于黔边设仁(怀)、綦(江)、涪(州)、永(宁)四大口岸,允许私商纳税后,专利运盐销黔。川盐通过这四大口岸,销往大部黔地。随着川盐的入黔,促进了仁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本文拟从川盐入黔经仁怀的路线、J;【盐人黔的组织形式、川盐人黔与仁怀的经济发展和川盐人黔与仁怀文化等问题,作一简单探讨。一、)【D盐人黔经过仁怀的路线)11盐是通过四个口岸人黔的,通过仁怀的印史书上记载的“仁…  相似文献   

13.
《文史月刊》2011,(8):2-F0002
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农乐舞”俗称“农乐”,通常在农事劳动和喜庆节日里表演,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艺术它产生于朝鲜三国时期,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深受朝鲜族农民喜爱,,农乐舞根植于朝鲜族大众之中,很早以前,朝鲜族聚居的地方就有了自己的农乐舞表演,解放前后,村村都有自发组织的农乐舞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民间艺人的存在,农乐舞才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最终成为朝鲜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和象征。  相似文献   

14.
三百多年前的1688年,山东德州人田雯,到贵州当了三年巡抚(省长),写了一本《黔书》。该书一大特色是对贵州山水之美大加称赞。他写道,贵州“山皆石,则岩洞玲珑;水多潜,故井泉勃窣。”一丘一壑,怪石犇湍,在在所有”。他一再发出“谁谓黔中无佳山水哉”的感叹,并期待有“高士品题”而使这些山水名声远播,“封禅于长安”。  相似文献   

15.
信息     
《中华遗产》2007,(7):152-153
“龙魂”蜡染巨作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将捐赠北京奥组委2007年5月26日,由中华数据传媒网策划,贵州苗艺民族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亚奥世贸商城承办的“龙魂”蜡染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暨捐赠北京奥组委活动仪式在北京正式启动。本刊记者应邀出席启动仪式。  相似文献   

16.
诗、志、禅是文学、学术、宗教等观念文化的载体。贵州历代的诗歌、方志和禅学论著,是贵州文化的三大物质形态,在贵州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因而成为贵州文化的三大主流。拙认为贵州文化应分为前黔文化、贵州文化和贵州新文化三阶段。明代建省前,省境分属蜀楚滇粤,少数民族分氐羌、苗瑶、百越、濮四大族系,未形成有合力的地域文化圈,属前黔文化。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州正式建省,“然终占籍此邦非彼族所愿”。经一段时间的交流融合,至明中叶,始产生文化上的互相认同意识,形成贵州文化…  相似文献   

17.
1989年夏.应“四国艺术节”的邀请。我率领以苗族青年为主组成的“中国贵州民族文化代表团”赴美步加华盛顿州建州100周年庆祝活动。应邀参加的还有日本、苏联和联邦德国。我与这个艺术节负责人唐·汉米尔顿认识是头一年的事。1988年夏天,我们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贵州酒文化展览”和“贵州蜡染文化展览”。一天,曾多次到过贵州的中国对外文物展览公司摄影师樊申炎女士。带汉米尔顿前来参观。看完展览,他口头邀请找去美国考察,筹备在美国举办贵州民族文化展览。我告诉他,过几天、配有民族歌舞表演的“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展览”’将…  相似文献   

18.
《毕节地区军事志》是贵州省志书中的新秀。它以求实的态度一全面地揭示了毕节地区有史记载以来的武装斗争的图景,充分发挥了志书存史、资政、教育的作用。《毕节地区军事志》概述说;“自古以来在黔西北的这几个县里.战乱频仍.又因是川滇黔三省交通的要冲,所以成为兵争之地。”“黔西北广大地区自有历史记载以来.没有哪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过着近半个世纪安居乐业的生活。”可以理解黔西北地区战乱频仍,兵家争锋,人民处于兵匪交加和水深火热的死亡边缘的状况,从此可以划上一个句号了。据《乾隆贵州通志》记载:“毕节卫经天启间水西…  相似文献   

19.
张建 《丝绸之路》2012,(6):64-65
贵州黄平革家传统蜡染蓝底白花,具有纹样丰富、工艺精致、手工意味浓厚的乡土风情。革家妇女的盛装以及各种生活用品,都喜欢使用蜡染花布装饰,而且革家本民族的文字、历史神话和典故都记载在传统蜡染纹样中,传统蜡染已成为革家人精神符号的象征。本文通过对革家传统蜡染的历史演变、造型特征、发展传承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它在造型、工艺等方面均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通过对革家传统蜡染文化的解读,对进一步保护这一古老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中国民俗文化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蜡染,见于史载称之为“蜡缬”,是中国古代著名三大印染(蜡缬、绞缬、夹缬)工艺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古至今,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这一历史传统工艺,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从战国秦汉时期始至今日,其传统工艺及图案纹样,始终处在不断的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