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到中国人民广泛尊敬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生物化学专家李约瑟博士,于1995年3月逝世了,《香港虎报》发表“评李约瑟博士逝世”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仅有的几个真正了解中国的西方人士之一,也许就是最近去逝的英国学者和中国问题专家、95岁高龄的李约瑟博士。去世之前他还在积极从事件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的编写工作”。李约瑟博士为什么对中国科学技术史有如此执著的研究兴趣?因为他发现人类最早的科学基本技术在中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秦汉时期)到公元13世纪(宋元时期),中国的文化和科学水平都居世界领先地位。为了弄通这个…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Dr.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现代生物化学家、汉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在书中机械工程篇里,李约瑟对自流井盐业管道技术等进行了专门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四·第二分册第138页),但他是否曾亲自前往自流井考察所得,却尚未见诸相关书籍材料。  相似文献   

3.
本期寄语     
<正>本期"理论与思想"栏刊出两篇评论性的文章。赵轶峰的《李约瑟难题与明清社会——读文明的滴定》结合作者自己关于明清社会结构与历史趋势的研究对李约瑟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进行评论,在分析李约瑟考察该"难题"的方法论基础上,将李约瑟的解答归纳为3项论说,即"亚细亚官僚制度"是中国没有实现向现代科学的体制原因、现代科学与古代中世纪科学有本质区别、中西自然法观念差异及有机论与机械论世界观差异构成中西科学道路差异重要原因。李约瑟的解答包含推测、模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所作《文明的滴定》提供了迄今对于"李约瑟难题"最具有系统性的解答,对于透视明清时代中国科技状态与发展潜质乃至理解整个中华文明历史研究,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首先指出,理解李约瑟该书,首先需要把握他的方法论倾向,包括谨慎的历史进步论、反对欧洲中心主义、不承认五种社会形态依次递进说、结构论与文明史观。进而,文章将李约瑟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归纳为3项论说,即"亚细亚官僚制度"是中国难以在明清之际实现向现代科技飞跃的体制原因、现代科学与古代中世纪科学具有本质区别、中西自然法观念差异及有机论与机械论世界观差异构成中西科学道路差异的重要原因,并结合作者本人对明清历史的研究进行解读与评论。结论认为,李约瑟倾一生之力就"李约瑟难题"所做的回答是一份宝贵知识财富,其中包含一些推测、模糊,甚至可质疑成分,但确乎提供了关于明清中国没有兴起现代科学的迄今为止最为全面、深入的参考答案。  相似文献   

5.
终身难忘的友情──抗战期间李约瑟与孪俊甫相会在河南大学刘海诗抗日战争时期,英国科技史学家、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博士,与中国化学家、教育家李俊甫教授,相逢在河南大学最后的疏散校址——陕西宝鸡附近,结下了“终身不能忘记的”深厚友谊。李约瑟博士一生为中西文化交...  相似文献   

6.
李约瑟(Joseph Needham)作为杰出的生物化学家、近代生物化学的创始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权威而闻名于世。他于抗战时期来到中国,负责对华科学界的国际联络与援助,为我国战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20世纪初期,我国科学技术从学科设置到研究设施以及人才培养都取得了进步,是我国历史上西方科技传人的重要时期。然而,日军的入侵使得现代中国草创未久的科技体系又遭严重破坏。大学和科研机构被迫内迁,大量的实验设备受到损坏,科研书籍和报刊大量散失,我国科学研究陷入极大困难。就在这个时候,李约瑟代表英国来…  相似文献   

7.
马镫与炼丹术──纪念李约瑟博士援华50周年罗宗真我们今天纪念李约瑟博士援华五十周年,自然就会想起他的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从1942一1944年在中国为援助当时抗日战争时期艰苦环境下的中国科学技术界,和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做出了极其卓越和...  相似文献   

8.
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张国刚世知《剑桥中国史》,未必知剑桥的中国学;世知剑桥李约瑟,未必知剑桥大学中文系的汉学家。笔者在德国执教期间,有幸获剑桥大学中文系主任麦大维(DaviaL.McMullen)教授的邀请,在伦敦和剑桥访问参观。古色古香的圣约...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难题"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立足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可能绕开对"李约瑟难题"的再次思考。"李约瑟难题"所带来的强劲动力将为新时期重新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争取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籍华人、芝加哥大学教授钱存训博士撰著的《纸和印刷》已由英国剑桥大学印刷所出版发行了。此书是著名的英国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宏伟计划中的第五卷第一分册。由于李约瑟博士年逾八秩,为了加快他的后几卷巨著的出版计划,拟由亲自撰著改为与有关学者联合著述。钱存训博士撰著的《纸和印刷》便是继李约瑟博士过去与鲁桂珍、王玲诸先生合作后的又一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从公元121年问世至今已快1900年了。近两千年来历史经过很多朝代的兴衰变革,社会也有了很大进步,我们使用的汉字也有了发展变化.而作为第一部全面研究整理汉字的小学专著,至今仍被奉为经典。清朝学者王鸣盛就说过:“《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说文》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前言中指出:“许慎的《说文解字》(12年)在今天仍然和当时一样有用。”清人王鸣盛的话说得有些夸张.而李约瑟博士的话则比较客观公允。语…  相似文献   

12.
抗战后期,李约瑟来华援助战时中国科学,被中央研究院授予通信研究员。他考察该院各研究所,与傅斯年等学者有着广泛交往,在为中央研究院提供科学器材和文献、发表学术论文和加强与英国学术界交流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央研究院学者则为李约瑟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和英国学者来华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自从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怀疑孔子和《易传》的关系,至疑古思潮认定《易传》晚出(甚至有认为晚至西汉末者),《易传》和孔子的关系遂完全隔断。在中国和日本,以及整个汉学界,这种学说非常流行。苏轼曾指出《系辞》含有不少道家的意趣,后来冯友兰、顾颉刚、钱穆、侯外庐等学者,以及英国的李约瑟,也都以为《系辞》有很浓厚的道家风格。  相似文献   

14.
李约瑟在其力著《中国科技史》一书中,以其聪明才智展现出文明古国——中国的基本特点和成就。同时他对于文化之间思想和实践传播现象所做的思考也是颇有见地的。他对中——印在天文学、数学、炼金术和其他科学领域的交流研究尤其引人注目。虽然李约瑟对印度科学的了解基本是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来进行,但是他封印度科学的看法还是令人耳目一新,由于他对古代印度科学的某些方面有独到见解,他的著作对印度科学史学者非常有价值。事实上,李约瑟严谨的系列著述,以其丰厚的学术内涵,已成为印度科学史学者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5.
王铃协助李约瑟进行《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和写作,开创了中英学者成功合作的范例,为以后许多中国学者协助李约瑟最终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写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王铃长年身居海外,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晚年才回到家乡江苏南通,不久遽然病逝,因此他的事迹少为人知。  相似文献   

16.
在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详细记述了14世纪时一位洋人参观一个养猴场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17.
1964年夏秋之夜,我和存玺、绪武一起接待了时为英中友好协会会长的李约瑟先生偕夫人道纳赛、中文秘书鲁桂珍女士.李  相似文献   

18.
<正>地方志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之所以唯一没有中断并延续至今,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地方志,它以官修的形式把每个地方的历史沿革、人口、土地、物产、人物等各方面情况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下来,代代相续,连绵不断,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有不少内容是不见于“正史”记载的,从而使中华文明得到完整的保存,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过:“在西方,有没有可以和这些卷帙浩瀚的文献(指地方志—笔者注)相对比的文献呢?  相似文献   

19.
1952年,中国政府指控美国军队在朝鲜战场和中国东北使用细菌武器攻击中朝军队和平民,引起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此后的一年内,中国在国际舞台进行了一系列民间外交活动,争取舆论支持,揭露细菌战真相。与此同时,一场围绕着动员细菌战国际科学调查团来华进行实地调查的组团活动在北京、奥斯陆、巴黎、剑桥和布拉格之间紧锣密鼓地展开,最终以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为首的国际科学调查团如期来华,向全世界公布了美国使用细菌武器的证据。细菌战调查因此成为新中国运用民间外交力量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舆论同情、突破外交孤立、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经典范例。而参与此事的李约瑟回国后则遭到英国政府、科学界和公众舆论的多重围剿和攻击,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意识形态冲突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孙恒 《神州》2011,(10):25-26,28
“李约瑟难题”涉及到中西文化的比较问题,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精神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二者之间的不同,西方的将自然界数学化看待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不具备的,而恰恰是这个不同之处导致了中国没有产生出近代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