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古的时候,在高高的大青山下,有个彝族村寨叫浬嫚畴,村里有个养蚕的少女叫浬嫚姑娘。有一天,浬嫚姑娘从村后的树林中捉了六条蚕儿,拿到家里喂养。她摘了一枝飞松和一枝棵松放在蚕的嘴边,又采回一些树叶来,把蚕儿放在树叶里,让它们住得舒舒服服的。但是,蚕儿既不吃食,也不吐丝。于是浬嫚姑娘怀疑棵松和飞松不是蚕吃的食物,她便把蚕儿拿到门外面水塘边的树上去。蚕儿爬上树去后,浬嫚姑娘因为太  相似文献   

2.
妈妈开了一家油茶店。她的生意经是八个字:卫生、热情、仁爱、货真。第一天开张,她先戴上了卫生帽和白袖套,惹得别人也学她的样。她又最先穿上了白大褂,使得别人赶紧效仿。她总是能想出些新点子来胜过别人,你看,她把案儿、凳儿抹得干干净净。你瞧,那勺儿、碗儿抹得锃亮锃亮。人们走到她的摊前,总有一种干净清爽的感觉。她的摊子呀,总被顾客围得严严实实。妈妈招待顾客热情周到,当顾客拿着比较重的东西时,别人都问:“吃不吃?”而妈妈却微笑着说:“坐下歇一歇。”她打招呼总是为顾客着想。遇到老弱病残者总要嘱咐“走好”或“慢走”。有些粗心…  相似文献   

3.
头发晒光了     
《南京史志》2011,(6):22
夏天,女儿起了一身痱子,让她穿衣服她不肯。我"天气这么热你不穿衣服,皮都会被晒掉的。"女儿指着楼下经过的邻居"妈妈,那个叔叔的头发也是被太阳晒掉的吗?"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中国足坛,包括整个亚洲足坛,除非人家是想利用你的商业价值,有哪个球员的能力能高到让西甲意甲的大球会掏转会费来挖的?也就是德甲这种讲求实际的风格能选中我们。现在踢球已经不再是自己为了梦想这么简单,现在更多是为了女儿,希望她长大后能因为有我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5.
陈波儿传略〔两节〕王永芳"我们要把言行来证实自己的人格"波儿成功了!人们在谈论1934年中国影坛的时候,总要提起陈波儿的。他们说:"中国影坛,演话剧的艺人,潮水似地卷进来,波儿就是其中的一个'波儿'。"波儿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她能写一手好文章;她不单...  相似文献   

6.
我们见过漂亮女孩儿,我们见过丑女孩,我们还见过相貌平平、几乎让人看不见的女孩。但是还有这一种女孩——想一想看——她一下子就让人看见了,像一下遇到美女的那种触击。但是你立刻说,她长得不好看,不对,也不能这么说,你是心里意识到美女才说她不好看的;如果你意识到的是丑女呢,她无疑,全然,大美女呵。于是你只好不甘心地说,她是一  相似文献   

7.
<正>"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这首《小城故事》,对于有些春秋的人来说甚是耳熟能详。这首歌不仅勾起了我对邓丽君的怀念,也让我回忆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肃南草原下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躲在被窝里偷听她的歌曲的那段时光。她那独特的嗓音带给我的除了新鲜的曲调,还让我生出满腔感慨,她唱的歌曲怎么这么好听?同时,我也对香港和台湾等地产生了深深的迷惑和憧憬,那里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我们是好说好散的,女儿归我。最初的时候,我哄着女儿,妈妈出差去了;尔后不能自圆其说,又说妈妈调外地工作;直到几个月前“阿姨”常来家,我才不得不把离婚的实情告诉她。女儿其实早就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她没有哭泣,没有责难,只是用浸着泪花的大眼睛央求我,告诉她妈妈现在何处。说真的,我甚至有些恨她。这么多年来,她从不来看望自己的亲骨肉。然而,我又庆幸,没有她来,这几年我和女儿平静地生活,也有些惬意。只是没想到女儿还念着她狠心的母亲。现在有些糟了。“阿姨”常来家里,俨然以主妇出现。我和女儿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起来。也许,这仅是我多疑吧!其实,“阿姨”是个教师,对女儿很好。女儿对“阿姨”也很尊重,但总谈不上爱。“阿姨”和妈妈毕竟有别。大概是血缘屏障,女儿在她面前循规蹈矩,有问必答,言听计从,甚至经常为之递水送扇,弄得她热泪滚滚,但总不敢贸然与女儿亲昵一番……  相似文献   

9.
秘书们     
"我想移民加拿大,去种黄瓜。"从快餐店走回公司的路上,秘书1号说,"或者把中国黄瓜卖过去。那边的黄瓜种儿不好,没黄瓜味儿。"她没吃过,她在加拿大的舅舅说的。她有个男友,初次见面穿了三接头皮鞋,她断定  相似文献   

10.
草木灰     
郭心爱 《丝绸之路》2012,(23):73-74
"吃了灯草,说话轻巧."母亲常挂嘴边的这句话,我只当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俗语譬喻,不曾想我坐月子那阵,怀中小儿火气大,眼皮赤红,医生用紫水涂眼影不见效,母亲竟真的煮灯草水给我们母子喝,说败心火.我婆母的举动更是出奇,抓一把灯草用火柴燃着,余下的草灰冲温开水让我们当茶饮,我不信这招数,只当魔术来玩.结果还真有魔力,喝几回,火气很快就败下去了,连话音儿似也轻巧了不少.  相似文献   

11.
女护士小情     
小安 《南方人物周刊》2011,(19):110-110
小情是抽烟的女护士,非哥是不抽烟的男护士,我经常把两人放在一起,人家会以为他们是一对儿,其实不是的。小情有丈夫,非哥也有女人了,他们只是碰巧一起上夜班,又经常一起去参加同事朋友的婚礼,小情喝醉了,非哥负责送她回家,亲自把她交到丈夫怀抱里,才默默无闻地离开。在我们精神病院里,所有人都知道非哥是个大好人,包括疯子们。  相似文献   

12.
煮面条     
正下午放学,小红回到家里,看见妈妈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紧皱眉头。她问妈妈:"妈妈,你怎么啦?"妈妈有气无力地说:"我胃病犯了,很难受。"小红心想,我去煮碗面给妈妈吃吧,胃会舒服一点儿。于是,她来到厨房,开始煮面。她想,放多少水呢?她用水和面比了比,然后把水和面一起放到了锅里。过了一会儿,锅里开始冒气了,就改用小火,再等一等,让面条熟透,变软。"哎呀,这么烫的面,怎么端到妈妈房间呢?"她看见旁边有块布,就用布垫在碗底下,小心翼翼地把面端进了妈妈的房间。她来到妈妈床头,说:"妈妈,我喂你吃面,好吗?"她怕妈妈被面烫着了,把面吹了吹,一  相似文献   

13.
当我死了吧     
"喂喂,问你点儿事儿。""哦。""没听出我是准?"怎么会听不出。她的语气好像刚跟我吃了饭分开没5分钟那么亲热。事实上我们上次说话是在3年前,她也说问我点儿事儿。儿话音重,是在故意显得热络。  相似文献   

14.
星期天,女儿幼时的伙伴小乔来家玩耍。两年没见,从小身体就较弱的小乔身高还没多大变化,女儿已比她高出快一头。看着两人在一起高兴的样子,职业的敏感使我觉得小乔的身体有些异样:一来觉得小乔父母的身高都还可以,从遗传学的角度讲,小乔不应该长这么矮;二来觉得小乔的骨骼有些问题,后背有些驼。我把小乔叫到身边,拉着她的手,边说让阿姨看看,都长成大姑娘了,边用手触摸她的肩膀与背部。小乔的指关节粗大,脊柱也顶得高高的。绝对不是正常人的那种感觉。我确定小乔的身体发育有问题。我让小乔打电话把她母亲叫来,说有点事想和她商量商量。不一…  相似文献   

15.
留在圣地     
起风了。 述儿这么说,我以风的速度穿越着冬季,远远地看见了春天却起风了。那时五彩的经幡斜竖在藏式白房的屋顶,拉萨四周的秃山浮在被风吹得昏黄的天空。 述儿说,白云的阴影却再也投不到灰棕色的山腰只能掺杂在风的表面了。 述儿是一个由内地来的年青女性,她在永驻圣地之前留下这样几段事:  相似文献   

16.
夜已深,坐在乡村的露台上,一切都静下来了,偶尔有点点萤火从屋顶越过。乡村的人家,不是很多,亮着灯的,也少,静悄悄的,偶尔有几声狗吠,不知好歹地划破这难得的宁静。"嘿,现在安静了!"妈妈用手轻轻地弹了一下我的头,"你瞧,多静啊,你不总嫌楼下的小汽车晚归时老按喇叭吗?"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讨厌妈妈这种哄小孩的语气和动作了。我有些不耐烦地把她的手一甩,说":别这么哄我。"语气生硬得让我自己都吃了一惊。"哎,你什么时候成了这样?你原来不是很喜欢这样吗?"妈妈也吃了一惊,平静的语气像碰到了一块石  相似文献   

17.
春天的花海     
正冬爷爷离开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迎春花是春天的"邮递员",春姑娘委托她把春天来了的消息传给大家。于是迎春花拿起她的大喇叭,喊道:"春姑娘来喽!春姑娘来喽!"桃花妹妹醒了,她伸个大懒腰,扬起她那涨红的脸庞,说:"春姑娘您好!迎春花姐姐好!"她连忙又喊道:"杏花妹妹,春姑娘来了!春姑娘来了!"杏  相似文献   

18.
正我和然然吵架了。真的是第一次,吵得如此不可开交,彼此用憎恨的眼光怒视着,恨不得把对方吃掉,接着不约而同地转过身,眼角轻蔑地上抬45度:"哼!"然后,大摇大摆地向相反的方向走去。唉,我们连吵架都这么默契!我整整一天没理然然。我猜然然一定会比我先耐不住寂寞来找我。因为胆小的她不敢一个人回家,她一定会来求我跟她一起走,然后我要再摆摆架子,再然后我会原谅她,这样我就赢了——我美美地盘算着。可我猜错了。然然今天收拾书包的速度特别慢,  相似文献   

19.
喻尘 《华夏地理》2006,(4):48-63
"你们在看什么?找人吗?"72岁的刘老太太拦住了我们的去路.当她得知我们是在看她家的房子、想了解唐山重建后房屋能有多大抗震能力时,她骄傲地把我们拉到院子里,"这都是震后盖的,三个院子几十间,我住习惯了,不想走."她的儿孙都搬到新买的楼房里,空出的房子租给了打工者.于是,在唐山市路南区解放路三义里一所不大的院落里,她成了当地人最后的守望者.刘老太太平静地讲述着那个凌晨她和丈夫携儿带女逃难的经历,赵丽蓉式的腔调使人不觉是在回味苦难,而是在欣赏戏剧,似乎她已对不同的听众把这个大地震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  相似文献   

20.
吃圆子     
小时候,看母亲换上阴丹士林的洋布褂子,我就知道她要出门去吃圆子了。到亲戚家去吃喜酒,就叫做吃圆子,我们乡下都是这么说的。母亲临出门总会说:“在家好好看门呀,我带接食你们吃。”到了下午,母亲的接食带回来了,有四样东西:圆子、红肉、酥鱼、鱼汆,每样三件。于是,到了晚餐的时候,厨房里就有股异样的香味飘逸出来,餐桌上就会有一碗荤菜,随之而来的是满桌的欢声笑语。带回的接食下锅前要经过改刀,一个圆子一剖四瓣,一块红肉要切成一小片一小片。母亲也不会让我们一餐全吃完,她说要细水长流呀,她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