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隆林县仡佬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拜树节。仡佬族人拜树,并不拜所有的树,而只拜青棡树。在隆林,青棡树之所以成为仡佬族所拜的祖宗树,同历史上这个民族的迁徙有关。仡佬族有首民歌唱道: 云南下来一条河,这里流来那里落。仡佬古时无住址,贵州飘流广西落。相传,古代居住在贵州省安顺等地的仡佬族人民向广西的隆林迁徒时,由仡佬族的“大房”(辈份最高者)带着祖公祖婆的香炉和灵位先走,经过的道路,都用树叶打上记号,为后边来的本族人做路  相似文献   

2.
资讯     
《贵阳文史》2011,(5):6-7
贵州清镇:神秘古老的仡佬族吃新节 9月,贵州省清镇市红枫湖畔的仡佬寨仡佬族同胞迎来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吃新节。吃新节是仡佬族古老的歌颂丰收的节日,他们通过“采新”、“献新”、“祭祖”、“吃新”等活动表达对先祖的崇敬,祈求庇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2012,(10):29-29
每年10月份,南宁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大型旅游活动,期间游客可以参与到南宁最具地方特色的节日,并欣赏大型民歌、民族活动演出。这时的南宁变成歌的海洋,舞的世界、盛装的壮乡男女与中外歌舞集一堂,整个城市荡漾着民歌的悠扬旋律,而抛绣球、板鞋舞、抢花炮、踩风车以及多彩的的民间舞蹈更是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4.
1978年以来,因连续承担仡佬族文学的科研课题,有机会多次到仡佬族地区采风,对仡佬族风俗有一定了解。为完成有关课题,也不断阅读过一些有关文献,并学习学术界田曙岚、翁家烈等先生的研究成果,跟仡佬族的有关人士多次交换过一些看法,自己也作过一些思考。最近,将过去所写的部分介绍性文字,进一步综合整理,作了些点滴考证,或就个人认识所及加进某些阐述,权称之为“小考”,以就教于同行方家,也算是对多年来所作的调查思考,做一点粗浅简略的梳理。  相似文献   

5.
务川、道真仡佬族民间雕刻有着广泛的存在,图案丰富,线条流畅,造型饱满,表达了仡佬族民族审美理想和民俗文化心理,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古濮人与古越人在西南地区的交融,形成一新的族群——僚人。汉魏六朝时期的僚人遍布我国西南部。僚人中的一部分于唐宋时期发展为仡佬族。仡佬族的先民曾是显赫一世的古夜郎创建者。仡佬族人曾居住在以贵州为中心,散及湘西、川南、滇东北一带。贵州高原西高东低,座落在湘、桂、滇、川四省区之中,是古代南方民族的一大交汇地。苗瑶族群自  相似文献   

7.
刘赟 《旅游纵览》2013,(3):53+57
近年来,务川提出了"到仡佬源头·访千年古寨·结九天福缘·读万古丹砂"的旅游口号,努力营造"中国的务川、世界的仡佬"的品牌形象。务川已成功的举办了"中国·贵州(务川)仡佬文化旅游节"、"仡佬族吃新节"、"仡佬民族运动会"等大型旅游节事活动,有效的宣传了务川仡佬族民俗旅游,开发了许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景点,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通过分析了节事活动对务川仡佬族民俗旅游的推动作用。的推动,提出了开展务川仡佬族节事活动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 1983年春,北关村村民在台地西北侧取土时,发现一处被严重破坏了的铸炉址,现将清理情况介绍如下。 一、炉址及其内堆积概况 炉址地面部分已无存,仅存地面下火堂坑,坑长约4.80米,口端平齐,内端圆弧状,口向西北(北偏西38°)。火堂坑底内端较平,口部呈斜坡,火堂底两侧各有一道基槽在东端呈弧状相连。基槽宽0.12—0.30米不等,槽深0.05米左右,基槽内残存红烧土块和土坯残块,局部高达0.42米,基槽内的土坯和烧土块应是炉址的根基。基槽外为青灰色坑壁,南边现高1.06米,北边  相似文献   

9.
务川仡佬族丹砂开采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期仡佬族的祖先濮人就掌握了丹砂开采和水银冶炼技术,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丹砂采冶活动,改变着土著先民的命运和生活品质,带来了濮人地区的社会变革。朱砂采冶活动从秦汉时期到近现代历经千年,形成了务川仡佬族丰富的丹砂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仡佬族是祖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是我们平等、团结的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仡佬族及其先民很早就与汉、苗、彝、布依、壮、土家等兄弟民族杂居相处,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为开发西南地区,缔造我们伟大的祖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仡佬族先民曾是一个人口众多、分布很广的古代族群。可是在历代王朝实行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统治下,历经沧桑变化,活动区域  相似文献   

11.
石易兰 《旅游纵览》2023,(10):120-122
民俗旅游是旅游产业中较为独特的旅游类型,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则是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仡佬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等县域.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等方法,首先从民宿旅游资源规划、旅游市场定位、旅游资源同质化三方面分析仡佬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仡佬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吉祥的化身。每逢佳节,各地都有“玩龙灯”的习俗(亦称龙舞)。成都市双流县黄龙溪亦不例外,而且种类多、特色显。兹介绍如下:火龙黄龙溪的火龙灯舞起于东汉。盛于南宋。古镇先民根据“黄龙见武阳赤水”与民间传说关于主宰光明与黑暗的“烛龙”、主管风雨的“应龙”的神话。以及“龙生九子”的故事,创造了“火龙灯舞”...  相似文献   

13.
《山茶》2010,(8):181-181
土耳其旅游文化部部长埃尔图鲁·居纳伊[ERTU RUL GONAY]先生对自己深爱的土耳其充满了感情,对于他来说,尽管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但仿佛一直和中国很近,游览了北京的长城、西安的兵马俑和上海的世博会,在土耳其馆一同欣赏美妙的土耳其火舞表演。  相似文献   

14.
泉都石阡     
《文史天地》2008,(1):73-74
石阡素有“泉都”之美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矿产资源丰富。秦置夜郎郡,唐置夜郎县,明置石阡府,是贵州最早建府的五府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石阡万寿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府文庙和太虚洞、国家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族毛龙和木偶戏、省政府首批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族敬雀节以及傩戏、茶灯等民族民间文化魅力独特。  相似文献   

15.
原始宗教曾经是原始社会里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种原始的社会形态,有自然崇拜、生殖器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多种表现形式。原始宗教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它在人类历史上跨越的时间最长,即使进入了现代社会也没有全然消亡,本文试从黔北地区仡佬族文化中,深入探寻其原始宗教内涵,有助于加深对仡佬族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于海琴 《丝绸之路》2009,(17):68-69
西班牙总能令人浮想联翩:惊险万分的斗牛、情绪激烈的弗拉门哥舞、佩戴各色古怪面具的狂欢节、白雪皑皑的比利牛斯山、庄严万分的阿尔罕布拉宫、迷人的白色村镇、忧郁的骑士堂吉诃巷、风流的浪子唐璜、毕细素嘲时代的立体派绘画、天主教与伊斯兰教反复交战又彼此融合的历史遗产……当提及西班牙的马略卡岛。  相似文献   

17.
座落在贵阳西南十七公里处的花溪,以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的自然之美,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风景区,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明珠。花溪原名“花化佬”亦写作“华伦佬”或“花阁优”。花他倍之名之名源于贵州高原上最古老的一个民族——仡佬族,古时,人们曾按仡佬族的服饰颜色不同,将其分为红仡佬、白仡佬、青仡优、花仡佬等支系。其中一部分花仡佬聚居于今花溪一带,但当时是没有名称的。这块无名的丛林地,经过仡佬族人民的辛勤经营,一直在变化、发展着。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行省建立,贵阳成为省会,程番府(…  相似文献   

18.
1985年冬季,鄂西自治州博物馆与来凤县的文物干部一道,对来凤县境内的摆手堂建筑与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共发现10处摆手堂,现仍存有建筑的4处,遗址为6处,主要分布在百福司镇的河东乡。其建成时间,大都在清代嘉庆或道光年间,属于一村一寨共建,并列有姓氏勘刻在石碑上。建筑多系石木结构的3间瓦房,中间是两排水骨穿斗式木架,外围以石墙相护,形如居民住宅。在各处摆手堂的院外,均以大树环绕场院,院中植有桂树或杉树。这是跳“摆手”舞时的指挥处和放置锣鼓处。场院大小不一,一般为300~500平方米,而摆手堂规模的大小,则是以村…  相似文献   

19.
仡佬族饮食习俗“三幺台”在形成及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以神秘面孔呈现于世人,随着民族交流范围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使鲜为人知的“三幺台”处于危局。为使“三幺台”这一民族特色得以传承保护,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其重要价值,文章以道真仡佬族“三幺台”为主,结合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实地考察结果,从仡佬族的形成发展以及其民风民俗等方面进行研究,力图得出实际可行的对“三幺台”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福建旅游》2005,(6):5-5
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有江南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建筑和国内县级规模最大的青铜群雕,在这里,可以领略“尚书第”、“世德堂”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追思古街古巷古井古城墙上的似水流年,欣赏梅林戏、傩舞、桥灯、庙会等民俗风情,感慨状元文化园青铜群雕凝固的科举盛事、宋明文化,还可以品尝来自山野人家的土特产品、风味小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