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图虚名招实祸的“天下第一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16亩水田创下了亩产早稻干谷36956斤的世界纪录,这是真的吗?《人民日报》曾以头版头条的通栏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专题报道了这件事(见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前苏联《真理报》也登载了介绍此事的文章照片。当时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及朝鲜政府副总理等贵宾曾亲临现场,并给予高度评价。然而,无情的历史告诉我们,这只不过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席卷全国的浮夸风中的一场闹剧。当时在全国,它曾被许许多多受蒙骗的人广为传播,也曾被许许多多明知是假的人津津乐道。为什么这样一场…  相似文献   

2.
新编《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专设了《“大跃进”“十三万斤亩”》一章,详细记载了1958年“大跃进”期间,环江县人为炮制的“亩产13万斤”的“高产卫星”及其带来的惨重灾难,贯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志书记载失误和问题提供了范例。文章就志书为什么要记载失误和问题以及如何记载失误和问题谈了读志感受。  相似文献   

3.
1958年夏、秋,《人民日报》连篇累牍报道全国各地农业生产大丰收、产量放"卫星"的新闻。7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平均亩产7320斤的最新、最高纪录。因7月以后小麦已经过了收获季节,看来西平县小麦高产"卫星"之最已成定局。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9月22日,还是《人民日报》,报道青  相似文献   

4.
解放之后,棉花成为重要战略物资,政府大力鼓励种棉,新洲棉花生产曾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1974年,新洲单产总产双超历史,亩均产皮棉159斤,棉花单产再次蝉联全国第一,总产4756万斤。一座棉花丰碑1949年,新洲县(当时的行政建制为县)棉田面积21.23万亩,亩均产皮棉仅23斤。1952年,棉田面积达27.48万亩,亩均产皮棉41斤。  相似文献   

5.
<正>清代、民国时期,老河口镇一直是光化县的县治所在地,该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光化县,位于湖北西北部,居汉水中游东岸,今称老河口市。光化县,历史悠久。宋熙宁五年(1072年),改乾德县为光化县,为光化定名之始。1979年11月,划老河口镇及近郊置县级老河口市。1983年撤销光化县,并入老河口市。现由襄樊市代管。老河口市,  相似文献   

6.
1958年盛夏,正值早稻登场季节,从《人民日报》上频频传来有关早稻高产的报导。是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上,用醒目的黑体字印出了“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的通栏标题。接下一行是套红副标题:“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这篇报道称:“截至目前,这是我国早稻大丰收中放射出的大批高产‘卫星’中的冠军,它比安徽枞阳县石马乡高丰农业社……创造的高产纪录高出一倍以上。”一亩水田真能生产这么多稻谷吗?稍有农业生产知识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但在关于亩产三万六的那篇报导中却分明写着:这是根据湖北省…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遵化县西四十里铺村的"穷棒子社"(或称王国藩社),因1955年毛泽东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所写的按语,作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而闻名,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较  相似文献   

8.
<正>老河口市以前叫光化县。197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老河口镇升格为县级市,县、市并存。1983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复,老河口市与光化县合并,撤消光化县建制。1949年8月,光化县派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清匪反霸斗争,接着镇压反革命。这两项斗争,为实行土地改革扫除了障碍。从1950年10月土地改革开始,到1952年5月土改复查结束,历时一年零八个月,完成了土改任务。随即颁发土地证,确定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通过上述政治运动,在翻身农民中涌现出一批有觉悟的积极分子,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建政时,他们被农民选为乡干部,担任乡长、副乡长和  相似文献   

9.
1958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的一则消息:河南省西平县卫星人民公社第四生产大队创造了小麦亩产量7320斤的全国高产纪录,这是农业战线上放出的第一颗小麦“卫星”。一卫星公社第四生产队长、共产党员陈炎理作为创造小麦高产“卫星”的组织者,被评为模范人物,许多地方的干部群众也开始对这个先进队刮目相看。1958年秋,全国科联科普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陈炎理出席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他以《揭开了“7320”之谜》为题,介绍他们试验田小组放卫星的“经验”。这个发言稿引起以刊登学术性论文为主的杂志《自然辩证法研究通…  相似文献   

10.
《湖南文史》2011,(8):45-45
【据新华社武汉31日电】全国最先大胆提出搞水稻亩产万斤试验田的湖北省孝感县长风农业社,29日收打了试验田的早稻,大大超过了原来的规划。他们在1.21亩田里,收到了干谷18587斤,平均亩产谷l5361斤。  相似文献   

11.
兴办合作社     
1952年,陈永贵领导的互助组已发展到49户,那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发表后,村民们纷纷要求入社.1953年2月,大寨办起了新胜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社30户,140口人,男全半劳力36个,女全半劳力41个.入社土地448亩,人均3.2亩,其中集体耕地365.8亩,自留地82.2亩,耕牛15头,毛驴12头,羊143只.陈永贵任社主任,贾承让任会计.当年,全村平均亩产250斤,其中农业社平均亩产362斤,互助组平均亩产236斤,单干户平均亩产204斤,粮食总产20.3280万斤,比1952年增长5.5%,售粮4.5万斤,超额48.3%,完成粮食征购任务的两倍多.全村总收入1.7276万元,人均40.5元,其中农业社人均收入59.9元.  相似文献   

12.
1958年盛夏,正值早稻登场季节,从《人民日报》上频频传来有关早稻高产的报道。 是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上,用醒目的黑体字打出了“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的通栏标题,接下一行便是套红副标题:“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这篇报道称:”截至目前,这是我国早稻大丰收中放射出的大批高产‘卫星’中的冠军,它比安徽枞阳县石马乡高丰农业社……创造的高产纪录高出一倍。  相似文献   

13.
《桂林风土记》唐莫休符撰。有瞿氏铁琴铜剑楼藏钞本、丁氏八千卷楼藏钱南白钞校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钞本、德化李氏木犀轩藏小草斋钞本及吴枚庵手钞本、汉唐地理书钞本。《四库全书》本、《学海类编》本、《淡生堂余苑》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莫休符,开建(今广东封开县)人。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任融州(广西融县)刺史、春州(广东阳春)刺史。  相似文献   

14.
一发現經过 1958年4月,定远县永康乡三八农业社社員,在壩王庄北挖塘时,发現古画象石墓一座。社党委立即通知县文敎局,并停止在該处取土,作了妥善的保护。同年5月,安徽省文管会派员前往了解,并于6月11日,在县文敎局和乡社的配合下,进行了清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新唐书》卷54《食货志》有如下一段记载: 是时(指唐文宗时——引者注)奉天卤池生水柏,以灰一斛得(盐)十二斤,利倍硷卤。文宗时,采灰一斗,比盐一斤论罪。按:唐代奉天县隶京兆府,位于唐长安城西北160里处,即今陕西省乾县。正如宋人宋敏求在《长安志》卷第十九所云:奉天县,“唐次赤,东南至府一百六十里”,“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析礼泉、始平、好畤、武功、豳州之永寿县地置奉天县,属京兆郡。以县北有唐高宗乾陵所在,因名奉天。”后来,唐德宗被朱泚率领的泾原乱军围困在奉天达一月之久,即此。但是,遍查有关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6.
革命思想的启蒙袁溥之,1904年出生于湖北省光化县(今老河口市)袁冲乡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袁邦濯系前清的绅士,父亲袁理堂16岁就考中了秀才,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亲自创办了光化县第一所女子中学,任校长,还曾任过县教育局长。叔父袁书堂是个革命家,是他影响袁溥之成为一个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新女性。1920年,袁溥之和表姐宋伯筠报考了武昌女子师范学校,考试发榜后,宋伯筠名列第一,袁溥之名列第五。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风波》,最初发表在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中有一处写小孙女六斤打破一只碗,第二天六斤的父亲七斤把这只碗拿到城里去锔时,由于缺口太大,被锔了十六个铜钉,但到了小说的结尾处却写成六斤“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一个“十六”,一个“十八”,前后不一致了。不久,鲁迅先生发现了这个“笔误”后,于1926年11月23日给李霁野专门写了一封信,要求改正。  相似文献   

18.
龚锦文 《炎黄春秋》2013,(6):34-34,72
1958年早稻登场时,国内报纸、电台竞相发表《广西环江县飞出水稻亩产十三万斤大卫星》特大新闻。此报道套红标题,还配发有大姑娘坐在未割倒的谷穗上的特写镜头照片,借以提高新闻的可信度。环江"壮举",一时轰动国内外。广西公安系统管辖的古瓦农场(在来宾县)不甘落后,奋起超环江,决定晚稻放一颗亩产30万斤的大卫星。笔者原系(广西)平乐农民报记者,1958年被错划右派,遣送古瓦农场劳动教  相似文献   

19.
1989年3月10日至11日,菲律宾拉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菲律宾中华研究学会、新潮文艺社和菲律宾《世界日报》社联合主办了题为“社会变革与东南亚华人文学”的学术研讨会。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  相似文献   

20.
《史学集刊》2006,(4):32-32
今年是中国高校社科学报诞生一百周年,为隆重庆祝中国高校社科学报百年华诞,中国人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开展了第三届评优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史学集刊》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编辑宋鸥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编辑。《史学集刊》获此殊荣,标志着本刊始终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办刊原则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也是各级管理部门对本刊办刊成绩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