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卢毅 《历史研究》2016,(4):63-79,190
在第五次"围剿"后期,蒋介石运用"驱其离巢"策略,逼迫红军西走。这从表面上看虽有"放水"之嫌,但实际上乃是欲擒故纵,他早已在"远处张网"。红军突围后,蒋介石又在日记中以"不可错过剿匪成功之大好机会"自勉,频繁调动和督促各部,希图用多道封锁线剿灭红军,阻其入黔。而在红军进入贵州前后,蒋介石确实开始将追剿中共与统一西南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考量,以求"一石二鸟"。但他从未放松追堵,仍处心积虑欲消灭红军,并无驱其入川之意。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蒋介石更是在日记中懊恼不已,视为"用兵一生莫大之耻辱"。因此,或许蒋介石的某些决策在客观上有利于红军突围,但其主观上从未有意"放水"。进而言之,尽管蒋介石后来借追剿之机统一了西南,但却不能倒果为因地反推他当初便纵共"西窜"。在他的内心中,追剿始终是首要任务,并深以未竟全功为憾,解决西南问题只是其聊以自慰的一个收获而已。  相似文献   

2.
1949年的西南战役是国共双方在解放战争中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大决战,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对西南战役高度重视,从台北飞赴重庆,亲自主持军政要务。关于蒋介石为何以身犯险,本文从个人权力的角逐、国际局势的演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蒋介石在川渝前后共26天,不仅亲自主持军政事务,运筹帷幄,甚至还直接指挥作战,力图扭转危局。但事与愿违,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一战以惨败告终。近百万国民党军队或起义,或投诚,或被解放军歼灭,蒋介石本人被迫飞离成都。成都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挣扎彻底失败。导致蒋介石在大陆最后之军事经略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军事战略方面的失误,又有思想信仰丧失导致士气低落的成分,还有其内部派系矛盾导致的严重内耗,失去民心导致的断绝后援等均不可忽视;而中共与之相反,高下尽现,至此已占优胜之势。  相似文献   

3.
正1949年年初,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面临彻底垮台的命运。作为退守之地,国民党只有西南、海南、台湾可以选择。三者之中,以蜀地为中心的西南,自是好去处,于是1949年10月广州失守后,国民党当局仍将其全部中枢机构迁至重庆和成都。但蒋介石的幕僚张其昀(史地学家、教育家,  相似文献   

4.
北伐战争结束,蒋介石集团攫取了中华民国政权后,搞独裁专制。以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集团竟能以幅员狭小、地瘠民贫、人口不多攸占全国人口1/33)、经济不发达、化教育较落后、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交通极不便利的广西省为基地,长期与蒋介石集团所控制的国民党中央争斗,长期保持了广西省的半独立状态。蒋介石在20多年中曾被迫下台3次,其中两次是由新桂系集团主导促成的。新桂系集团能长期与蒋介石集团争斗的主要资本:  相似文献   

5.
张瑾 《史学月刊》2014,(9):116-125
1935年春夏之间,宋美龄随蒋介石首次进入西南诸省。旅途中,她连续三次致函国民革命军遗族女学校学生,讲述川滇黔三省风土人情,阐发个人对国家大事之观察与感悟,以此训导遗族子弟树立忠诚爱国的理念。此三信后辑录为《西南漫游》一文,是宋美龄战前言论的重要文本。以入川的首站重庆为观察点,《西南漫游》所建构的重庆,既是四川军阀防区体制下秩序混乱与各种丑恶现实之代名词,又是沟通西南各省与外部世界的现代交通枢纽。透过该文本,还可看出宋美龄对于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所拥有的富饶资源及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战略意义的关注与认识。  相似文献   

6.
芷江机场位于湖南西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期盟军远东第二大军用机场。在震荡寰宇的大战 中,芷江机场为反抗法西斯侵略,夺取抗战胜利发 挥了重要作用,影响极其深远。 重要的战略空军基地 1934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为了全国军事战略 布局需要,蒋介石电令在芷江修筑机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民族危亡迫在眉睫, 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高涨。在强烈的抗战声浪 推动下,蒋介石临时动议,由南京迁都重庆。他感 到芷江这个"西楚咽喉"对捍卫大西南后方具有重  相似文献   

7.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话本出自蒋介石的老对手毛泽东之口,但蒋介石却实践得更早。从东征、北伐、宁汉对立、军阀大战,直至“剿共”初期,蒋介石凭借其在军事上的显赫战绩,树立了个人的威望,并由此渗入党政权力核心。当然,这并非完全属“枪杆子”之功,蒋介石的传记作家布莱思·克罗泽这样评价蒋介石,在军事谋略上,他受过良好的训练,而且久经沙场,不过与他在战场上的建树相比,他最大的天才是搞阴谋政治。  相似文献   

8.
1935年春夏之间,宋美龄随蒋介石首次进入西南诸省。旅途中,她连续三次致函国民革命军遗族女学校学生,讲述川滇黔三省风土人情,阐发个人对国家大事之观察与感悟,以此训导遗族子弟树立忠诚爱国的理念。此三信后辑录为《西南漫游》一文,是宋美龄战前言论的重要文本。以入川的首站重庆为观察点,《西南漫游》所建构的重庆,既是四川军阀防区体制下秩序混乱与各种丑恶现实之代名词,又是沟通西南各省与外部世界的现代交通枢纽。透过该文本,还可看出宋美龄对于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所拥有的富饶资源及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战略意义的关注与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1949年8月24日,蒋介石携长子蒋经国由广州飞往重庆,亲自布置反共大计。负责守卫大西南的胡宗南、宋希濂、罗广文等人联名上书,请求蒋介石长期住在重庆,使重庆成为反共复兴的基地。蒋介石说:"我在台湾创办  相似文献   

10.
1935年5月至7月之华北事变,是日军企图侵占华北的重要一环,蒋介石由"委曲忍让"而"隐忍至此"。一方面,他要集中精力解决西南问题而对日"委曲忍让",由何应钦出面对日交涉。他指示何应钦对于日军提出的于学忠等人撤职、中央军撤出华北等一系列问题以"自动实行"方式加以接受,不能给予"任何书面之承诺",出现了特殊的外交文件《何梅协定》。另一方面,蒋介石只能"隐忍至此",对于日军要求将停战区扩至平津地区、华北人事等附带事项须按照日方意思处理等问题拒绝接受,并考虑下"最后之牺牲"的决心。何应钦比较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处理方针,日军因基本企图得逞而表示河北问题"告一段落"。蒋介石认为自己有效地应对了华北事变,并认为比起处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来说较易些。  相似文献   

11.
刘文辉,在民国历史上是个可圈可点的人物。可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深入宣传,他站到了人民一边,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反对蒋介石对西南的控制。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等帮助下,联合四川实力派邓锡侯、潘文华等起义,使蒋介石“决战川西”的美梦破灭,为解放大西南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刘文辉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相似文献   

12.
从1927年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战胜利的1945年,在将近20年中,处于西南边陲的云南是号称“云南王”龙云的天下。抗战时期,蒋介石要“统一军令政令”,云南是蒋介石接受美国军事援助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通要道,是西南的战略要点,但时任军委会云南行营主任兼云南省主席的龙云,却往往在军事上、政治上自作主张,处处与蒋作对,因而经常发生尖锐的利害冲突。  相似文献   

13.
走向"团结"——国民党五全大会前后的蒋介石与西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象征着国民党在国难危急关头走向"团结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本文将以最新公布的<蒋介石日记>,辅以其他相关当事人的日记、信函,结合当时的舆论,通过还原国民党五全大会前后西南与中央间走向"团结"的过程,力图揭示"团结"表象背后的武力威慑、派系纠葛与权谋运用.1934年底,蒋借红军西撤之机,入黔、拉滇以制粤桂.在战略上居于主动地位前提下,蒋欲借五全大会召开之机,通过"党权"的让步与妥协,促成西南与中央间的"复合".然而,因双方在实际利害面前各不相让,加之心理上的壁垒森严,这一形式上的"团结"并未增进双方实质上之凝聚力.中央与西南间之"团结"仅昙花一现,很快又重回到武力解决的旧轨.  相似文献   

14.
蒋介石的一生中有不少追随者,他们为之出谋划策、出生入死。那么蒋介石究竟用什么办法让这些人为之效劳呢?在其尚未发迹的时候、在其上升发展之时、在其飞黄腾达之际,境况不同,蒋介石所使用的方法亦有变化。  相似文献   

15.
蒋氏溪口打上蒋氏烙印的溪口,乃一千年古镇,位于浙江宁波市区西南,奉化市西北。溪口因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发源于剡界岭的大湖山,由新昌入奉化境,九曲而至溪口,风光旖旎。沿剡溪边的武岭路西行200米,即到蒋介石老家——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丰镐房,蒋介石自幼生活于此。1929年冬,身居高位的蒋介石,着手拆旧房,扩建成现今“前厅后堂、两厢四廊”共49间房屋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1935年国民党内的倒汪迎胡暗潮——读台湾所藏胡汉民旅欧期间往来电报杨天石1931年2月,蒋介石软禁胡汉民,自此,出现宁、粤分裂局面。同年,发生“九·一八”事变,蒋介石被迫释放胡汉民。不久,胡汉民定居香港,领导以两广等省地方当局为代表的“西南派”,秘...  相似文献   

17.
1935年1月,蒋介石为了加强对川康滇黔地方军阀的控制和督导,筹划和指挥对进入西南境内的工农红军的“围剿”,派遣以贺国光为首的“参谋团”去重庆。贺国光,字元靖,湖北蒲圻人。原系吴佩孚系统寇英杰部下的一名师长,北伐战争时投向国民革命军,此后被蒋介石重用。  相似文献   

18.
《百年潮》1997,(4)
蒋介石“决心应战” 1937年7月7日深夜,北京西南方向响起激烈的枪声。在卢沟桥地区进行非法演习的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和受到射击,悍然向中国军队驻守的宛平县城发起了进攻。第二天一早,为躲酷暑移到庐山牯岭办公的蒋介石等南京政要们就收到了华北地方当局的“特急电报”。一时间,蒋介石还弄不清楚日本此次挑衅的企图。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历次挑衅无不以蚕食、控制和侵占中国土地为目的。何况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早就公开声明,  相似文献   

19.
1949年新年刚过,中国的战局形势急转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其势如破竹,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蒋介石为了挽救即将崩溃的政权,赢得苟延残喘的时间,电令白崇禧等部死守西南、西北等地,妄图与共产党负隅顽抗,就在蒋介石匆忙调兵遣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在华北中原等战场殊死搏斗之时,一架涂  相似文献   

20.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这个政权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它建立之后通过种种手段实行国家权力的一党化和个人独裁化,逐步建立起以国民党一党专政为主体、以蒋介石个人独裁为核心、同军事特务统治和保甲制度相结合的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专制独裁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