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扇子为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一种器物。我国的扇子起源甚早,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说:“五明扇,舜作也。”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而作五明扇。其所以称“五明”,《史记·项羽本纪》称舜为重瞳,是有四明,得贤如得目,“五明”之意大概取于此。其说虽不足信,但可知早在传说时代扇子已经出现了。商周之世,扇子形制已备。西周时已有天子用的“仪仗扇”,并且已有“画扇画”的艺术创作。魏晋以后,当时的著名书画家多喜为扇泼墨挥毫,使扇子成了一种艺术品。《晋书·王羲之传》有羲之为卖扇老妪题字于扇,遂竞卖一空的故事。唐代以后在制扇子扇面的质地方面重视  相似文献   

2.
扇——自古有之,《小尔稚·广服》:“大扇谓之翣”。翣、箑皆扇也。古仪卫中备此以为障蔽之具;亦称障扇。宋史《仪卫志》:“古之扇翣,皆编雉羽或尾为之,唐开元改为孔雀”。此其大扇也,属宫廷黄盖、旌旗之列。小扇乃荡风拂暑所用者。最早见于楚墓用细篾编成并饰以朱墨漆纹之梯形扇。长沙马王堆汉墓亦有篾扇出土。比其实物也。见诸诗文者:有汉代班婕好《怨诗行》:“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此即纨扇也,以绢素制成,内宫多用之,故又称宫扇。古诗文中寻常见之,如“轻罗小扇扑流萤”、“团扇团扇,美人用来遮面”等等。  相似文献   

3.
《世界遗产》2014,(6):100-105
正杨柳青镇位于天津市西,明代称"古柳口",因盛产杨柳得名,自古风光优美,水运发达,有北方"小苏杭"之称。杨柳青年画据传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盛于清代中叶,从业者甚多,有"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之誉。2006年,杨柳青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盛夏话扇     
"举处随时消暑热, 动来常伴有清风."每当盛夏酷暑,汗流浃背之时,扇儿轻摇,清风徐徐,暑热顿消,使人心旷神怡. 扇,古称箑.《说文》曰:"箑,扇也."从字形看来,"箑"从竹,而"扇"从"羽",最原始的扇子当以竹编羽辑为之.我国扇子的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 当时舜为寻找贤才辅佐自己,亲自用羽和竹做扇,赠给贤人,以示诚意.  相似文献   

5.
杨冬梅 《收藏家》2013,(10):16-20
扇为引风纳凉,遮日蔽尘日常之物。古文献有黄帝制扇之说,亦有尧制扇之说。说明扇子在我国出现的历史已非常久远。目前最早实物扇是在湖北江陵战国墓出土之竹扇,用细薄的篾片编制而成。  相似文献   

6.
秦汉以前古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艳娥 《南方文物》2000,(1):108-113
楚汉境地,是古扇出土最丰富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解放以来,在河南、湖北、湖南地区的战国,秦、汉墓中,出土的竹扇、羽扇已有46件;同时在山东、四川、江苏、安徽等地出土的汉代砖石画像上,也发现了59幅刻有古扇图案的人物画,累计扇图数量130处,它们为中国古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7.
正明溪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三明市中部,武夷山脉东南侧,与三明市9个县(市、区)接壤。全县辖4镇5乡,面积1730平方公里,人口11.6万人。这里林海盈秀,群山竞翠,森林覆盖率达80%,居全省前列,素有"绿海明珠"之称。客家古邑山水形胜明溪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谜一般的南山古人类文化遗址。该遗址是福建省第一处洞穴与旷野  相似文献   

8.
<正>余昔偶从旧书店购得民国抄本《水云楼词》一部。略观其词旨,婉雅凄怨,悲壮苍凉,大有英雄末路、郁郁不得志之慨。时蒋君鹿潭尝权东台富安场大使,其水云楼之故址,则在余乡邦之溱潼镇寿圣寺,寺有藏经楼曰"水云楼"者,昔为"明吏部侍郎储巏读书处"。韩子野有《水云楼》诗云:"寿圣楼高枕水隈,柴墟曾此读书来。元灯谁续琉璃古,凭眺犹能招客怀。"1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相似文献   

9.
漫话折扇与中日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折扇,又称聚头扇、蝙蝠扇、折叠扇、撒扇,在暑气逼人的夏日,深为人们所欢迎。然而,关于折扇的来历,至今仍众说纷纭。其实,小小折扇,倒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见证。曾有一种说法,认为折扇中国古已有之。最早持此说者为元末明初的胡三省。因《南齐书》中有褚渊"以腰扇障目"之句,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16,(9)
正一、古扇的渊源考古发现有扇子的图像是从四川成都出土的银错铜壶上奴隶手持的长柄扇。当时的作用不是用来引风取凉,而是遮阳避沙。古扇,真正成为生活用具则从战国晚期开始,多在贵族中使用。到东汉时期,扇子才逐步走入民间。市场上出现了竹扇和蒲扇。隋唐时期,以作为骨架的折扇开始流行,生产出海棠形、梅花形、葵花形等多种多样的款式。  相似文献   

11.
战国秦汉墓葬及汉代砖石画像所见古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扇不但器类繁多,而且历史悠久,笔者在《秦汉以前古扇的探讨》(《南方文物》2000年第1期)中,对此作了介绍和探讨。本文主要介绍战国秦汉墓葬中出土的和汉代砖石画像中发现的古扇。  相似文献   

12.
正在福建连江县的福斗山上,曾建有一座用于祭海的古坛。因连江县历史上隶属福州府,所以万历年间所修的《福州府志》中有关于这座古坛的记载:"福斗山,其巅古坛,祭海处也。"~①明崇祯年间所修的《闽书》也提到了连江县福斗山上的这座祭海古坛:"福斗山,山巅有古坛,祭海处也。"~②不过,万历《福州府志》和《闽书》对于这  相似文献   

13.
赵羽 《收藏家》2010,(10):71-78
中国最早的扇子,传说始于虞舜。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说:"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皇帝)不得用也。"由此看来,最早的扇子主要并非风,而是帝王们为了广开视听,招贤辅政,将治国的主张写在扇子上,用来昭示清明。  相似文献   

14.
雅扇攒金玉,香风播古今——记燕莎“佛会图”檀香扇○路鑫雅风徐徐,扇香播古。扇子在我国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它独特的制作工艺,精湛的扇纹图案,以及扇子风雅相济、传忆往昔的特有魅力,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另一枝奇葩!我国是最早发明扇子的国家。追溯它的历史,可谓源...  相似文献   

15.
周毅 《岭南文史》2014,(3):I0001-I0001
正珠江文化史是具有珠江三角洲浓郁地方色彩和民情特点的区域文化历史,是由古南越文化、中原文化、外来文化聚合而成,绵延发展并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海洋性是珠江文化史的典型特性。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一语道出珠江文化历史脉络:"广东居天下之南……天下之文明至斯而极,极故其发之也迟,始然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珠江文化始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即  相似文献   

16.
简讯     
《收藏家》2005,(5):72-72
嘉泰春拍将于6月5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开槌。拍品包括中国书画、西洋油画、瓷器杂件、古藉版本等,此次嘉泰特筹之吴子建藏谢稚柳、陈佩秋书画成扇专场,颇值一观  相似文献   

17.
马国帮 《丝绸之路》2010,(18):27-28
《嘉峪关市志》依据《重修肃州新志》中"隆庆二年,总督王崇古言,嘉峪关三面临戎,势甚孤悬,宜设守备防御,从之"的记载推断,游击将军府系明隆庆二年(1568)修建。笔者认为值得商榷。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碑碣的分析,笔者认为游击将军府最初修建年代应为明正德元年(1506),是由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的官厅。  相似文献   

18.
海清寺阿育王塔,坐落在连云港市云台公社大村水库之滨。塔原建在海清寺正殿前,明《隆庆海州志》里描述它说:"峻宇修廊,万山环拱,浮屠九级,矗兀层霄。"我们可以想见当年古刹、浮屠的规模和气势。旧日的海清寺已荡然无存,但阿育王塔  相似文献   

19.
《鬼神之明》刊载于上博简第五册,主要讨论鬼神"有所明"与"有所不明"的问题。自竹书发表后,不少学者曾就其学术派别的问题作出论述,当中有认为《鬼神之明》为墨学作品,但亦有持反对意见,以为竹书是反墨、墨学异端甚或是儒学之作。本文透过《鬼神之明》内容的剖析,指出篇中虽然提及鬼神"有所不明"之说,但所反映的思想在本质上实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鬼神观有所不同,且部分更与墨家有暗合之处。此外,本文通过篇中思维方式与《墨经》逻辑学说的相参照,提出两者实有不少可比观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贺兰"是古突厥语驳马ala-hala复数形alan-halan的音译。驳马部别名曷剌是古突厥语ala-hala的复数形alat-halat的音译。驳马部别名遏罗支是古突厥语ha-la-??>a-la-??(有驳马者)的音译。古突厥语ala-hala最初是斑驳色马匹之义,后衍生出斑驳色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