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战国时期是我国长城第一个大规模修筑期,各国为了战争和防御的需要,不断地修筑长城,长城的军事作用在当时得了充分的发挥。目前我国长城的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却面临着日渐湮灭的危险。本文通过对战国几条战国长城的介绍来分析我国长城目前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3.
陈陶然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4,(1):125-131
对战国中山王所迁肤施的地望,学界尚有分歧。根据战国中晚期秦、赵、魏三国在今陕北地区疆域变迁情况并参照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物,可推定中山王所迁肤施就是秦汉时上郡的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南,赵国曾经占据这一地区约十五年。赵国能够在赵武灵王末期占领今陕北,与本国战略和秦国形势密切相关。赵武灵王死后赵国战略重心逐渐转向东方,失去了西部大片领土。 相似文献
4.
战国魏大梁城平面布局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魏大梁城位于今开封市城区偏北部,其平面布局一直没有定论,本文综合考古钻探成果、历史文献并结合开封历史地理的实际情况,首次绘制了大梁城平面布局示意图。大梁城平面大致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有郭城和宫城两部分组成,宫城位于郭城东南部。浚仪渠从郭城北部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宫殿区位于宫城西部正中的高台区域,手工业区位于郭城北部的浚仪渠两侧。 相似文献
5.
6.
河南新乡市北部有战国长城,位于辉县、卫辉和林州三县交界处.2018年至2019年,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田野调查,新发现三处遗址,并对长城断面进行解剖.调查队借助GPS与GIS、DEM模型获取与分析技术,基本掌握了长城的建筑时代和营造方法,探索了长城与环境的关系,对新乡战国长城的文化面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一则要建设北京长城国家公园的新闻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介绍,长城国家公园试点区总面积59.91平方千米,长城总长度27.48千米。涉及的主要保护地分为五大类,包括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类,如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密云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八达岭园区。北京长城国家公园的建设无疑将为我国其他地段的长城遗址保护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8.
关于秦长城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分别就秦国长城、秦始皇长城的路线、秦始皇长城与秦赵燕三国长城的继承关系、秦始皇长城的西边起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有些问题已经达成一致,但是还有不少的问题存有争论。特别是一些学者通过实际考察以后提出一些新的线路,还需要学术界的认可和重新调查。下文将论述秦始皇长城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9.
赵志强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26(3):68-80
秦朝末年,中原纷扰,匈奴南下与秦界于"故塞",所谓"故塞",即是战国时期修筑的秦昭襄王长城、赵武灵王长城和燕长城。汉兴之后,依然与匈奴以"故塞"为界,虽然匈奴屡屡进犯,但由于汉军的顽强抵抗和匈奴民族习性使然,西汉仍能保持这条边界,直到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此边界才开始向外拓展。辽东一地较为特殊,其地退守"故塞"... 相似文献
10.
陕西战国魏长城、秦昭王长城、汉"故塞"、隋长城、明长城自成一个系列,各具特征,相互之间存在继承发展的关系,体现了长城发展进化的局部轨迹。 相似文献
11.
河南上蔡县卧龙岗战国西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 《华夏考古》2005,(1):27-42
卧龙岗位于上蔡县城西北部的黄土岗。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为配合基本建设对墓葬区进行了发掘, 清理古代墓葬 50余座, 多为战国西汉墓。此次发掘, 对研究蔡国故地的社会形态及埋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2000年8月,许昌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基本建设在许昌市仓库路发掘战国、汉代墓葬58座,出土陶、铜、铁器199件,为研究许昌地区战国、汉代墓葬的葬制、葬俗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战国秦汉农官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巨变,战国秦汉时期的农官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在官吏择任上,传统的世卿世禄制渐次被官僚制度取代;在体制方面,国家重农体制确立并逐步消;在体系构建上,则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农业管理体系。农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既是秦汉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与秦汉农业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术界所指的战国秦昭王长城,其实是战国秦、统一秦和西汉前期等三个时代前后相继,经过沿用、修缮、新建等各种形式建造后所存留下的长城;文献中屡见的汉"故塞"长城是西汉在战国秦长城的基础上加以利用新建而成的;战国秦长城的结构和体系不是我们习见的明长城模式,呈现出早期长城体系不完备的共同特征。究明布纹筒瓦的渊源及在秦地的传播过程,是判断长城时代属性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17-2018年,江苏盱眙大云山景区连接线北区发掘战国墓葬2座,汉代墓葬43座,陪葬坑1座.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单人墓,出土釉陶器、陶器、铜器、漆器、玉器等器物三百余件.随葬器物较为丰富,为研究战汉时期东阳城居民的丧葬习俗和物质文化增添了新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17.
柿沼阳平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11,(2)
战国秦汉时期存在着"固定官价"、"平贾"(正贾)、"实际价格"这3个层次的物价结构.该时期市场实际价格的变动未必是与固定官价及平贾不同的例外或者是非法的现象,而为法律所允许,所以钱的价值并非是由金或布本位制以及与此类似的制度来维持的.国家当时只允许具有同一种钱文的钱流通,试图维持通过累加其枚数来计算商品价值的体系,并且试图进一步减轻钱的重量,直至其低于钱丈的"名义重量"或"规定重量".不过,由于民间倾向于将钱当作是秤量货币,民众没有完全遵行钱文.这样,官府不得不顺从民间意志,转而采用接近"实际重量"的,作为一定的价值物恰好能为民间所接受的钱文. 相似文献
18.
新乡凤凰山战国两汉墓葬分布密集,墓地布局经过严密设计。战国时期墓葬形制主要为土坑竖穴墓。两汉时期墓葬形制为土洞墓和砖室墓两种,墓地划分若干区域,推测每个区域为家族墓地区。 相似文献
19.
商西周是中国青铜器的黄金时代,青铜艺术发展到了顶峰,其铸造之精良,造型之美观,纹饰之优美和富于变化,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商西周居于青铜文化中心地位的,是所谓“国之大事,在礼与戎”的青铜礼器和青铜兵器,而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青铜镜,并未受到重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思想大解放,礼崩乐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