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个人的文物收藏、鉴赏,一般称之为民间收藏。这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在奴隶社会的商朝就已重视收藏,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殷人收藏典册的“府库”,就是一个例证。到了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的宋朝,收藏、研究文物成为朝野的风尚。收藏学同金石学、鉴定学等也逐渐发展起来。清朝是我国收藏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时期。民间收藏的兴盛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从贵族官僚到殷实富户,都以收藏古物为时尚,并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物收藏家、研究者和一批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文物著述。  相似文献   

2.
李晶 《收藏家》2012,(2):37-43
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关键在于有效保护,妥善收藏。我国早在周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收藏和陈列文物的场所,历代皇宫、祖庙、武库就是博物馆的雏形,皇帝便是最早的收藏大家。到了清代,文物的收藏和研究空前高涨,成为中国收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从西周、春秋战国到汉唐,再延续至明清等各重要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玻璃器,同时也收藏有若干古罗马、萨珊和伊斯兰时期有代表性的西方古代玻璃器,具备丰富的古代玻璃器器型和样式。本文以对馆藏古代玻璃器的梳理为源点,挑选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玻璃器,串联起玻璃器发展的大致脉络,以期对馆藏中西方古代玻璃器进行初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许多本省石刻拓片,广泛涉及到贵州历史和文化的各层面,是研究贵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许多刻石今已损坏或已消失,这些拓片更显珍贵。本文选录不同历史时期的拓片作一简要介绍,并对其历史背景进行考释,以备查考。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20,(5)
正中国古代金银器有着近3000年的发展历史,从最初商代小型的黄金饰品到明清时期造型多样、纹饰繁缛的金银饰品和器皿,每个时期的金银器制造工艺都有其突出特点。其中明代金银器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其艺术风格虽仍不失生动古朴,但类型与样式明显增多,逐渐向精致繁缛发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有数百件古代金银器,其中明代金银  相似文献   

6.
收藏名家书迹的行为约于西汉已经出现,东汉酿成风气,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蔚为风尚,而记录收藏的专门著作则晚到南朝刘宋时期才出现。本文依据南朝及唐朝的书画著作以及史书中的零星记载,试还原东晋南北朝时期公私收藏的状貌。诸如收藏方式,聚敛手段,御府藏品数量、装治形制、押署之制等等,均有论述。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中国铜元诞生于1900年,到现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间经历了清朝晚期、中华民国时期,极少数地方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仍有铸造和流通,其历史不可谓不长。近现代的中国铜元,反映了近现代的中国货币制度,而且实物存世丰富,可惜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史学界的重视,近代史学界也只是从总体金融货币史的角度偶尔提到一些铜元铸造与发行情况,还往往犯以讹传讹、张冠李戴的错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中国铜元收藏与研究的历史过程,并希望通过对前人成果的分析,找到某些对当代收藏与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徐州博物馆馆藏体系中瓷器收藏颇丰,不乏精品。从两汉原始瓷,魏晋青瓷,至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典型瓷器均有收藏,展现了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史。本文从中遴选出一批各时期珍品略作品鉴,透物见史,领略中国古代瓷器绽放的物质文明和非凡风采。  相似文献   

9.
王昊 《收藏家》2008,(10):19-24
中国传统家具的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形制从商周时代开始历经无数朝代的变迁直到明清时期,每个朝代均有其各自的特点,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的,无疑是明清时期的硬木家具,它们代表中国古代家具制作的最高水平,成为了现今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位于北京市万寿寺内的北京艺术博物馆,值其馆庆20周年之际举办了“藏珍览物华——明清家具展”,当我们徜徉于这些明清家具精品之间,仿佛又重新回到了那个古代家具制作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是一个以收藏、研究、陈列文物为手段,深刻揭示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的本质与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机构,也是以教育为目的的社会文化机构。宣传历史、教育大众是博物馆的一项重点工作。博物馆理论家史蒂芬·维尔对近几年博物馆界的发展概括为“从关注物到服务人”的变化过程。在博物馆自身发展和功能扩展演变的内在推动下,宣教工作愈加重要。  相似文献   

11.
新乡市博物馆前身系平原省博物馆,始建于1949年,是集收藏、研究、陈列和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地方历史博物馆,收藏着原平原省所辖豫北和鲁西56个县(市)的出土、传世文物6万件(套),多方位反映了新乡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战国至明清时期的铜镜新乡市博物馆均有收藏,种类繁多,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这批铜镜虽然多为传世品,却也是研究铜镜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中国钱币》2009,(4):61-61
《铜元投资与收藏》,段洪刚编著。该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历史以来,铜元品种版式之外,收藏与研究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常识。是铜元界数十年收藏研究实践的一个经验总结。综合起来看,本书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解决下列问题:1.铜元的产生及其历史过程是怎样的?最后是怎么退出货币舞台的?2.铜元收藏与研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前人做了哪些工作?  相似文献   

13.
百年来的新疆建省后历史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 2 0世纪初到 1 94 9年 ,第二个时期从 1 94 9年到世纪末。同时 ,由于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出现了分散化的趋向 ,本文将专列一节对其进行叙述。一、2 0世纪初到 1 94 9年 :以政治史研究为主的时期1 91 1年 ,腐败的清政府被推翻 ,继之而起的中华民国既没有能力统一中国 ,更没有力量攘除外患 ,于是新政权面临着内则四分五裂 ,外则强邻处的严峻局面。与此同时 ,由于帝制的消除 ,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中华民族又萌生了一种新的对强大统一的现代国家的希冀。在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石渠宝笈》是我国书画类工具书的集大成之作,收录了清朝鼎盛时期内府收藏的书画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收藏、研究的必读之作。《石渠宝笈》共分初编、续编及三编,均以收藏地点分类,各地点目录下的作品按作者年代排序。本文对《石渠宝笈》收藏作品做了归纳统计,对其钤印、避讳以及成书等特点进行了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冯素阁 《收藏家》2003,(2):48-51
石湾素有南国陶城之誉,制陶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考古材料证明,唐、宋已有艺术陶器的生产,真正的艺术陶器则盛于明、清,陶塑艺术享誉遐迩,习惯称为“石湾公仔”。新中国成立后,石湾陶瓷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1957到1965年,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业陶瓷发展较快。1965到1975年的10年文革时期,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具有独特历史时代的“文革”石湾陶器,打下永不磨灭的时代烙印。成为博物馆和收藏家多方面现代文物收藏的主题内容。现就从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些文革石湾陶器,介绍其陶  相似文献   

16.
《中国钱币》2008,(4):78-78
咸丰钱研究是清代钱币研究重要内容,咸丰钱始终吸引着钱币收藏与研究者的目光,自清人鲍康<大钱图录>问世以来,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咸丰钱的著录和研究文章,对咸丰钱的历史背景、历史面貌、历史教训、从收藏、研究、艺术等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深究与剖析.  相似文献   

17.
王烨 《文物春秋》2010,(4):62-65,F0003
在平泉县博物馆收藏的众多历史文物中,辽金时期的铜镜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择其要者,分别从质地、造型、制作工艺和纹饰等方面予以介绍,并简要分析了其历史和工艺价值。  相似文献   

18.
清宫的书画收藏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考察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窗口。大量珍贵的前代书画作品从民间进入清代宫廷,并在乾隆朝形成鼎盛局面。成为宋徽宗以来又一个皇家艺术收藏的高峰。这不仅是封建集权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是满汉文化融合的结果。自清王朝覆亡至满洲国出笼,逊帝溥仪及其小朝廷在北京、天津及长春的一系列复辟和称帝活动中从未放弃对清宫旧藏的关注与重视,将之作为象征皇家名分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以1746年到1940年代元代钱选《羲之观鹅图》(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的收藏过程为脉络,通过考察画卷上诸多收藏印鉴和题跋来认识清宫绘画收藏的兴衰转折及其历史意义。在近200年的皇家收藏史中,特别是在清皇室20世纪所经历的变故中,这一画卷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其奇特的收藏始末,深刻地向世人揭示了中国和世界政治、经济及文化史中的一段精彩画面。  相似文献   

19.
对十八世纪中国来说,最重要而影响又最为深远的历史事件莫过于康乾盛世的全面形成,以及发生于乾嘉之交的盛衰巨变。虽然史学界对这一问题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无论从研究深度和广度看,都还大有发展余地。任何一个历史现象,从其酝酿、出现以至消失,都具有一定阶段性,社会演变也是如此。清朝康乾盛世,前后持续百余年,在不同时期繁荣程度不同,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也不尽一致,为此,笔者对其演变过程作以粗略分期:从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到六十一年,雍正继  相似文献   

20.
张东祺 《黑龙江史志》2013,(19):164-164
侠从出现后其形态就在不的演变,其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先秦两汉时期、唐代任侠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侠在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其社会地位、社会形象及表现形式不断演变发展。对其演变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跟深刻的认识侠,研究侠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