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式微的归侨聚居区呈现被符号化的特点,其物质和文化形态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侨文化”的地方再想象,并加剧了边界随之发生的新变化。本文主要采用叙事研究方法,以广州华侨新村为例,尝试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归侨聚居区边界的演变及其对想象的社区的影响,由此进一步解析归侨聚居区符号化的过程与动因。研究发现:①1954年至今,新村归侨共同体维系纽带经历了从国家利益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再到集体记忆的嬗变,折射出社会环境、空间形态以及邻里关系的变化与归侨的自我认同感、群体认同感之间的耦合关系;②华侨新村不仅是曾经表征爱国主义的物质载体,在资本与权力的支配下归侨聚居区被片面截取并赋予了其它阶层想象的意义和元素。  相似文献   

2.
王群  陆林  杨兴柱 《人文地理》2017,32(5):139-146
人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旅游地社区恢复力提高是旅游地可持续治理的关键。运用通径分析方法,从治理、社会、经济及生态系统4个维度建立社区恢复力认知测度模型,定量测度千岛湖社区认知恢复力,识别脆弱性及应对能力认知对社区恢复力的复杂影响。结果表明:①社区恢复力认知可提取8个因子,政府治理在社区恢复力中的作用最为显著,是社区恢复力提高的主导力量。②千岛湖恢复力认知综合平均值为2.42,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社会子系统恢复力认知值最高,生态和经济子系统恢复力认知值最低,系统发展应关注生态资本的积累与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稳定性。③社区脆弱性、个体和政府应对能力的各变量对社区总恢复力及各维度认知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政府应对能力对总恢复力及各维度认知的影响相对最强,个体应对能力对多数恢复力认知维度未产生明显影响。需进一步发挥个体作用,促进个体和政府的共同参与,提高社区恢复力。  相似文献   

3.
4.
ABSTRACT. An equilibrium model of office location is applied and tested in the Toronto metropolitan area. The model focuses on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among firms which i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office firms. The model calculates the equilibrium floor rent in each district, given the existing building stock.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is tested in terms of the goodness of fit between observed and estimated office rent in each district. By using the model, we estimate the valu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which is defined as changes in productivities caused by increases in the number of office firms. It is shown that th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the office sector are much larger than those in manufacturing, and the external effects of agglomeration are considerably large.  相似文献   

5.
高校单位社区空间的儿童友好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祁琪  陈淳  朱竑 《人文地理》2021,36(3):67-75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为单位社区转型提供新思路.本研究获取行为注记及问卷数据,探讨广州市H高校单位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特征及社区对儿童活动的影响,结合空间满意度及友好度评价,分析了高校单位社区与儿童活动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①高校公共活动区为儿童活动集聚地,社区建成环境及社会环境对活动有积极或消极影响;②社区绿化好、安全性高及...  相似文献   

6.
角色与空间互构视野下,研究聚焦文化空间这一空间类型,将角色理论与文化空间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对接,运用研究整合法构建了“角色-空间”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以文化空间类非遗--广西侗族百家宴为研究对象,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景区岩寨为案例地,关注旅游开发后侗族百家宴非遗文化旅游空间生产中的角色建构、角色扮演、角色情境定义等角色实践问题,以及角色实践视野下侗族百家宴非遗文化旅游空间生产的结果。这对于提高传统角色理论在空间问题研究上的解释力、促进角色理论的空间转向,拓展文化空间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的角色面向,以及在微观实践层面上明确侗族百家宴文化空间保护与旅游化生存策略具有较大裨益。  相似文献   

7.
A typology of residence paths to Toronto urban field locations is developed 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emigrants to the resettlement of the city's countryside and path relationships with local community perceptions. Residence paths are described by childhood and prior community types, current urban field residence location, and length of residence. Paths are dominated by large city residential experiences, but rural residential backgrounds are evident. Community perceptions, emphasizing satisfaction, are positive. Multiple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in three model forms, identifies path-based variations in community satisfaction, and the strength of paths as predictors of satisfaction. Interpretations include links to ideas on the urban field advanced by Russwurm. L'auteur essaie de développer une typologie des sentiers de résidence dans le champ urbain de Toronto pour evaluer l'importance des émigrants urbains dans la colonisation de la périphérie rurale des villes. De plus, i l analyse les attitudes de la communauté locale en rapport avec ces sentiers. Ceux-ci sont tracés d'après les souvenirs d'enfance, les indications de cornmunautés antérieures, I'emplacement actuel de residences urbaines et la durke de residence. Les sentiers sont caracterisés par les expériences résidentielles propres à la grande ville mais on dégage également des arrière-fonds résidences rurales. Les attitudes de la communauté, qui révèlent une certaine satisfaction, s'averent positives. Une analyse à classement multiple, sous forme de trois modèles presente les variations de la satisfaction de la communauté fondées sur les sentiers et le poids des sentiers comme prédicteurs de satisfaction éventuelle. Parmi les interprétations, on trouve des liens avec les idées de Russwurm sur les champs urbains.  相似文献   

8.
张爱平  侯兵  马楠 《人文地理》2017,32(1):138-144
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影响的构成及度量方法,并以红河哈尼梯田为例开展了旅游影响感知和居民态度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旅游对传统农业生计的影响着实存在,居民感知强烈,并且居民在生计方面的影响感知对其遗产保护态度(包括维持传统农业生产)、旅游发展态度具有显著后向影响,而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对旅游发展态度具有显著作用。未来旅游实践中需充分重视对传统农业生计的影响,积极发挥旅游在保障传统生计、提升生计输出等方面的正向作用,通过构建“观光权”入股等模式,关联居民生计与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9.
樊良新  佟艳  刘昌华 《人文地理》2013,28(3):107-113
社区避难所是居民灾后第一时间紧急疏散避难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应急避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场地规划、基础设施和日常管理方面入手,结合GIS手段对社区避难所服务与建设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焦作市社区避难所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是基础设施和日常管理相对落后;同时社区避难所分布不均,服务区域有限,存在较大面积的覆盖盲区。在社区避难所建设中,应综合考虑社区避难所的影响要素,结合人口分布、合理布局,以提高社区避难所的满足性与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11.
崔晓明  杨新军 《人文地理》2018,33(2):147-153
在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下,构建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模型,测度其生计资本规模及结构变化,并分析乡村旅游社区发展对农户生计资本变化趋向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秦巴山区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得到整体提升,农户生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②乡村旅游影响下的农户金融资本、物资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均得到提升,社会资本则处于相对较低水平;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社区居民的旅游获利程度、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程度、社区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等对农户资本趋向好转与优化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汶川地震移民来说,社区人文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状况。本文基于调研数据,构建模型来探究社区人文社会环境对移民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社区人文社会环境下的16个单一指标,仅"社区治安"和"干群关系评价"对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有显著影响;但16个单一指标集成的4个综合指标-"配套设施"、"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和"观念习俗",却均对地震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影响显著,并且除"观念习俗"与移民的社会适应程度呈弱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其他3个综合指标与移民的社会适应程度都呈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朱政  贺清云  朱翔 《人文地理》2016,31(3):74-80
农村社区的科学选址建设,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建设与环境成本、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内外理论动态及我国农村实际情况,以株洲市云田镇为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涵盖图面矢量化、六边形格网系统、空间标准化、因子分析、综合加权、两步聚类等要素。利用该方法体系,以及国标所规定的地形、水体、绿地、农田、道路、建成区、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8项指标,对云田镇农村社区的选址适宜性进行综合分析。得出8项指标权重,并通过综合加权运算,得到最适宜、适宜、较适宜、不适宜、禁止选址区的分布等结果,以三维柱状图形式进行直观表达。本文的方法将为我国乡镇农村社区选址提供方法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结合存在原真性理论,以福建永定土楼为案例地,搭建推拉动机-存在原真性-游客忠诚度的概念模型,其中还考虑存在原真性分为人内原真性和人际原真性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总模型中,拉动机、推动机相关;拉动机、推动机正向影响存在原真性,拉动机正向影响忠诚度,推动机对忠诚度影响微弱、不显著;存在原真性正向影响忠诚度;在分模型中,拉动机、推动机相关;拉动机正向影响人内原真性和人际原真性;推动机正向影响人内原真性,但对人际原真性的影响微弱且不显著;拉动机正向影响忠诚度,推动机对忠诚度影响微弱、不显著;人内原真性对人际原真性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为文化遗产地景区的开发、经营及活动设计等方面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孔翔  宋志贤 《人文地理》2019,34(4):47-53
开发区周边主要聚居着本地失地农民和外来普通劳动力,可能存在的内群体交往倾向会制约这两类居民间的平等、正常交往。为此,本文主要结合对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X社区居民的调研,重点考察了内群体交往倾向对居民社区感的影响。研究表明,开发区周边居民确实存在内群体交往的倾向,这使其社区感水平普遍不高;而归因于征地拆迁中的复杂矛盾,本地居民的群体的内部交往对其社区感有消极影响,但外来人口的内部交往因为有助于增强其适应新地方的能力,对社区感建构有积极影响。由此,建议既要促进两类群体之间的交往,也要关注本地居民之间以及外来人口之间的利益协调,以普遍提升其社区感。  相似文献   

16.
17.
杨昀  保继刚 《人文地理》2012,27(6):81-86
外来经营者对旅游社区的依恋是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现象,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文章基于地方依恋理论,探索性地提出"经济依赖"和"情感认同"两个维度,据此归纳了"生活方式主导型"、"商业联结主导型"、"利益驱动型"和"厌倦地方型"四种分类谱系,并通过对阳朔西街外来经营者的深入调研,运用质性方法剖析了其地方依恋产生的原因、发展变化及影响诸方面的特征表现。研究发现:外来经营者对阳朔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情感性依恋,并非简单的功利关系;地方依恋的变化与西街商业环境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性依赖与情感性认同既可以相互促进,也可能互相抑制;较高的地方依恋对外来经营者的商业行为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提高经营者对旅游地的依恋程度,有利于地方资源的可持续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18.
穆晓燕  王扬 《人文地理》2013,28(5):24-30
本研究在两千余份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北京天通苑、回龙观、望京等三个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巨型社区进行了社区居民的构成特征、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收入居民的迁移意愿及居民满意度的分析,描述了社区的演替趋势和重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新型社区在政策、市场的双重影响下,建设初期便具有一定的同质性,收入、职业的因素是造成初步同质的重要原因;在社区的演化发展的过程中,同质聚居和异质隔离现象进一步加剧,不同社区处于上升、下降及趋于稳定的同质化的三个阶段;适度的同质性有利于人际交往和邻里和谐,但过度同质容易造成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本文认为城市规划应在尊重这一规律的前提下,采用大混居、小聚居等方式实现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9.
20.
“全球的地方感”理论述评与广州案例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地方文化意义的研究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的意义正在被全球性力量中和与消解.在这种断裂之下,原有的对于“地方性”的想象反而在认同形成的过程中被不断加强.本土社会力图在一个“时空压缩”的“超空间”时代中,保存其自身基于地方意义的身份认同.哈维认为,一切基于地方意义形成的认同都是反动与禁锢的.他提出,应从资本运作的角度出发,理解地方差异的形成,从而理解地方建构中的社会关系与权力关系的建构.但马西则在批判哈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进步)的地方感理论,指出应从多样的社会建构出发,理解地方性的形成过程.马西认为,地方的本质特点包括:开放以及与外界密切的社会联系;地方本身是一个过程,认同在不断的再建构过程中;地方内部具有其认同的多样性;进步的地方感并不否认地方性的存在等.基于马西的进步地方感理论,研究通过对广州关于移民以及粤语传承问题讨论中出现的话语进行的文本分析,指出广州本地社会在上述讨论的过程中,其少部分话语已经呈现出进步地方感所批判的禁锢性,因此需要在重新认识地方的过程中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