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后美英关系素有"特殊关系"之称,但苏伊士运河危机使美英关系产生裂痕,名声受损的英国通过干预叙利亚,成功地改善了与美国的关系,他们之间仍可说是"特殊关系",这是由英美之间长期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利益所决定的。叙利亚危机结束后,美英之间的合作精神融入到中东以外的更大的冷战中。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美国已经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地位,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在对外政策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该政策的初衷虽然主要是分割列强在华利益,但很快就发展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全方位指针,当然也包括其对外石油政策。为了打破英国对中东石油的垄断,美国打着"门户开放"的旗号,先是鼓励本国石油企业积极夺取海外石油,进而又确立了政府主导的"美国对外石油战略",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夺得了中东石油利益的主导权,为战后遏制苏联、控制欧洲经济命脉、统治世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艾登在任外交大臣和英国首相期间,力图以埃以和解为基础,与美国共同制定了全面解决阿以争端的"阿尔法计划",艾登提出这项计划是以纳赛尔对西方国家的友好和美国在中东地区与英国的合作为基础。由于艾登将阿尔法计划实施与要求美国在中东对英国的军事支持和美国加入巴格达组织联系在一起,因此英国逐渐失去了美国在中东的支持;随着艾登对纳赛尔敌意增加,阿尔法计划逐渐陷于困境,并且当运河危机发生时,阿尔发计划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4.
艾登在任外交大臣和英国首相期间,力图以埃以和解为基础,与美国共同制定了全面解决阿以争端的“阿尔法计划”,艾登提出这项计划是以纳赛尔对西方国家的友好和美国在中东地区与英国的合作为基础。由于艾登将阿尔法计划实施与要求美国在中东对英国的军事支持和美国加入巴格达组织联系在一起,因此英国逐渐失去了美国在中东的支持;随着艾登对纳赛尔敌意增加,阿尔法计划逐渐陷于困境,并且当运河危机发生时,阿尔发计划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5.
徐友珍 《世界历史》2005,4(4):40-47
本文主要基于美英双方的外交档案,对美英向五届联大提交的台湾问题提案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这一提案是美英在台湾问题上利害冲突、彼此妥协的产物,但双方的出发点迥异:英国力图通过国际社会承诺台湾将最终回归中国,以缓和美国挑起的台湾危机对英国远东利益的损害,而美国根本无意通过联合国解决台湾未来地位问题,旨在迷惑国际舆论,缓解眼前危机,达到事实上将台湾同中国大陆分离出去的长远目的。美国的真正动机从根本上注定了这一提案短命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张颖 《世界历史》2007,13(2):125-128
核“特殊关系”曾是美英“特殊关系”的重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闪电”导弹危机一度使美英核“特殊关系”濒于崩溃的边缘。它是美国精心策划的终止英国独立核力量的成功行动。“闪电”导弹危机一方面反映了冷战时期美英之间的矛盾与妥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的核战略。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边疆领土的一部分,在近现代历史上,西藏很早就受到西方列强的觊觎。与美国相比,老牌殖民帝国英国更早涉入西藏问题,早在20世纪初叶英国就确立了在西藏的势力范围优势。因此,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发现西藏的地缘战略重要性时,势必与英国在西藏的利益发生冲突。本文通过抗战前后中美英关于西藏地位问题的交涉,分析新老列强在西藏问题上立场的不同。由此还可以看到战后美国与英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的西藏立场差异之由来。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澳大利亚在外交和防务上开始逐渐摆脱对英国的全面依赖,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战略重心从西欧转向亚太地区,改变了战前一切唯英国马首是瞻的附从地位,注重加强与亚太、尤其是与东南亚新兴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系。印度尼西亚作为其最大邻国倍受重视,在荷兰与印尼的西新几内亚领土争端中,澳从自身安全利益出发起到了引人注目的作用,并与美英两大伙伴产生了重大分歧,但澳外交中固有的双重性和对美英的政治、经济和防  相似文献   

9.
与英国对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所奉行的政策大为不同,1958年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发生后,麦克米伦政府从一开始就几乎完全站到了美国一边。在英国决策者看来,英美关系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对华关系,特别是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英国政府将恢复并加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置于最优先考虑的地位。因此,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期间,英国对美国政府决策的影响更为有限。英国在公开表示支持美国政策的同时继续宣扬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致使中英关系的发展陷入僵局,揭示出英国对华政策的内在矛盾性和英美"特殊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一战末期伊拉克库尔德人向英国提出了自治诉求并被接受。一战结束后,英国政府便派遣爱德华·诺尔在南库尔德斯坦支持马哈茂德建立自治政府,推行间接统治。阿诺德·威尔逊主政巴格达后,寻求在南库尔德斯坦建立直接统治。从间接统治到直接统治,战后初期英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政策经历了根本性的转折,除了与马哈茂德自身的政治野心以及权力欲的膨胀存在一定关联之外,中东地缘政治环境的剧变、南库尔德斯坦极端重要的政治、经济与战略地位、高级专员公署对库尔德人的态度变化、伊拉克库尔德人的独立倾向与英国的战略规划存在冲突等因素都加剧了英国政策调整的步伐。从本质上来说,英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政策的变化是其战时不成熟中东政策的延续,同时也是英国在印度西北曾经实施的部落政策在中东的再现与翻版,最终旨在服务于战后英国在中东的国家战略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中东在美苏冷战中具有重要意义。中东的冷战可划为四个阶段:美国开始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势力,苏联实现突破的努力失败;阿拉伯民族主义进入高潮,英法基本退出中东,美苏展开激烈角逐;英国彻底退出中东,苏联影响进一步增长,中东呈现不战不和局面;美国促成中东和平进程,苏联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衰落。冷战在中东的主要特点如下:中东是除东欧外非两大阵营国家唯一与超级大国苏联有陆地接壤的地区,是美国遏制战略的前沿阵地;中东是冷战的发源地之一;中东成为美苏激烈争夺的地区,双方各有自己的战略;中东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延绵不断,并与冷战相互交织,而后者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有限;冷战与中东起伏不定的民族主义相互影响;中东在冷战中诞生了高度敌视西方的极端伊斯兰主义。  相似文献   

12.
罗重谱 《攀登》2010,29(4):63-67
政府失败理论、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协同理论为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多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多元主体结构中,政府是公共危机治理的主导力量,也是核心主体;民间组织是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力量,也是联系政府与公民的纽带;企业和公民是公共危机治理的基础;媒体是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媒介,也是政府与其他主体合作互助信息平台的主要搭建者。  相似文献   

13.
张志鹏 《神州》2011,(2):91-92
当伊朗不断提升和展示自己在海湾地区强大的军事战争能力,例如增强其远程导弹的力量,并逐渐拥有核武器。为确保海湾及中东地区军事平衡,维护美国再中东即得利益。美国与沙特的稳定的安全合作变得异常重要。同样,恐怖主义的威胁,伊拉克政府的软弱以及政治走向模糊;也门问题,海盗丛生,这些都在影响红海地区、中东以及印度洋地区的稳定,这也是美沙安全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奥巴马政府为分享亚洲经济增长红利,维持亚太地区势力均衡,服务于维护美国亚太和全球领导地位的总体目标,实施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奥巴马政府对"再平衡"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调整:从侧重军事转向侧重经济;从接受"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表述到随后反应消极;在区域内进行从亚太到"印太"的再平衡;在全球战略中从关注亚太到回望中东。美国实施"再平衡"战略的主要措施包括:强化亚太核心同盟关系,深化亚太军事布局;深化同亚太新兴国家的双边关系;增加对地区多边机构的外交投入;主导并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等。本文利用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审视了中国和亚太在奥巴马政府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认为"亚太再平衡"言过其实,实际进展远未达到其倡导者的预期。奥巴马时期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关注点和外交重点仍停留在中东和欧洲,亚太排在其后。美国的"再平衡"战略对中国造成了一定的战略压力,也给亚太总体形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也应看到"再平衡"的两面性、局限性及其面临的障碍,不应夸大其作用和对中国的挑战。目前来看,尽管美国新总统特朗普的战略思想和内外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中东和欧洲等地区的问题也会继续牵扯美国大量精力,但随着亚太地区本身重要性的上升,特别是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持续增长,特朗普政府有可能继续将其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转移。虽然"再平衡"战略的口号及其中的某些内容已被特朗普政府放弃,但可能会以其他形式继续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5.
中东地区处于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拥有丰富的石油等战略资源,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关系着未来世界的发展前途”。90年代以来,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形势下,它成为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日本和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国家,它们的中东外交政策存在着既相同又相异的地方。一、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政策1.海湾战争前后的美国中东政策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海湾战争前后,美国政要多次阐述了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和冷战后的美国中东政策。其核心是:以海湾危机为契机,…  相似文献   

16.
在伊本·沙特复国初期,沙特国家安全受到阿拉伯邻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威胁,伊本·沙特选择主动向英国寻求"保护"。《卡提夫条约》的签署不仅使沙特摆脱了孤立局面,也使英国在战时的阿拉伯半岛获得了一位可靠的盟友。一战结束之后,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面临着挑战,伊本·沙特在对待泛阿拉伯主义及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这两个问题上与侯赛因截然不同的态度促使英国选择伊本·沙特取代后者。1927年《吉达条约》的签订是英国对战后阿拉伯半岛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这不仅有助于维护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及未来在阿拉伯半岛的战略平衡,而且标志着现代沙特国家从此诞生。  相似文献   

17.
杨绪 《史学集刊》2012,(3):123-128
1944年4月11日美国国务院公布了《美国对外石油政策》报告。该报告将石油利益确定为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在中东地区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将大西洋宪章的"机会均等"原则运用于战后美国对外石油资源的争夺中;提出了美国对外石油供应的"半球"石油政策,即"东半球"的石油主要由中东地区供应,"西半球"的石油由美洲地区供应。美国对外石油政策的目标是攫取和控制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保护美国国内的石油资源储备。考察《美国对外石油政策》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的过程,揭示美国战后对外石油政策的本质,有益于全面认识美国构建战后石油安全战略的全貌。  相似文献   

18.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为推动与美英的军事合作,采取积极的战略导向。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与美英代表针对派军进入缅甸援助英国抗日、建立联合军事会议、制定全盘战略计划等等进行了大量交涉。美英两方无论是出于其本国的战略构想,还是针对中国军事力量得出的判断,都不支持中国的积极战略。因而,从珍珠港事变爆发后短短十几天的交涉,并没有获得多少实质性成果,也没有实现蒋介石等预想的合作局面。  相似文献   

19.
国外资讯     
<正>关于保护中东地区文化多样性的国际会议在巴黎召开9月8日,70多位部长和政府间组织与国际组织的代表以及来自中东宗教团体的代表齐聚巴黎,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探讨帮助该地区民族宗教暴力受害者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行动方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会上指出:"任何旨在建设中东永久和平的战略必须加强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这不只是一个文化和教育的问  相似文献   

20.
李红杰 《世界》2006,(5):8-9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主客观变化,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安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反映到中东地区,就是地缘战略利益、能源安全利益、国际政治利益和经贸利益四个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