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9省会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市竞争力已成为当代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探讨西部9省会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尤为重要。本文选取42个指标作为西部地区9省会大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原始指标,运用因子多变量统计分析法对42个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5个公因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西部地区9省会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进行分析和排序,最后对9个大城市进行简单地概括评价。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城市投资环境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区域开发的国际和国内经验表明,大中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和投资的优先区位,改善大中城市投资环境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基于spss 10.0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对我国西部32个大中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因子得分和排序结果进行类型划分与分类评析,旨在为西部各大中城市改善投资环境和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西部小说——美国西部开发的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西部小说以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为背景,以西部牛仔式英雄作为主要人物,以善与恶的冲突作为故事主线,在惊心动魄的格斗中,穿插离奇的爱情作为故事情节。从起源上来看,西部小说其实是一种以西部开发为背景的历史冒险小说,它是随着对西部领土的开发而生发与繁荣起来的,并随着西部边疆的消失而逐渐延伸。  相似文献   

4.
西部影视如何面对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中期提 出的西部电影的要领及其在理 论上的深化研究和实践上的积 极探索,曾对我国文艺界特别是 电影界产生过重要作用。今天 我们有必要根据西部大开发的 现实要求重新审视“西部电影”, 并在先前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 西部影视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 究,这对我国西部文艺尤其是西 部电影、电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西部方志界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西部大开发进行探讨,主要讨论西部地方志如何树立服务地方、服务时代、服务社会的新观念,以“上高楼望天下路”的宽广眼界树立面向市场的新意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和比、学、赶、帮、超的工作作风,开明开放的行业形象,参与西部大开发,并在西部大开发中把整个西部方志事业推向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6.
西部经济结构陷阱及其破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辉宗 《攀登》2000,19(4):33-36
由于西部工业化方式的特殊性,从而诱发了西部经济特殊的双层二元结构,并衍生出"二元结构封闭",成为西部现代化,尤其是工业化的"桎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强化投入,减少投入后的负效应,构建西部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内生机制,是突破这一桎梏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区域不再仅仅是经济活动发生的场所,经济全球化要求每个地方必须将自己转变为商品和服务的出售者、产品和地方价值的营销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区域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其特征、形象和价值都需要设计和营销的产品。区域营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西部大开发需要广泛吸引区内外、国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参与开发行动。如何营销西部、传播良好的西部形象、促进投资与人力资本向西部流动,无疑是西部大开发必须仔细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它也必然构成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照地方营销的基本理论,本文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当前形象进行简要分析,将西部新形象定位为:"交通快捷,信息畅达,生态友好,物物竞民丰。"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西部形象开发与传播的四大战略。  相似文献   

8.
在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要素之中,充分培养、吸纳与合理利用人才,是使西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本在对西部吸引人才情况和西部教育情况、人才使用情况做了分析之后,提出了从长远发展来看,西部民族地区所需要的各层次人才,主要还要靠对本地人才的培养与合理开发、配置及使用的观点。指出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是解决人才浪费,进而实现人尽其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由于西部特殊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的相互交织、相互制约,加之"入世"给我国农业所带来的冲击,使得西部地区农业发展举步维艰。全面、冷静地分析和阐释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两者之间的一系列问题、困难和障碍,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反贫困问题的基础。本文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探讨了西部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对新中国西部交通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较早明确了发展西部交通在实现民族振兴中的战略地位 ,并为发展西部交通事业呕心沥血。他主持经济建设的 2 6年 ,奠定了我们今天赖以进行西部开发的至关重要的交通运输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李飞 《四川文物》2007,(4):78-86
2006年8月在贵阳召开的"第三届西部考古协作会"就西部地区考古新成果和区域性合作等专题开展了讨论。西南地区代表对四川安宁河流域、大渡河流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公布了云南贝丘遗址和汉墓的发掘情况;介绍了贵州北盘江流域、广西右江流域、贵州乌江流域、重庆渝东南地区、湖南沅水中上游地区及湘西地区的考古新发现。西北地区代表通报了"秦文化"课题的进展情况及甘肃近年的考古新发现。与会代表还就大石墓、彩陶的扩散、道教考古等专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交通是制约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根据大量资料 ,研究了西部交通发展的历程 ,考察了历史时期西部地区的交通干线 ,分析了影响西部交通的主要因素 ,论证了西部交通与西部开发的关系 ,认为适当发展西部交通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3.
加入WTO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平 《人文地理》2003,18(1):75-78,93
本文论述了加入WTO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格局的影响。经过论证分析,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将激励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成长,指出优势资源型产业和当地需求型产业将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点",提出在西部地区合理布局经济"增长点",构筑"井"字型空间布局形态的设想,最后提出了有关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早在1987年,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就受国家物局委派,完成了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西藏布达拉宫的大厅、白宫、东日光殿等的测绘任务。随着国家加大对西部开发的力度,河北省古建所又一次融人了西部的开发建设之中。从1997年起,河北省古建所陆续在西藏、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西部省区进行物工程保护与研究工作,推动了当地物保护与经济的开发利用,先后承担的主要工程有:在1997年的西藏阿里地区重点物抢救工程中,完成了3处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皮央古遗址的抢修勘察设计工作;1999年完成了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30年代初,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在重庆北碚创立了中国西部科学院。由于成功经营了民生公司,卢作孚先生将民生公司的管理体制引入西部科学院,并获得成功。本文就中国西部科学院的管理体制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6.
亢振峰 《人文地理》2004,19(2):39-42,96
西部各省提出的要"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一厢情愿。因此,西部地区在新世纪的工业化战略选择上必须立足于西部各省区比较优势的客观现实,最大限度地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资源性产品丰富的优势,实现资本积累的稳步提高;同时西部也要充分利用几十年建设形成的经济基础,在局部地区、重点领域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突破,逐步缩小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西部新世纪的工业化战略应包含这些不同水平的发展内容,复合式工业化战略就是体现这种特色的一个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桑杰 《攀登》2010,29(5):2-4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十年来,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作为处理我国民族问题基本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及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三次西部开发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新中国对西部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开发 ,第一次是以 1 56项建设项目为核心对西部地区的建设 ,第二次是“三五”时期以“三线”建设为核心而进行的开发。世纪之交 ,党中央又一次作出了西部开发的战略决策 ,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对西部地区进行的第三次大规模的开发。我国前两次西部开发通过强有力的国家计划 ,集中有限资源(人力、物力、财力 )布局中国工业 ,使西部地区初步建立了现代工业。这两次开发虽然极大地改变了西部的落后面貌 ,有效地缩小了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 ,但由于它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进行的 ,在投融资、理财、调动各方积极性等诸方面均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条件下 ,第三次西部开发需要新的思路和新的措施。在这方面 ,我国西部开发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是中央21世纪加快中国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本论述了西部大开发实施三年多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三大标志性重大工程进展顺利,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这些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0.
刘志  张兴平  董杰 《攀登》2007,26(5):104-107
贫困文化是西部农村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西部农村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首先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而实现西部教育优先发展、超常规发展,则是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