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考古木材降解评价的物理指标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寻找一种能较为科学、方便地反映木材降解程度的指标,共收集不同地方出土的13种木材,8个树种,对这些树种的考古木材与新鲜木材的含水率、干缩性、基本密度、气干密度、综纤维素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实验表明,基本密度和最大含水率(饱水含水率)基本上能够反映古木的降解程度,可以作为反映古木降解程度的物理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古代饱水木材脱水定型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木材干缩的一般理论出发,探讨了古代饱水木材脱水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阐述了古代饱水木材与新鲜木材的区别,提出饱水木材发生形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同现代木材一样,是由于氢键缔合的结合水挥发,从而引起干缩和开裂。要保持脱水后的定型一方面要加固细胞壁外壁,更重要的从细胞壁内壁进行加固。  相似文献   

3.
含有硫和铁化合物的有机材质文物在海洋长期浸泡过程中会受到生物、化学等方面的侵蚀,发掘出水后从低氧的海洋环境到有氧的空气,这些化合物就会变得不稳定,可能会引发文物化学劣化,从而降低有机质文物的机械稳定性。目前世界上打捞出水的古代沉船大多为木质有机质材料,最著名的就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瓦萨(Vasa)"号和英国朴次茅斯"玛丽·玫瑰(Mary Rose)"号沉船,船体木材由于积累了海洋中硫酸盐还原菌转化的还原硫化合物以及来自船体腐蚀铁螺栓的铁离子(Ⅱ)从而劣化。据研究,数吨的还原态硫化物聚集在瑞典Vasa号战舰船身的木材中,280吨的船体中大约有2吨的硫或硫酸存在。中国"华光礁Ⅰ号"南宋沉船船货有大量铁器,制造船只的过程中又嵌入了大量铁钉用于加固船体,这些铁质物出水前后都会对木质船体形成隐患。为了对"华光礁Ⅰ号"沉船进行保护,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批样品对船体现状进行科学评估,为下一步制定保护方案提供依据。通过对"华光礁Ⅰ号"船体选取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其含水率,并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离子色谱仪(IC)、元素分析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X射线衍射仪(XRD),分别对木材样品的分子结构变化、化学组分、离子含量、物相构成等进行分析,评估其现状情况。通过分析,发现"华光礁Ⅰ号"松木构件与正常现代松木含水率相比普遍较高,平均含水率为447.9%,与泉州湾宋代海船船体木材300%的含水率、宁波"小白礁Ⅰ号"船体木材210%含水率相比,"华光礁Ⅰ号"船体构件降解比较严重。"华光礁Ⅰ号"饱水考古木材1% NaOH的抽取物含量远高于现代木材,总纤维素平均含量仅占现代木材的27%,说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已被严重降解;木质素含量有所增加,灰分平均含量为现代松木的68倍。从红外光谱看出,"华光礁Ⅰ号"考古木材与现代松木相比木材化学成分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纤维素严重流失,纤维素分子链有部分降解,分子链结晶结构遭到破坏。"华光礁Ⅰ号"木材浸泡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较高。ICP测试结果中铁离子含量很高,说明木材内无机化合物中主要含铁,结合浸泡液较高的硫酸根浓度说明船体内铁硫化合物还没有清除干净。XRD结果证实表明了铁硫化合物黄铁矿(FeS_2)以及针铁矿、硫酸盐的在船体中的存在。相比于其他文献,本研究的"华光礁Ⅰ号"沉船是目前热带地区出水的文物,高温高盐的热带气候下海洋出水含硫铁化合物的木质文物的保护及保存都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通过对"华光礁Ⅰ号"沉船构件现状进行的科学评估,沉船保存情况不容乐观,木材糟朽程度和破坏程度均非常严重,这是文物保护工作者必须面临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泗阳汉墓埋藏环境中细菌的分析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物在埋藏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细菌的侵害,细菌可以对木材的化学成分及超微结构造成很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改良培养基平板法对泗阳汉墓埋藏环境中的土样及木样中的好氧纤维素分解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进行了筛选和纯化;采用CMC培养基平板稀释法对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进行了测定;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法对优势菌株进行活化,并对其中的16株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泗阳汉墓中的细菌种类主要有奥斯陆莫拉菌、丁香假单胞菌、自养水螺菌、肠杆菌属、魔芋食酸菌、过滤弧菌、假单胞菌等。细胞的形态主要有短杆、球形、杆状等。研究埋藏环境中土样及木样中细菌的种类、数量、分布等可以对木材的劣化机理研究提供科学的分析,为今后的物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有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的干燥技术,利用超临界CO2流体干燥技术对出土饱水竹木器进行干燥具有周期短、变形小的优势。与出土饱水竹木器相比,海洋出水木质文物除了含水率高外,还含有较多的难溶性盐分,在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展览中,盐分与水分、空气、文物本身进行化学反应会加速文物的老化和腐蚀。因此,本研究以“南海Ⅰ号”船体的部分构件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将超临界CO2流体干燥技术应用于海洋出水木质文物的探索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40 ℃,压力20 MPa的条件下,超临界CO2流体干燥海洋出水木质文物效果明显,样品的三向干缩率均低于或者接近健康木材阴干的三向干缩率;含水率大幅度下降,经过超临界技术干燥后不需再做其他干燥处理就能满足文物保存的要求。文物干燥前后含盐率的测量结果表明,此干燥技术还具有明显脱盐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主要承重材料是木材。木材是生物体,由有机物组成,容易发生腐朽、虫蛀、火灾和力学性能衰减等劣化,其中腐朽和虫蛀等生物危害的发生最为普遍。本文重点介绍了古建筑修缮和保护中,木材的保存、干燥、木材防腐处理的通用药剂和使用方法,针对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树种选择困难、木材防腐处理质量和木材含水率过高等问题,提出建议,为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和维修提供最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失水干缩竹简不仅改变了竹简的形貌,而且字迹无法辨认,不能进行考古释文,极大地影响了其承载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通过海昏侯墓葬等出土竹简等残片的干缩复形研究实验,对复形前后外形尺寸、化学组分、微观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经生物碱和表面活性剂等材料浸润后的干缩竹简残片,外形尺寸可恢复到干缩前的98%以上,竹简残片内部干缩变小的空隙结构得到恢复,化学组分无明显变化。运用该技术对干缩竹简进行复形处理,复形后的竹简基本恢复到饱水时的状态,而且对字迹无损伤。  相似文献   

8.
成都商业街船棺葬,是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的船棺合葬墓。为了有效地保护遗址中出土的船棺、独木棺等大型木质文物,需要对棺木所存在的各种病害进行科学地认知。本研究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从化学成分角度对出土棺木的糟朽病害情况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出土棺木中半纤维素几乎完全流失、纤维素含量降低、木质素的含量相对上升,纤维素大分子链发生降解。因此,需要对船棺、独木棺等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才能避免棺木在干燥过程中发生皱缩、开裂等形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遗产》2004,(3):62-62
1957年、1958年河南省信阳长台关2座战国墓出土了700余件漆木器。这些漆器大都为木胎,胎质厚重,木质纤维素严重降解,木胎腐朽,含水率一般都在600%左右,有些泡桐木甚至高达1562%,器物的脱水定型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在90年代初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工学院联合完成了这批漆器的脱水定形研究,以蔗糖作主要填充  相似文献   

10.
成都商业街船棺葬是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的船棺、独木棺合葬墓,为了有效地保护墓葬中出土的船棺、独木棺等大型木质文物,需要对棺木的保存状况进行科学分析。本研究利用元素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粉末衍射仪,从化学成分与结构角度对出土棺木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出土棺木中碳、氮的百分含量有所上升,而氧、氢的百分含量则有所降低;棺木中半纤维素几乎完全流失、纤维素含量降低、木质素的含量相对上升,纤维素大分子链发生降解,纤维素晶态结构遭到了破坏。因此,需要对船棺、独木棺等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才能避免棺木在脱水过程中发生皱缩、开裂等形变。此结果为后续保护技术选择与工艺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1年秋,洛阳市伊川县出土了一方五代时期后唐庄宗驸马宋廷浩墓志。墓文先述宋廷浩的业绩与才能, 后讲他在与张从宾叛军的作战中,因疏于防范,战死于汜水关。墓志的发现可补史籍之缺佚。  相似文献   

12.
洛阳金谷园IM337号汉墓的年代,原报告推定为“东汉中期-晚期”,本文认为该墓实际上是一座西汉晚期墓葬。本文还就该墓中出土的釉陶器进行了分析,认为已知洛阳地区出土的同类釉陶器的年代均集中在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应属于直接从南方输入的产品。  相似文献   

13.
有象纹的汉代画像石主要发现于山东、江苏、河南,在陕西、四川也有零星分布。这种画像石始于西汉晚期,流行于东汉时期。在汉代,驯象传入中原分别通过南越和西域两条路径,而出现在画像石上的象纹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繁昌汤家山西周墓是一座高等级的吴国墓葬。通过对长江下游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墓葬的等级规模和出土青铜器的比较研究,汤家山西周墓与丹徒烟墩山、荞麦山西周墓和北山顶、青龙山春秋墓属同一等级的墓葬,皆为吴王之墓;根据汤家山西周墓主身份和墓地位置推测,《左传》记载的"鸠兹"应为西周晚期的吴国都城。  相似文献   

15.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嘴子汉墓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磨嘴子村,20世纪50~90年代,在此进行过数次大规模发掘,共发掘清理西汉至东汉时期墓葬近百座,出土王杖诏书令册简等重要文物。2005年11月,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磨嘴子村清理了一座汉代墓葬。此墓为斜坡式墓道土洞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中后部有一木棺,棺内墓主身上残留丝织品。随葬器物以木器为主,也有少量陶器、铜器、漆器等。这座墓葬的年代应为西汉末至东汉初期,墓内出土的丝织品,为研究汉代纺织技术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6.
滕州第九中学画像石墓陶俑身上刻写"元康九年作"的铭文,报告者遂将该墓定为西晋元康九年(299年)。经对该墓形制特点、画像石风格以及西晋人再利用汉代画像石或画像石墓的分析,认为该墓是东汉晚期画像石墓,被西晋人所利用。  相似文献   

17.
南阳市三杰房地产公司住宅小区M49为西汉晚期墓,形制为双凸字形竖穴土坑墓,由双墓道和东西两室组成.墓中出土大量的青铜器和原始瓷器,为研究南阳汉墓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江陵张家山247号墓出土《二年律令》竹简中《具律》的发现对厘清失传已久的《具律》流变极有帮助。尤其是《具律》的筒明确记载了汉初肉刑的刑等及科罚,解决了帝时期废“斩右趾”肉刑为死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根据汉代诸侯王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位置、置放方式、完残情况、伴出器物等可知,汉代诸侯王墓出土铁质生产工具的具体性质和实际用途主要包括修墓遗留工具、配合加固用具、用作陪葬器物、盗墓者遗落物品等四种。相关性质和用途既体现出对铁质生产工具基本功能的运用、借鉴和发展变化,也反映了相应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20.
2004年8月浙江省海宁博物馆为配合建筑工程在龙尾山遗址清理了2座汉墓,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墓,出土了7件陶器,大部分为釉陶。墓葬年代属于西汉晚期。汉墓在海宁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它对研究太湖流域的西汉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