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谢惠雅 《南方文物》2009,(3):162-164
闽南与台湾有着深厚和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一脉相承,以砖木石结构、红墙赤瓦的传统古厝民居最为典型和常见,被称为“红砖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遍布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的大部分地区和台湾西半部及金门、澎湖,涵盖了闽南语族的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2.
闽南台湾古厝民居建筑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台民居形式多样,美轮美奂,其中以砖木石混合结构的传统古厝民居最为常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遍布闽南厦门、漳州、泉州的大部分地区和台湾西半部及金门、澎湖,涵盖了闽南语系的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3.
龙海古大厝     
<正>闽南建筑文化的特色在于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丰富、变化无穷。传统的闽南建筑文化是人缘文化。它的建筑格局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内外有别等思想。一落古厝总是以厅堂为中心,因为厅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然后才按辈分,先左后右依次安排居住在前落、下落和护厝。传统的闽南建筑文化还是工艺文化。古民居中,木雕、彩绘、石刻、透雕、泥塑,剪贴等民间手工艺精品随处可见。传统的闽南建筑文化又是多元文化。它不仅表现在各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侨乡的社会文化变迁,深受海外移民的制约和影响。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海外移民在推进侨乡现代化的过程中,强化了原有的乡土社会文化传统。本文通过考察闽南华侨的跨国生存状态、侨乡社会权势的转移及侨乡社会文化的传承,探讨近代闽南侨乡的国际化与地方化进程。所谓国际化,是指闽南侨乡的社会经济中心不断外移,海外华侨成为闽南侨乡的地方精英,海外世界与闽南侨乡的联系日益密切。所谓地方化,是指闽南侨乡的政治权力中心不断下移,侨乡建设与地方公共事务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本地社会文化传统得到了更新和延续。深入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对于探讨全球化时代地方传统的发展前景,无疑具有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志杰 《神州》2020,(5):42-43
闽南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衣食住行、诗词歌赋等多元化的形式为民众所熟知,其中最为广泛和原始的表现形式即为建筑装饰。闽南建筑装饰与现代产品设计的融合方式也愈加多样化,两者在融合过程中,需对闽南建筑中的特色文化要素进行提取与运用,深刻体悟闽南文化精髓,并运用合理的手法融入现代设计,使设计与文化融会贯通,丰厚产品的文化底蕴,传承文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漳州窑五彩瓷在明末清初开始烧造并达到高潮,用料以红、绿彩为主,色彩鲜艳明快,装饰性强,器型以盘、碗、盒为主,当中又以五彩大盘尤为突出,其主题纹样画面繁缛而不失严谨,纹样品类繁多且涉猎广泛,既有承袭也有创新,既能吸收外来文化,又极具地方特色。本文试以漳州窑五彩瓷盘的纹样品类作为切入点,探究闽南民窑的装饰艺术与审美观念;分析其背后的时代特征与闽南民俗民风。  相似文献   

7.
张嘉星 《文献》2006,(1):183-188
闽南方言区是华夏民族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地区,明清以来,西方传教士陆续进入南洋群岛和闽南内地与台湾,为推行西方宗教文化而学汉语、习方言,创造闽南方言罗马字(又称白话字),客观上成为我国语文现代化的先声.然而,滥觞于16世纪南洋群岛的教会闽南方言辞书和后来的各类闽南方言教材、闽南土白圣经译本、<论语>等中华典籍闽南方言译本,记录了几百年前的闽南话,现大部分存于海外,因大洋阻阔、学科隔阂、文献资料的限制,多不为学界所知,其研究颇多疏漏,难以一窥全豹.为此,有必要扩大视野,在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宗教史、教育史、语言学史等大背景下,重新全面审视这一时期中外汉语及闽南方言研究的成果,以期对此作出较为系统、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闽南传统民居的合院式布局受地理环境、气候、文化、伦理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近代以来,诸多学者对闽南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工艺、材质、装饰等方面展开研究,但对于闽南传统民居中具有典当等商业性质的传统民居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泉港新桥张氏建筑群的实地勘测、调查,并对其形成的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营建法则、空间组合、装饰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这是泉州典当商贸在清代发展到高峰期的典型代表,也是清代泉州地区商业建筑及其布局发展演变的实证,以期为今后的闽南传统民居中商业建筑类型的维修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福建土楼俗称"生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地区,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位于闽南沿海地区的云霄县亦保存有较多的土楼,其建筑材料、构筑风格与南靖、永定等山区县的土楼有较大差异,独具地方特色。本文对云霄土楼的基本情况作了概述,并对云霄土楼的杰出代表——树滋楼的建筑特色、价值意义进行了分析,为研究福建土楼的分布、区域特征有较大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闽南侨乡传统大厝建筑艺术拥有独特的地方风貌,成为闽南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本文以闽南侨乡传统建筑风貌为载体,浅析其建筑特点、装饰工艺及地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闽南侨乡寻根旅游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丽金  王元林 《人文地理》2003,18(6):48-51,34
闽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具有发展寻根旅游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本文对闽南地区的文化地理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寻根"文化应是闽南侨乡发展旅游文化的重心所在。并对击活闽南的寻根旅游的措施提出看法,认为发展闽南的寻根旅游应充分考虑它的"根"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抓住闽南旅游的独特风采,在旅游资源规划中,充分展现其最富有生命力的人文地理特色,满足游客寻根的文化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2.
福建福塘村拥有众多保存完整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古民居建筑群,是福建闽南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闽南地域传统风格,极具地域文化特色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一、闽南临时委员会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7月,党中央派福建籍党员陈明(陈少微)、陈昭礼从武汉回福建,恢复闽南、闽北党的工作。8月初,陈明抵漳州,找到原闽南特委领导人罗明(罗善培)等人,8月中旬,在南靖县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以陈明为书记的闽南特委。9月,特委接到党中央8月7日致闽南、闽北两临委信后,于9月7日按中央指示,改称中共闽南临时委员会,由罗明任书记。因其时罗明已被特委派往闽西迎接南昌起义部队,书记仍由陈明担任。  相似文献   

14.
彭维斌 《南方文物》2005,(2):48-51,34
二郎神是闽南地区尤其是灌口、同安,甚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区民间尊奉的水神,它源自于人们对中国水文化先祖——四川都江堰“二王庙”祀“李二郎”即战国时代秦蜀郡守李冰次子的崇拜而发展成的一种重要的地方民间神灵信仰。自明天启崇祯年间建造了专门祀奉二郎神的闽南灌口凤山祖庙以来,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举办2013年第二届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为了给世界闽南文化留下一个永久的记忆,泉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建成"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该展示中心设立于泉州市博物馆内,总面积为4200平方米,分为"方言古韵、美在乡音""文化源流、美在底蕴""慎终追远、美在亲缘""多元信仰、美在和谐""遗产绚烂、美在传承"五部分,通过300多张照片、2000多件实物,从闽南方言、闽南历史、闽南宗族、闽南  相似文献   

16.
续志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地方特色的内容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把握;升格、前移是突出地方特色的必然选择,要正确处理科学分类和突出地方特色的关系;要大胆探索彰显地方特色的字语言,提高志书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7.
澎澎鼓是渔鼓的一种,广泛流行于闽、浙边界讲闽南语地区,距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据查,清末年间,一种叫“莲花落”的民间曲艺形式,流传到福建的福鼎、霞浦、寿宁和浙江的平阳(含今浙江苍南县)、泰顺等地。这一曲种逐渐与福鼎、平阳的闽南语民间音乐、歌谣相结合,形成现今用闽南语演唱的澎澎鼓。  相似文献   

18.
聚奎楼又称朵桥土楼,坐落在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朵桥村,由傅方升、傅方进两兄弟建于清康熙年间。整体造形为中间方形土楼、左右两侧各建有一座三落五开间的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两种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群。本文对聚奎楼的建筑概况、建筑特色与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福建土楼、闽南传统民居、聚落空间营造等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敏 《文物世界》2013,(4):66-69
棵在闽南民间有着广泛的用途,按照闽南习俗举凡祭奠神明、供奉先贤、红白喜事和乡俗节庆之类的活动等传统民俗礼仪活动中,民众都会制作各色糕饼棵食用作供品或礼物赠送。印制这类糕饼棵食的模具,闽南地区常统称为“棵模”、“龟印”或“米棵印”等,材质以木制为主,另有陶、瓷、砖、金属等。  相似文献   

20.
地方特色是指行政区域内事物(含人、物、境、况)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是一个地方的基本地情,即地方性。地方性是地方志的主要特征,它是以特定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以特定地情为研究对象,真实、客观地记载特定区域事物的资料性著述,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就不言而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