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娟 《神州》2012,(35):247
随着网络化的到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难以适应当前期刊信息化,专业化、市场化、数字化的发展要求。本论文以高职院校学报发展的数字化、信息化为基点,整合网络资源,逐步向专业化、数字化期刊转变,想方设法做大做强,才能迎接面临的各种挑战。这对提高高职院校学报学术质量、打造高职院校学报期刊品牌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期刊信息化,对合理缩短刊期、加快论文发表速度、扩大目标受众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对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报的学术传播功能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地方高校是所在地区地域文化研究、传播、开发的主要阵地,拥有雄厚的地域文化研究实力和坚实的文化研究基础。以黑龙江高校学报在地域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为切入点,探讨地域文化传播的历史维度和现实观照的内涵及体现。  相似文献   

3.
由河南大学学报主编宋应离编著的我国第一部《中国大学学报简史》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通过对“五四”前后二百余种学报及当代近千种学报的分析研究,概括地勾勒出中国大学学报诞生八十多年来曲折发展变化的历程,并对我国早期的《东吴月报》、《清华学报》、《复旦》学  相似文献   

4.
资讯     
<正>台湾世界新闻传播协会到遵义交流访问8月3日,台湾世界新闻传播协会特别助理李婷女士一行来到遵义交流访问,遵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钱世容、副主任黄蜀陵等做了热情接待。双方进行了愉快的交谈,期许为两地观光交流共同努力。遵义市旅发委主任钱世容介绍,遵义因"遵义会议"而举世闻名,因出产国酒茅台而家喻户晓,除此之外更拥有美轮美奂的丹霞地貌、犹如仙境的茶海与气势恢宏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物交流与文化产业的命题,看来两者并不相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上,从交流即传播的定义来讲,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任何产业产品都是通过交流交换来达到传播广远的终点。  相似文献   

6.
李颖 《民俗研究》2016,(2):133-139
在媒介的发展推动下,民俗艺术传播的"意义空间"发生了衍变,从着重于文化共享过程与风俗传承认同的初始意义,渐变为由媒介科技化介入之后的被表述、被干预的意义呈现。通过现代媒介传播的民俗艺术能够被媒介能动地反映与创造,而媒介技术的影像传播也造成了民俗艺术传播现场感的缺失与人际交流的淡化,媒介科技化与民俗艺术传播的互动关系将进一步促进关于民俗艺术传播"意义空间"的探寻、阐释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徐铮  赵丰 《收藏家》2010,(1):41-46
众所周知,在遥远的古代,丝绸之路是中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在这条几千公里的长路上,丝绸是主要的贸易品,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一开始,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从东方向西方传播,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开始了“胡化”。  相似文献   

8.
汉水纵贯我国南北,连接黄河与长江两大母亲河,在考古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廊道作用。通过对汉水流域已有的商代考古资料的梳理和文化因素对比分析,结合文献,探讨了商时期汉水在考古学文化南北交流、东西交流方面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以及汉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交流的具体路线问题。作为文化交流的廊道,汉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交流的路线主要有三条。第一条,商代前期文化在河南境内沿今天的京广线南下,由豫东南越过桐柏山到达鄂东北,经澴水、滠水及其附近进入盘龙城,继而南下到长江中游。第二条,以豫西、晋南为中心的二里冈文化沿渭河、洛河向西传播到渭河平原、陕东南地区,然后越过秦岭山间孔道,沿丹江、汉水向东南传播到鄂西北,至此开始出现两条分支路线,一条溯汉水南下到长江中游,另一条则逆汉水而上向西至汉水谷地。第三条,中原商文化在河南境内向南传播,很可能直接经由南阳盆地进入鄂西北地区,再沿丹江、汉水南下至长江中游。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来都是双向互动的,通过以上三条路线,反方向的文化交流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9.
全球史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研究主题,如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历史分期、跨文化交流(主要包括跨文化贸易、移民、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等)、环境变迁与人类历史的互动关系等,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论文梳理了欧洲华文媒体的发展历程、华文媒体的分布类型与华文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探讨了华文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认为这种跨文化传播不仅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当地华侨华人社会,更重要的是传播到欧洲主流社会,从而推动欧洲对中国的认知,增进中外文化的了解、交流和互信。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面临严峻挑战,融合发展成为大势。华文媒体在强化其新闻性的同时,文化传播功能必将得到更多的体现,这是适应中国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前300年是中西文化交流第一次高潮时期。澳门作为西方天主教文化的最初入口、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地和窗口,不仅在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传播、交融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第一次高潮的形成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传播遗产地精神的各种方式中,信息技术是最新、最先进的,有利亦有弊。利用信息技术挖掘、解释、传播和延续遗产地精神,增进遗产地精神的交流和融合,是相关文化和遗产机构的基本目标之一。本文在阐述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进展的基础上,讨论信息技术在传播遗产地精神中的作用、弊端、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正式打通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通道,今日我们称之为"丝绸之路"。由此,中外交流从商品贸易,扩大到政治、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到西汉末、东汉初,佛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书籍是文明传播的极为重要的一种形式,所以观察书籍的传播是探索文明传播的重要视角。本文从物质载体的角度,来看中国发明的纸张,对于典籍作为一种文化在  相似文献   

14.
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中国史学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艰难地然而终于剥离传统史学的脐带,迈向史学现代化的新途。在这一过程中,中西史学的交融呈现鲜明的特点:史学的传播渠道由欧美直接输入为主,以取代从日本的间接输入;中国学人留学欧美成为时尚,从欧美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中西史学的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传播西方史学的主体;而传播的内容以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为主,历史哲学的引入更令人瞩目;出版机构在民国时期中西交流中起到重大和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公共图书馆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基地,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知识和信息的要求比任何时代都更为迫切,公共图书馆作为拥有丰富的以纸为介质的传统文献图书和报刊及光、电、磁为介质的电子出版物的知识宝库,可以充分发挥其对文献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传播、交流的社会职能,从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基地.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是来自社会各个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社会公众,公共图书馆应该充分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使他们能具备熟练地查询各类文献资料的本领和技能,因此,公共图书馆有责任与义务对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石榴为原产于西域的植物,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石榴的引进和发展在中外园林植物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从石榴别名的由来、石榴在中国的传播与分布及石榴文化传播三个方面,论述石榴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系统,文明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文明交流是组成文明的诸要素在横向上的互动,是文明间互通有无的过程,交流中的每一方都处于传播和接受中。交流的目的或许相去甚远,交流本身却是“历史的主要驱动轮”。文明交流可以使各文明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在短期内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18.
(1979、9、一11)国家和文明的起源间题(“上古史纲”编写小组)((吉 林师大学报》79一星试论古代印度河流域文化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涂 厚善)《华中师院学报》帕一4摩尼教及其东西传播(孙培良)《西南师院学报》79 一4亚洲封建村社制度初探—兼论亚洲向近代过渡落 后于西方的原因(黄焕宗)((厦门大学学报》79 一3柬埔寨独立前土地制度的演变(朱昌利)《历史研 究》79一10浅述法国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陆 忻如)《历史教学》79一10约翰·喀波特北美航行功绩长期湮没的原因(杨宗 隧)《四川大学学报》79一3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杨宁生…  相似文献   

19.
白云翔 《文物》2022,(1):43-51
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国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不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空前发达,而且中外交流也空前高涨。伴随着汉王朝开启国门、走向世界的历史脚步,汉朝物产也随之向世界各地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成为汉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物质载体[1]。在此过程中,铜镜作为汉朝的物产之一也随之大规模向域外传播,成为当时中外交流的重要"使者"。韩国庆山市阳地里墓群汉代铜镜的出土,作为韩国境内汉镜的最新发现,成为汉代中韩交流的最新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20.
一、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 网络文化,就是通过网络传播或交流的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