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纱帽"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非比寻常,其历史非常悠久. 乌纱帽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南朝刘宋时,乌纱帽在民间曾风行一时,不分贵贱、不分官民皆得而戴之.隋朝时,乌纱帽成了等级的标志,乌纱帽上的玉饰数量有严格的级别限制.到了唐朝,乌纱帽更是摇身一变,身价倍增,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必须戴上它.  相似文献   

2.
在旧戏舞台上,凡是当官的,总要戴一顶乌纱帽。这种乌纱帽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很得皇帝的赏识,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连皇帝自己也不例外。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软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  相似文献   

3.
乌纱帽在唐代只是一种日常便帽,宋元时也未将乌纱帽作为官帽。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洪武三年规定:“凡文武官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服。”同时又规定,凡是年老退休的官员,以及侍奉父母辞闲之官,允许继续戴乌纱帽,而因事罢官者,则服饰与百姓一样,不允许再戴乌纱帽。显然,明朝将乌妙帽与官紧紧地束缚在一起,加以制度化,这就使乌纱帽与封建特权画上了等号。明中叶后,官僚政治机构日益膨胀,官多如毛,乌纱帽也滔滔天下皆是。物极必反。至明末,官场已是腐败透顶,乌纱帽简直成了黑暗的象征。明人小说中有人曾尖锐地…  相似文献   

4.
事件 一边大力申遗,一边开山炸石 河南偃师市唐窑村位居嵩山,紧邻少林寺。但隶属于河南登封市的少林寺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辐射到唐窑村,一直以来这里没能吃上“旅游饭”,靠的是利用山体资源,开山炸石,烧炼石灰。2008年底,河南省偃师市因为在环境上违法问题突出,戴上了“区域限批”的帽子,一系列官员的“乌纱帽”随之应声落地。  相似文献   

5.
过去,我国民间许多地方的小孩都要戴个银质的锁儿,就是孩子出生摆满月时,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要送给孩子一个精致美观的银锁。戴在胸前,一直戴到五六岁,锁儿上还有"长命百岁"或"长命富贵"几个字,意为讨个吉利,把孩子锁住不出意外,使其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民俗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科技创新的影响,这种动态模式不仅可以为民俗的社会适应提供技术支持,有时也会导致特定民俗事象的衰亡。普遍流行于淮海地区的立春"戴春鸡"习俗就是其中一例。虽然这项以婴幼儿为主体、针对天花的预防手段明显具有民间信仰的象征性,却也反映了区域民众对某些特殊疾病的认知方式。作为一种跨区域习俗,立春"戴春鸡"虽未为人类非遗"二十四节气"所强调,但其所蕴含的防疫理念依然值得追索和传承,甚至可以借此构建地方性"传染病预防日",从而维系其存续力。  相似文献   

7.
打春鸡     
<正>立春这天,鲁西南一带农村有给小孩子戴"春鸡"之俗。山东《邹县志》载:"妇女剪彩为鸡,儿童佩之,曰戴春鸡。"公鸡在民间是辟邪的生灵,"鸡"又与"吉"同音,凡遇婚丧嫁娶、婴儿出生、孩子患病、建房修屋、起灶打卦之类事体,往往要杀只活鸡拜祭,驱邪求吉。戴"春鸡"的习俗,代表了传统社会对于儿童的一份特别关爱。春鸡做起来十分简单,手巧的人八九分钟就能做一只;手拙的,即使是第一次做,半个小时  相似文献   

8.
崔莹 《环球人物》2020,(3):113-115
又到英国的考试季,朋友圈里,留学生朋友们转发的“杨超越妹妹锦鲤图”刷了屏。据说转发她,不努力也可以考第三。虽然不一定有效,但谁不想成为躺赢王呢?考前拜一拜,在英国也是种传统。比如在全英最厉害的大学牛津大学,考生们也有考出好成绩的“秘招儿”—考试期间穿黑色的学院服,并要在胸前戴一朵康乃馨!第一场考试戴白色的康乃馨,中场考试戴粉红色的康乃馨,最后一场考试戴红色的康乃馨。  相似文献   

9.
张昌仪是武则天的两位靓仔男朋友著名面首张易之、张昌宗的弟弟,沾俩哥哥的光,20出头就当上了首都洛阳市市长(洛阳令),另外还兼营一份很有钱途的副业——出售乌纱帽。  相似文献   

10.
南京市草场门住着一位剪纸老人,她就是民间剪纸艺术家胡家芝。胡家芝今年整整100周岁了,可是她耳不聋、眼不花,思维十分敏捷,剪起纸来,不戴老花眼镜,手不抖,运剪如昨,依旧十分麻利,使得观者无不称奇。1995年春节,江苏省美术馆门前人头攒动,一派欢腾景象...  相似文献   

11.
1929年5月18日,四川峨眉山三霄洞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惨案,60余人惨死洞内。成都《新新新闻》报头版头条公布了这一特大新闻,一时全国哗然。峨眉县长余文寿因对峨眉山管理不善,引咎辞职,丢掉了七品乌纱帽。省府派罗崇雅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2.
“男人爱把花帽戴”出自民间总结的新疆“十八怪”。游走在南疆各县市、乡镇的巴扎,你会看到,这不是杜撰,而是真实的新疆南疆风土人情。今天,我再次来到阿克苏市托克逊巴扎。四月初的南疆,和煦的春风吹走了寒冷的冬天,四乡八村的乡亲们纷纷走出家门。  相似文献   

13.
民间学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一种民间口头语言艺术。搜集整理好民间日头学、特别是民间故事,让这种学品种作为一种重要的化财富流传于世,是一件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工作。笔曾经参加过贵阳市各区民间故事的选稿工作,经过一、两百万字的阅读和思考,感到搜集整理在如何归纳处理好民间学语言方面,有如下一些需要留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甘肃民间剪纸艺术的原始魅力张学乾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装饰艺术,如山花烂漫,开遍祖国的广大原野。较有名者如山西民间剪纸、陕西民间剪纸、山东民间剪纸。黑龙江民间剪纸,河北民间剪纸,湖北民间剪纸。安徽民间剪纸、浙江民间剪纸,福建民间剪纸等。就民族而言,汉、...  相似文献   

15.
工布女帽 工布女帽一般有两种一种为圆筒形,边上镶彩缎并用绸缎镶有起伏的三角纹路另一种上部为圆筒形,帽沿燕尾形,均镶彩缎。这种燕尾帽戴法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巴河以东的工布地区燕尾朝左或右,巴河以西的工布地区燕尾朝后。另一种说法是燕尾朝后表示已婚,朝左右表示未婚,戴圆筒帽的则是上了年纪的妇女,  相似文献   

16.
在藏区,民间广泛流传着一种古老而深受喜爱的曲艺演唱,藏族称“折嘎”,意为戴白须面具的和善老人、喜庆之时的吉祥颂词者。从巫师表演到藏族曲艺这种曲艺形式类似汉族的“数来宝”,藏族取名折嘎,主要依据艺人表演的形式和内容,特别是手捧白米为主的五谷等道具为基础。据传这种表演形式起源于古代藏族氏族部落,是本教“法拉”巫师的一种祀神娱人的表演,后来与内地街头民间艺人杂耍相结合,并经藏戏创始人汤东杰布的改编和历代藏族民间艺人的创造、加工,逐渐演变成今天这种独具风格和特色的藏族曲艺。这种说法是否有据,有待考查,但…  相似文献   

17.
在我读中学时,看到大人戴一只上海牌手表,认为这就是一个成功男人的基本配置,十分希望将来工作以后也能买一只来戴。然而如今时光流转,谁要是再戴上海牌手表,会显得十分另类。  相似文献   

18.
乾县发现“关中八景”钱帖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民间私帖票,又称会票,是清代商人发行的一种信用货币,后来在市面上流通以代替现款使用.民间帖票起源于明,盛于清.在清代以后,民间汇兑票券的形式在金融活动中非常广泛.民间私票票据是一种债权人向债务人提示性的票据.但这种票据必须携往钱庄所在地兑现,汇兑时首先交出票纸,经钱庄核对后使用.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社会的传统民间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一个并不陌生的话题。从字面来看,信仰,即意味着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指南或榜样。根据传统的、当今社会的考察和分析,笔者认为,中国民间信仰,意即指那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活动。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将传统民间信仰视为封建主义的余孽大加鞭挞和批判,传统民间信仰一夜之间就变得无影无踪,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间信仰环境的宽松,中国传统民间信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非常活跃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20.
郝金红 《湖南文史》2013,(10):55-56
王振是明英宗时期权势最大的当红太监,他的职务虽然只是司礼太监,但实际上操控着官员任免大权。所以,在英宗时期,要想在官场上混得开、升得快,皇帝说话不算,王振才是大明乌纱帽买卖公司的老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