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倩 《黑龙江史志》2008,(20):19-20
墨家的义利观在先秦时期独具特色,并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后期墨家扬弃了墨子义利观中的宗教意味,将其引向利他主义,并对墨子"志功合一"的伦理思想进行了阐发。考察墨家义利观的发展轨迹,也可以为我们研究墨学衰落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书讯     
正彭丰文博士所著《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6年3月出版。全书共六章,45.1万字。该书对中国古代"国家"、"国家认同"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意义。作者认为,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文明已经表现了追求"大一统"政  相似文献   

3.
就《吕氏春秋》与先秦典籍和先秦学术思想的关系而言,20世纪以来的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许多研究未能突破传统的"知人论世"模式和"作家——作品"模式,且过度依赖《汉书·艺文志》对先秦学术流派的划分和对先秦典籍的著录情况。未来的研究应充分考虑《吕氏春秋》实际编纂者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参考"公共素材"理论,将《吕氏春秋》置于先秦文本群和先秦学术系统中加以观照。  相似文献   

4.
书讯     
<正>彭丰文博士所著《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6年3月出版。全书共六章、45.1万字。该书对中国古代"国家"、"国家认同"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意义。作者认为,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文明已经表现了追求"大一统"政治的文化特质,西汉时期"大一统"特色的中国古典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正式形成,东汉  相似文献   

5.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思想虽不以孝道而著名,但其从"性恶"的人性基础出发,把孝道思想纳入"礼"的道德范畴和"法"的制度范畴,形成了以礼法论为核心的孝道思想体系,这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书讯     
正彭丰文博士所著《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6年3月出版。全书共六章,45.1万字。该书对中国古代"国家"、"国家认同"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学"与"思"的关系问题,是儒家学者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先秦儒家开始就对此有过深刻的思考,宋明儒家学者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夫之等进一步发展了先秦儒家学者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关于"学"与"思"关系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传统荣辱观的现代转换。通过分析中国传统荣辱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内容,从传统荣辱观的"爱国思想"、"民本思想"、"义利观"、"艰苦奋斗精神"、"科学观"与"法治观"入手,结合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论述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现代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9.
秦铁柱 《丝绸之路》2012,(24):32-34
民族关系的和睦是国家稳定、民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汉人的义利观总体上包括重义轻利、重利轻义两种。从两汉历史来看,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具有最广泛的影响。它对两汉时期的政治、民族、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汉代人们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思想。当今,我们要对汉人的义利观及其在民族关系领域中的实践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对社会正确义利观的建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以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0.
戊戌政变之前的10多年间,康有为的主要精力是考辨中国本土文化的"学术源流"。这使他聚焦先秦诸子,不仅对众多的先秦诸子予以身份确证和学派归属,而且从不同角度对他们的思想予以阐发。与论证"百家皆孔子之学"的需要息息相关,康有为的先秦诸子研究以孔子为中心,用力最著的便是对孔子之学的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11.
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所见其基本学术框架是由《汉书·艺文志》建构的。然考诸史籍,《汉志》"诸子出于王官"之说既不见于先秦典籍记载,又与史实矛盾;"九流十家"学术派别的划分亦与先秦学术之实际不符。汉代复兴"官学"的学术思潮与"独尊儒术"的主流文化是造成《汉志》对先秦诸子学术评判偏失的主要原因。所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还先秦诸子以本来的学术面貌,是学术史研究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于先秦戎狄关系存有争论和疑惑,大致有截然不同的六种观点。实际上,由于戎狄关系的特殊,区分戎狄殊为不易,存在有多种困难。然而戎与狄还是有区别的,表现在活动时间、族群构成以及活动范围等几个方面。先秦时期的"戎"与"狄"是既有区别又联系紧密,各自独立发展的不同族群。  相似文献   

13.
吴强 《黑龙江史志》2008,(18):13-14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对当代也具有重要启迪作用。他的"仁者爱人"的和为贵思想、"君子以义为上"的义利观、"修身正己"的道德思想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家庭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的节庆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集体性参与活动,能够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施加普遍的影响。因此通过这些活动的规范和仪式,先秦节庆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在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通过对先秦节庆内容的研究可以发现,先秦节庆的"娱乐性"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转变,即由娱神变为娱人。而人作为娱乐主体的转变与周代思想与信仰系统的转向密切相关。先秦节庆借助对节庆日期和共同祭祀对象等事项的规定,使生活在广阔地域的人们产生了对族群的认同感,华夏族的族群边界逐渐清晰。  相似文献   

15.
何元国 《安徽史学》2006,4(3):103-106
Phratry是古希腊(特别是雅典)社会的一个基层组织,过去我们常常译为"胞族".西方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美洲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与古希腊社会组织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胞族"这个译名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而言是很恰当的.但是,古希腊的phratry是一个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组织,有些类似中国先秦的"乡"、"党",译成"胞族"会引起中国学者对这个组织的误解.对phratry和它的中文译名的考辩,有利于认识古希腊社会的组织状况.  相似文献   

16.
周代所确定的"礼"对先秦饮食进行了整合,主要包括饮食禁忌、饮食方式及饮食理念三个层面。通过整合,不仅使先秦饮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日常需要上升为饮食文化,而且对中国饮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史静蓉 《神州》2012,(24):1
"诗缘情"说是对先秦"诗言志"的继承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对"情"的侧重不尽相同,在对"诗缘情"说的探究中人们对诗歌的美学特质认识逐渐深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文论诗歌本体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墨家是先秦四大显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术派别之一。墨家以其"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创性教育宗旨,极为强调教育对发展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将"农与工肆之人"作为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将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总结,创造性地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教育的开拓者。墨家学派独特的教育特色和原创品格,在先秦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痕迹,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有关先秦历史人物的史事记载在流传过程中,往往经历着史官记载——口述史——史官再记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人会因音近而出现异名,其事可能会有所增益或失真。纠缠不已的"曹刿—曹沫"的相关问题可以作为典型例证。上博简第四册《曹沫之陈》篇,曹刿、曹沫的本字""或"蔑"的出现,再次印证了先秦时期人物史事流传与演变的这一特点。这对于认识先秦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按照"字形———字义———先秦学校情况"三步式对先秦的几个常用的学校称谓字进行论述,以求理清称谓字的本义及其演变,了解先秦学校的概况。学校自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金文中能证实周时有学校的铭文也有很多。如周康王《大盂鼎》":……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周宣王《师■■》":师■才昔先王小学,……"《静簋》中有"学宫"称谓。以上先秦典籍及古文字资料中出现了"学、庠、序、校"等众多先秦学校称谓字。本文就"学、庠、序、校"四个先秦学校常用字逐一进行解说,以便探其字源并了解先秦时期学校的设置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