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洛史志》2002,3(3):32-32,F003
洛阳古代邮驿通信历史悠久,在中国甚至世界邮驿史上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延至近代兴起的邮电通信,经过建国40余年的发展,在豫西地区,已逐步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全市城乡、联结全国各地的邮电通信网。  相似文献   

2.
元代川陕间的驿道和驿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中国历史上,以统治区域的广狭而论,元代可以说是最广的,与这种情况相适应,对加强全国各地区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联系有重要作用的邮驿事业和邮驿制度,当时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元朝政府官修的《经世大典》和元人熊孟祥编写的  相似文献   

3.
焉耆盆地“四面据山,道险易守”,仅北、东、南三面有狭窄的出入口。其北巴仑台等山口与大小尤尔都斯盆地连接,以此为媒介可通天山以北、吐鲁番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其东经库米什峡谷(即唐代的银山道),直通吐鲁番盆地。其南出铁门关峡谷可达天山以南各地,从铁门关向东沿孔雀河经楼兰古城和白龙堆又直通敦煌。可见焉耆盆地恰好位于天山以北地区,吐鲁番盆地和天山以南地区互相连接的关节点上,控扼着西域交通的咽喉。而尉犁城(原尉犁国都)、焉耆国都员渠城和唐代设置的焉耆镇城,则又是途经焉耆盆地交通线上的三个重镇。所以无论从西域史还是从西域交通史上看,这三座城的方位都是至关重要的。故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尉犁城、焉耆国都员渠城和焉耆镇城的方位进行了大量的考证。但是,迄今为止仁智各见,众说纷云,方位问题仍为悬案。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谈点拙见。  相似文献   

4.
邮驿,即古代的邮政,是为封建政府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运转物资的通信和交通组织,偶尔也允许私书附递。由于它“通远迩于一脉,继往来以无穷”而被称为“国之血脉”。  相似文献   

5.
清代邮驿是中国古代邮驿发展史上最后的一个阶段。入清以来,贵州统治者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种措施,完善邮驿制度,为的是使邮驿系统发挥它高效、严密的作用,为封建帝国的运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是,随着清王朝的没落,尤其是西方信息传递方式的传入,贵州传统邮驿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而,最终被近代邮政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汉代邮驿制度的研究在悬泉汉简的发掘与出土之后,曾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使我们对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邮驿制度的认识向前迈了很大的一步,但是一些关系到汉代邮驿制度的具体细节仍不能解决。因为西北地区出土的简牍书多数属于西汉中后期的书,并不能代表西汉初年的邮驿制度,所以人们翘首以待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中与邮驿相关的书。  相似文献   

7.
里耶秦简道路里程简揭示了今河北境内的交通地理,这条线路向北经战国时期燕下都可与秦北边道交汇,向南行可与邯郸临淄道相合,交通位置十分重要,为文献所未载。本文考证认为这条路为战国时期燕齐之间的交通道路。通过此路线把战国时期的燕、齐、赵三个重要国连为一体,形成一个三角区域。同时这条线路也是燕、齐、赵区域内物质文化交流的重要孔道,更是秦代重要的邮驿路线。它的存在促进了该地区的民族认同和文化交流,为秦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明代邮驿制度建设比较完备,于全国各地大量设置急递铺。急递铺承担起政府公文信息传递功能,是明代最重要的邮驿机构之一。明代《永乐大典》中3幅广州古城图——《广州府境之图》《广州府番禺县之图》《广州府南海县之图》,均描绘了广州府城周边地区的急递铺名称、数目、分布等信息。通过解读这3幅广州古城图中急递铺信息,分析明代初期广州府城周边东部、北部、西北部3个区域内急递铺分布方位与分布特征,从而还原明代初期广州府城东至增城县、北至清远县、西北至四会县的3条急递铺分布路径,明晰该时期广州府城与周边地区公文传递通道走向,有利于深入探究明代广州府邮驿递送路径。  相似文献   

9.
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骑置"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悬泉汉简中出土的“骑置”简为中心,探讨其作为汉代邮驿系统的一级机构,考察其功能和作用,对于认识与了解汉代邮驿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西汉,骑置是以传递重要和紧急文书为主的邮驿机构,介于置与亭之间,一般情况下有吏一人、马三匹、驿骑三人。  相似文献   

10.
高邮盂城驿     
我国古代邮驿通讯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秦代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促进了邮驿通信。到了唐代发展为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办三种。宋代各州县设置"急递铺",日夜不停地递送文件。元代实行行省制度,还有健全的驿站组织,元中期全国设1500余处,通达边情,发布号令。明代沿袭旧制,当时北京至南京的邮驿路线从北京出发经山东入江苏境内,沿途所设重要邮驿有泗亭、彭城、大邳、淮阴、界首、盂城、邵伯、广陵、仪真、龙潭,直达南京。直到清代末期,邮驿才为现代邮政所代替。  相似文献   

11.
国洪更 《安徽史学》2016,(3):119-129
亚述帝国的邮驿制度尚处于初创阶段,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之处:其一,亚述帝国的御道只修建在本土的部分地区,况且有些路段的路况不能令人满意;其二,亚述帝国的驿站仅仅设立在边远地区,它们的服务尚未尽如人意。但是,亚述帝国的御道与其他道路一起构成了贯通全国的交通网,为国王管理控制地域广阔的帝国创造了条件。驿站是亚述帝国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国王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亚述国王选派亲信奔赴各地,他们不仅传达国王的政令,而且可以代表国王处理行省事务。总之,亚述帝国的邮驿制度是国王加强统治的一种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2.
试论春秋时期淮河流域之交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修松 《安徽史学》2003,(1):106-109
春秋时期,淮河流域由于经济发展的加速,又由于地处晋、楚、吴、齐大国之间,各大国之间的交流、交往、战争.促使流域交通迅速发展。淮河干支流多已成为水上通途;“沟通陈蔡”及邗沟等人工运河的开凿,反映了其水运交通质的进步。诸如芍陂等水利工程,也为当地人民发展水运提供了便利。一些霸主还通过制定水利盟约,力图保证各国间水运的畅通。当时,各国问都有可通行车马的道路相连,新郑、陈、楚丘、徐等已成为地区间的交通枢纽,诸侯间的盟会也常于此流域召开。邮驿制度也通达于该流域。交通工具进步很快,道路管理制度亦得到各国的重视。交通的发展,对于流域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宁夏邮驿通信源远流长。秦、隋、明代修筑的万里长城从宁夏境内绵延而过,长城内外险要之处筑烽火台多处,至今遗迹犹存。这种烽燧通信方式以白天燃烟、挂旗,夜间点火、悬灯笼为信号通报军情。传邮驿道是古代的一种通信方式,从汉武帝时,历代王朝在宁夏境内设置邮驿机构,任命传  相似文献   

14.
唐黎标 《古今谈》2005,(3):48-50
邮传制度,是中国古代关于接待过往官员、使节和邮递文书的交通制度,又称邮驿、驿传、传驿、馆驿等。这种制度出现于殷商时代,到宋代已空前完备,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冯庆 《丝绸之路》2012,(2):68-69
邮驿对中国社会文明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丝绸之路也是由一个个驿站连接起来的,没有驿站的保障与供给,丝绸之路也难有今天的灿烂文化。本文对邮驿文化及发展历史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宁夏通信演变历史久远。秦、隋、明代修筑的万里长城从宁夏境内绵延而过,长城内外险要之处筑烽火台多处,至今遗迹犹存。这种烽燧通信方式以白天燃烟、挂旗,夜间点火、悬灯笼为信号通报军情。传邮驿道是历史上一种通信方式,从汉武帝始,历代王朝在宁夏境内设置邮驿机构,任命传邮驿臣,开驿道、建驿站、备车马,籍以传递公文,接待过往官员。  相似文献   

17.
唐代州通文单道是 7世纪以来从中国南疆贯通中南半岛的交通干线 ,起自越南义河省德寿 ,经老挝到达泰东北蒙河流域的文单国都乌汶城。文单国都不在万象 ,而在 1世纪已立国的乌文国故土。文单道西通湄南河下游的朱江国 ,在泰国古碑上称室利乍纳刹 (SriChanasa) ,唐代又译哥罗舍分 ,8世纪末已被骠国收服 ,与真腊接境。《蛮书》中的婆就是阿约陀耶出土古碑中的乍纳刹补罗 (Chanasapur) ,国都在巴真河流域 ,勃泥则是水真腊。  相似文献   

18.
沙图阿满台     
<正>沙图阿满台位于伊犁至阿克苏交通线路上,是连接天山南北至关重要的一处军台设施,还是目前伊犁地区所知唯一一处保存较好的清代台站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研究清代新疆台站体系、驻防体系、边疆管理、交通邮驿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中央政权统一新疆、治理新疆的历史实证。  相似文献   

19.
早在2500多年前,武昌地区就有了传递信息的驿站。至清朝,武昌府已形成马递、船运、步传相结合的邮驿网络,以江夏县为中心,不断向四面辐射延伸,武昌成为中原邮驿要站。1866年,清政府由海关试办近代邮政。  相似文献   

20.
我国首次举办邮驿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文启正为纪念盂城驿开设620周年和明代盂城驿修复工程一期工程竣工,由邮电部、中国明史学会和高邮市政府联合举办的95邮驿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8月16日——19日在古城高邮隆重举行。联合国高级官员赵厚麟、邮电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