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及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必然产物,以及对传统西方哲学的继承和发扬。马哲是一种从现实、实践出发解答时代课题,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并注重于改变现存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尽管现代西哲与马哲在性质和立场上存在着根本区别,但西哲现代的转型和马哲的革命变革有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背景,面临着相同的时代课题,因而也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转型和超越。固然不能把现代西哲对近代哲学的超越与转型同马哲对近代西哲的变革等同起来,但也不能把它们简单的对立起来而应在科学的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揭示它们的真实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汤一介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学家、道教史研究专家,在中国哲学史、道教史、佛教史等研究领域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一书,在魏晋玄学领域堪称奠基之作。汤先生学术研究的特点是视域宽广,勇于创新,尤其注重对西方新的研究方法的借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多次撰文倡导引进西方解释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的经学、哲学及宗教经典,现在这一研究方法已得到中国哲学史界的  相似文献   

3.
孙洋 《攀登》2008,27(2):70-73
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康德在近代哲学史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以前的哲学皆流向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哲学的地位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和“实践观点”就直接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启示,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意义更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美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大众民主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热潮,一批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开辟了社会生活史、劳工史、黑人史等下层人民史研究的新领域,在工人阶级史、奴隶制史和黑人史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倡导总体史观、坚持“自下向上看”的研究视角、重视文化研究以及地区和地方社区的研究,他们充分利用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自己的史学研究实践发展了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相似文献   

5.
张建安 《江淮文史》2020,(1):100-107
正在现当代哲人中,汪子嵩与他的老师贺麟都曾备受中国哲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他们的学识、成果有关:汪子嵩讲授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在古希腊哲学研究方面深有造诣,其主持撰写的《希腊哲学史》称得上中国迄今为止研究古希腊哲学史的最重要著作;贺麟则是西方哲学研究专家,其翻译的黑格尔《小逻辑》被誉为西方名著在学术界影响持续最久、迄今不衰的首选译作。  相似文献   

6.
韩真真 《黑龙江史志》2014,(18):130-130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基本观点,它贯穿于整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方面。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社会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以及能科学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哲学世界观、认识论中的基本内容,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总体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先生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我国近代哲学、哲学史研究范式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冯先生一生不仅进行深入的哲学研究,而且时刻关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建设,先后提出了"释古"的方法、"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方法、"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抽象继承法"和"普遍性形式"思想等一系列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极具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照着讲"和"接着讲"是冯先生关于哲学史研究和哲学创新的基本方法,也是冯先生自己数十年研究工作所贯彻始终的方法。本文将对学界关于这一方法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环境和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最引人关注的突出问题之一。它不但促成了席卷全球的环保运动,还引起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广泛兴趣,历史学也不例外。环境史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国际史学界70年代以来最引人关注的新领域之一。我国早已把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其他学科研究环境问题的成果层出不穷,历史学的反应却相当迟缓。本文将从全球视野对环境史的兴起、发展、理论、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初商会史研究的兴起,是辛亥革命与资产阶级研究中探讨新视野、新思路的结果,章开沅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对商会史研究率先予以大力倡导,具有开创之功。随后使商会史研究从附属于辛亥革命史的一个部分,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独立领域,主要得益于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理论与方法,继而又运用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理论考察和分析商会,不仅推进了商会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而且还使"国家与社会"这一理论分析框架逐渐广泛运用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更多领域。近30余年商会史研究的发展历程表明,学术研究的拓展深化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唯物史观指导下不断进行创新,同时也应避免在借用当今西方新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出现生搬硬套与削足适履的偏差。  相似文献   

10.
地区史或区域史的研究应是世界史研究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历史的研究,既应是跨区域跨文化的综合整体研究,同时又是各个地区或区域研究的深入。在地区史研究中,地理上的划分是否能够提供一个满意体系,一直存有疑窦,而中亚史研究中更突出地存在着地理划分的争议。事实上,每一部有关中亚的著作都有自己的地理界定,不同的界定又体现出作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地区的理解和期望,划定地域界限,就是确定、分析、重建,从而选择和采纳某种历史哲学。国内中亚区域史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大程度地受语言因素的制约,因此,在一些具体研究领域上,与国际最高水准还有不同程度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运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国古代史研究,批判古史研究中的“黄金时代”说,侧重对古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探讨,倡导用新的观点、新的研究视角、新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史,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新纪元。李大钊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2.
蔡萌 《世界历史》2020,(1):141-154,I0007
在20世纪美国劳工史研究中,“阶级”概念的内涵被多次重构。旧劳工史家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把“阶级”视为在生产力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60到80年代美国的新劳工史家在社会史的广阔视野中重新研究阶级。他们反对“阶级”的结构化定义,重视工人自身在“阶级”形成中的能动性,但是,这种“社会转向”也让阶级研究变得碎片化。90年代以后,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学者们把种族、性别等分析范畴嵌入劳工史研究,从而解构了“阶级”概念的确定性,将其变为一个不稳定的、模糊不清的“社会和话语构造物”。随着“阶级”概念被多次重构,其作为一个分析范畴在劳工史中的重要性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郭辉 《史学理论研究》2022,(5):96-103+159
在国内外学术史脉络中,纪念史与记忆史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中国学界从记忆史视角研究纪念史,颇有新获。但纪念史研究并非总从记忆史角度观察,而有着独立成派之势,并从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等方面日渐形成自身特色。同时,学界不乏批判之声,纪念史研究陷入某些困境。从纪念史研究已形成的特色,以及来自学界的议论而言,纪念史研究亟需回应处理这些质疑的声音。记忆史视域的思考将提供更多方法论启示,此亦纪念史与记忆史学术关系的应有之义。这将更好地为纪念史研究路径、研究对象、史料来源、问题意识等提供资鉴,有助于纪念史研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领  马瑞映 《历史研究》2023,(5):183-204+224
西方学界的“军事革命”研究,是“新军事史”范式下的分支领域,集中考察近代早期欧洲社会文化转型、现代国家形成及世界格局转型,致力于以军事因素阐释现代世界起源。在社会文化史路径下,“军事革命”研究关注欧洲贵族与士兵境况及“军事启蒙运动”,并与其他“新军事史”研究形成互补关系;在“国家形成”论题中,“军事革命”研究与历史社会学存在跨学科关联;而在全球史视野下,“军事革命”与欧洲崛起之间的因果关系遭到质疑和挑战,亚洲“军事革命”转而成为新的研究重点,“军事革命”因此超出欧洲范围成为全球史研究重要领域。“军事革命”研究的发展体现了西方学术革新进程,为国内学界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进修的起源哲学史组的任务有两个:(1)通过哲学专业中哲学史部分的讲授和辅导,提高教师队伍,为设置哲学史专业创造条件;(2)对目前哲学史中的问题及争论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建立哲学史专业的理论队伍。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通过伟大的哲学革命在古典哲学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其在中国,则由于社会进化的落后,不是从继承与改造自己的哲学遗产而来,而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有着七十余年的历史,但真正形成高潮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学者对二次大战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是我国世界史研究中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之一。从而使二战史成为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和外国军事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专门领域。30年来,中国二战史研究和教学队伍不断壮大,并在研究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作为晚清历史上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在经过六十余年的学术积累之后,国内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已达到相当的学术高度。作为政治事件史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大体在20世纪90年代初臻于成熟,进入守望阶段。尽管90年代之后国内出现的三个研究转向——社会史和现代化史研究、"后辛亥革命史"研究和强化对清朝政府的研究,对辛亥革命史研究做了有益的拓展,尽管学界在某些问题上继续发表了一些有分量的学术论著,但在事件史研究上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超越90年代初所达到的研究水平。如何从政治事件史角度推进辛亥革命史研究,突破既往研究形成的学术瓶颈,依然是21世纪国内辛亥革命史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和使命。  相似文献   

18.
1994年7月8—9日,国际精神史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tellectual History)在英国伦敦成立。来自书籍史、学史、宗教史、政治思想史、艺术与音乐史、哲学史及科学史等领域的32位英、美及欧洲大陆的学参加了成立大会,经讨论决定设立一个常务委员会来管理学会,由英国的布莱克韦尔教授(Constance Blackwell)进行协调,并由他负责编辑学会的会刊。国际精神史学会成立后很快便发展壮大起来,目前已拥有会员400多人。  相似文献   

19.
地图史研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快就发生了转向。其中,哈利(John Brain Harley)、大卫·特布尔(David Turnbull)、克里斯蒂安·雅克布(Christian Jacob)是地图史研究转向中展开系统理论阐述的代表性学者。尤其是哈利成就卓著,他关于地图史的理论阐述被称之为地图史哲学,而以他为核心的学者群为地图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影响深远。他们对地图史研究理论的阐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都强调了对地图的重新定义,地图与其所处的社会的关系,地图与知识、权力的关系。在理论发展的推动下,地图史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蓬勃发展。首先,传统的实证主义专题在继续发展的同时,吸收新的思路与方法,不断深化;其次地图史不再只是地图史本身:地图史同时也呈现历史,而地图更被用来构建历史。第三,也是极为重要的,从权力、资本、知识关联性角度,讨论地图史与地理空间的相互创造过程。第四,地图装饰和女性主义等其他地图史专题研究,同样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0.
马敏 《史学理论研究》2022,(4):40-53+158
2021年5月辞世的著名史学家章开沅,是新中国培养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史观和史学思想值得总结。除却具体的历史研究及其学术贡献,章开沅史学思想中有四个独特的观念和特质:“别识心裁”的史识、“贯穴融铸”的通识、“学者人格”的史德和“因诗悟史”的史感。这四个方面的观念与特质,是章开沅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融合中外古今史学思想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史观,也是释读章开沅丰硕史学成果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