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6年5月在洛阳出土的唐代景教经幢,上勒唐景净所撰《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简称《宣经》),乃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最重大考古发现,其与该经敦煌残本正可互补。本文据经幢拓片与敦煌本对勘,并参考国内已发表的录文简体本,制作了经幢本《宣经》校勘本。本文尚考证《宣经》敦煌本与经幢本的差异,认为唐代存在不同版本的《宣经》,而敦煌本应较经幢本为早。本文还考察了该石幢选刻《宣经》的内外原因,认为石幢并未把《宣经》全文刻完。最后,本文指出该景教经幢的发现,再次确认了20世纪40年代现世的所谓小岛文书B系今人伪造的写本。  相似文献   

2.
经幢版“三位一体”考释——唐代洛阳景教经幢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专门讨论新近发现的唐代洛阳景教经幢残体第一棱面的文字,通过对残存文字及其书写体例的考察,根据汉语的表述习惯,参照其他唐代景教文献和佛教文献,推测该棱面仅缺失“大智慧”三字。作者分析棱面的主体文字“清净阿罗诃”,“清净大威力”,“清净大智慧”,认为是洛阳华化景教团对基督教三位一体信条的表述。  相似文献   

3.
唐代景僧名字的华化轨迹——唐代洛阳景教经幢研究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唐代洛阳景教经幢《幢记》所载大秦寺若干僧人的称谓,参照同时代的摩尼教情况。比较两者华化之深度。认为前者的深度华化,是景教入华传播一百多年逐步演变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教会努力适应华情的积极态度。本文梳理西安景碑和教外文献所存各朝景僧名字,追溯这一结果形成的轨迹,认为这一轨迹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整个景教华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馆员路远,常年研究碑林碑刻,著述颇丰,在这本<景教与(景教碑>>之前,已发表有关西安碑林历史和藏石研究的论文数十篇,并撰写了<西安碑林史>、<碑林史话>、<石版文章--历代碑刻琐谈>等专著,显示其在碑石学领域的扎实功力.  相似文献   

5.
洛阳景教经幢与唐东都"感德乡"的胡人聚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洛阳隋唐故城建春门外出土的唐代景教石刻经幢残件、洛阳龙门东北平原感德乡出土史乔如墓志、安思泰浮图、康法藏祖坟记、安菩萨墓志、阿罗憾墓志及龙门北原出土的阿史那感德墓志的记事,指出唐朝政府在洛阳城外东南方一带专门设立含有怀柔意味的"感德乡",正是出于安置当地人口众多的胡人部落的需要.洛阳景教经幢在当地的出土,恰恰折射出当年这一带的夷教信仰正因胡人丛聚而孔炽一时的历史情态.  相似文献   

6.
景教是唐代对基督教的称呼,唐代敦煌景教文献研究一直为国际学界所关注。《志玄安乐经》是学界公认的出自敦煌藏经洞的唐代景教写经,在唐代景教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根据最近日本杏雨书屋新刊布的该经彩版影印件,按照古籍整理尊重原典的精神,对该经文本进行了最新辑录和考释,为学界提供一个释录准确,并尽可能反映最新研究信息的文本,以期有益于中国景教之研究。  相似文献   

7.
2006年5月,洛阳出土一件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一位中亚移民在其母亲坟墓前建立的石经幢。幢体八面,第一至四面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第五至八面刻《经幢记》。《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是唐朝景教大师景净所造的伪经,是一部中国化的基督教神学本体论的论文。《经幢记》记载了洛阳大秦寺及其前三位领导者的名字和俗姓:法和玄应与玄庆俗姓“米”,说明他们来自米国;志通俗姓“康”,应来自康国。康国与米国相邻,均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古城撒马尔罕附近。从现有的资料看,唐朝所有的景教徒都是来自波斯和中亚的胡人,没有汉人信仰景教的确切记录。  相似文献   

8.
景教是唐代对基督宗教的称呼,唐代敦煌景教文献研究一直为国际学界所关注。本文根据最近日本杏雨书屋新刊布的《序听迷诗所经》彩版影印件,按照古籍整理尊重原典的精神,对该经文本进行了最新辑录和考释,为学界提供一个释录准确,并尽可能反映最新研究信息的文本,以期有益于中国景教之研究。  相似文献   

9.
《谷积山院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出土于京西谷积山灵鹫禅寺,是有关金代谷积山院历史的直接记录,是研究金初燕京经幢建造等级的珍贵史料。因属新发现文物,迄今尚无人对其研究和公布。笔者通过对石幢所刻佛经及题记进行释读和分析,明确该经幢为继昭大师门人长寿为报先师教诲之恩所建,属于密教陀罗尼经幢,所刻文字以佛经为主,用于传播赞颂《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神奇法力。  相似文献   

10.
景教是唐代对基督宗教的称呼,唐代敦煌景教文献研究一直为国际学界所关注。本文根据最近日本杏雨书屋新刊布的《序听迷诗所经》彩版影印件,按照古籍整理尊重原典的精神,对该经文本进行了最新辑录和考释,为学界提供一个释录准确,并尽可能反映最新研究信息的文本,以期有益于中国景教之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王兰平 《敦煌学辑刊》2008,1(1):157-162
本文以敦煌藏经洞所出唐代景教写本<志玄安乐经>为例就景教入唐后与佛道交涉作个案研究.论文通过对<志玄安乐经>之"十观"的研究,认为"十观"内容基本忠实于<圣经>精神,而其表述方式则可能是模仿了佛道经典,比如<观无量寿佛经>、<太玄真一本际经付嘱品卷第二>等.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知唐代景教传教士尝试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种种努力,剖析这些努力方式与经验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也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为中古珍贵文献。自近代唐晏撰《洛阳伽蓝记钩沉》以来,周祖谟、范祥雍、杨勇等学者在《伽蓝记》版本校勘、文字训释、考案史实与注释笺疏等方面取得不菲的成就,但仍有阙疑之处。本文对"火凤舞"、"绿水歌"、"白马寺经函"、"《大乘义章》"、"弹指"、"拔陀"、"石关"、"白马寺"等前贤未充分揭橥之处考证补苴,阐幽发微。  相似文献   

13.
《契丹藏》是一部卷帙浩繁的佛教文化典籍,它的刊印与流布是辽代中晚期社会文化与宗教活动中的一件大事。涿州歧沟关天王院遗址出土的《新赎大藏经建立香幢记》刻石的题记文字,透露了有关刊印大藏经的一些信息,为研究辽代燕京地区的历史和寺院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4.
《宋太宗实录》(原80卷)前后经过两次编修,计有钱若水等的初修本和王旦等的重修本。经考证得知:现存《太宗实录》20卷(残)本确系钱若水等的初修本。现存本因存有大量诏制及人物附传等,故原始史料价值极高。同时,正因其为初修本,故亦存在记事简略等自身缺陷。该现存本至迟于清道光时才得以传出。  相似文献   

15.
现藏于日本的敦煌本《佛说摩诃刹头经》译记,虽仅有短短两行文字,二十五个字,但却对研究十六国时期西秦的佛教状况、陇右与江南之间的交通路线、西秦高僧圣坚,以及颍川鄢陵庾氏家族与佛教的关系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煜东 《中国地方志》2023,(1):112-121+128
近15年来《洛阳伽蓝记》的研究取得长足发展,成果可观。就本体研究而言,学界在其作者杨衒之的姓氏、历官,全书文本与体例的厘定,以及字词注释等方面均有突破。在阐发研究中,无论是以《洛阳伽蓝记》作为直接对象,还是将《洛阳伽蓝记》作为主要依据材料的研究,在史学、宗教、文学等传统路径上都取得了进展。同时,学界还在较新的空间研究方面成果迭出。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反思研究方法、立足文本、有效结合多层次的材料,将是进一步取得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先生早在1930年《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资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相似文献   

18.
受命随展新加坡 1992年8月,我受文化部文物交流中心派遣,到新加坡共和国参加我国在那里举办的《唐代文明——丝绸之路展》,并担任随展组组长。当时,随展组除我之外还有两名组员,一位是国家文物交流中心的祝书民同志,另一位是陕西省博物馆的黄利平同志。我在三门峡市文物局从事专业研究和业务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张霖 《丝绸之路》2012,(24):37-38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记述北魏洛阳佛教寺院布局及其形制的作品,同时也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事实。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魏时期的社会风貌。本文从北魏时期的经济状况、里坊形制、饮食等方面窥视当时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20.
《朱仙镇新河记碑》对于研究贾鲁河水运与朱仙镇商业兴衰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按《朱仙镇新河记碑》所载道光二十三年的黄河大水是朱仙镇水运衰落的转折。光绪八年新疏浚的贾鲁河道由王堂新河、李牧岗至张市镇两部分构成。贾鲁河河道的变迁是导致朱仙镇商业衰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