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秀萍 《丝绸之路》2009,(22):11-13
本文较为详细地梳理了汉文古籍对佉卢文的记载及其在中亚的传播线索,在此基础上,对鄯善、精绝与出土佉卢文书最多的尼雅遗址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考述,认为起源于古代犍陀罗地区的佉卢文字在鄯善地区流行的原因,与当时的商贸、地域、军事、政治、宗教等内外因素紧密相关,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成了语言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新疆古称西域。据专家考证 ,曾经在西域繁衍生息的古代部族或民族有 3 0多个 ,他们使用 3 0多种语言 ,主要有匈奴语、犍陀罗语、于阗塞语、汉语、焉耆——龟兹语、突厥语、粟特语、回鹘语、中古波斯语、吐蕃语、蒙古语、满语等。文字也有近 2 0种 ,主要有汉文、亻去卢文、焉耆——龟兹文、于阗文、突厥文、粟特文、叙利亚文、回鹘文、吐蕃文、摩尼文、波斯文、哈卡尼亚文、察合台文、契丹文、回鹘蒙古文、托忒蒙文、八思巴字、满文等。其中 ,突厥、回鹘语言文字在西域延用了2 0 0 0余年。今天的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新疆钱币收藏家王涛先生向中国钱币博物馆无偿捐赠了汉佉二体钱八枚。汉佉二体钱,即俗称的和田马钱,是流行于新疆和田地区的一种打制货币,铜钱的正背面都有文字和图案,文字采用了汉文和佉卢文二体文字。无论是从制作工艺还是币面特征来看,和田马钱兼具了东西方两大钱币体系的特点,是东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这八枚汉佉二体钱的入藏也将进一步丰富我馆在丝路货币方面的收藏。  相似文献   

4.
楼兰新发现木简纸文书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4月我们对楼兰古城进行考古调查时,在城中三间房宫署遗址区试掘,出土汉文文书65件。其中木简63件,纸文书2件。此外还有佉卢文残木犊1件。这些文书是楼兰古城自1900年3月发现以来,出土的第五批文书。在此以前出土的四批是:第一批1901年斯文赫定挖获的155件,由奥古斯·孔拉德解读,1920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了德文本《斯文赫定在楼兰所得的中国文书与其他  相似文献   

5.
邹飞 《敦煌学辑刊》2017,(3):178-188
塔克西拉是犍陀罗地区的核心地带,早在公元纪年时就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城市,是连接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和商品贸易的要冲。英印考古局对塔克西拉遗址进行了长达22年之久的发掘,发现了城址、佛塔和大量的出土遗物,堪称20世纪最为著名的考古发掘之一。塔克西拉遗址的发掘,为梳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研究佛教艺术在中亚以及中国新疆和内地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新疆所出汉—佉二体钵及其它土登班玛一所谓汉一二体钵,就是一种铸以汉文和卢文的钵币(Sino—Kharosthicoins),旧称和阗马钵。这种钵币发现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新疆和阗地区(主要是约特干)、叶尔羌、库车等地出土。现存钵币300多...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来自于古印度的犍陀罗艺术随着佛教的东传而逐渐在当时中国的西域和内地传播开来。犍陀罗艺术主要由往来于丝绸之路间的中外使节、僧人、手工艺术匠人和商旅从印度,通过西域于阗、龟北地区,而后再经过河西走廊传到内地的。目前在古西域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壁画中,可以发现不少受到犍陀罗艺术影响的汉地佛教艺术遗迹和印度佛教艺术(包括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这一源于异邦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播并逐渐与中国本土艺术结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8.
汉佉二体钱(因钱币上有汉文和佉卢文两种题铭而得名)是由英国探险家道格拉斯·福赛斯爵士在中国突厥斯坦(新疆)首次发现的。在已知的这种钱币中,以斯坦因探险队找到的数量为最多,其次则是鲁道尔夫·赫恩雷的发现。这两批钱币都保存在大英博物馆(赫恩雷的有几枚归于印度政府图书馆)。关于这种钱币的时代和归属,一百年来,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使这种罕见的钱币成了历史学上的一个谜。笔者对这些钱币作了一次彻底的再检讨,以明确它的归属和时代,并用以说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同时补充我们的贫乏的中亚史知识。  相似文献   

9.
王蕴锦 《中原文物》2020,(2):107-115
犍陀罗艺术和马图拉艺术是贵霜王朝时期大乘佛教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最重要的两种造像范式,两种佛像的雕塑材料、造型特征、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文将两者进行比较,介绍了犍陀罗和马图拉艺术的文化、地理范围和分期,列举了犍陀罗和马图拉造像艺术的主要差异性。根据两地出土文物证实,两者虽然归属于独立发展的艺术体系,但两者之间始终联系紧密、互为影响。马图拉艺术所代表的印度本土因素,在犍陀罗艺术形成初始期就已经对犍陀罗造像产生影响,并一直持续至犍陀罗艺术晚期灰泥阶段。受犍陀罗艺术"迦毕试样式"的影响,贵霜时代马图拉艺术出现了着通肩式佛衣、身材矮短的佛像。笈多时代马图拉艺术在融合犍陀罗灰泥造像的基础上创造了"湿衣佛像",并以此完成了印度佛像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融入亚洲人审美特征、逐渐向着东方风格佛像回归的整个历程。  相似文献   

10.
一迄今所知现存佉卢文献,主要有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敕令、希腊——大夏时期铭文、印度——斯基泰(塞克)时期碑铭、贵霜王朝时期碑铭和中国古代鄯善王国时期文书,而以出自中国新疆尼雅和楼兰古城的鄯善佉卢文书数量最多。据波义尔等所刊三卷本《佉卢  相似文献   

11.
英国梵语学家爱德华·詹姆斯·拉普生(Edward James  Rapson, 1861-1937年)是斯坦因中亚考察所获佉卢文文书的主要整理刊布者。本文通过对拉普生毕生学术活动的介绍,系统地勾画了以拉普生为主的英、法学者对斯坦因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中亚考察期间所获佉卢文文书的考释经过与考释成果。本文作者又结合自己1995年在英国国家图馆找到的照片资料和在牛津大学查阅的档案资料,对拉普生及其弟子布娄考释斯坦因第四次中亚考察所获佉卢文文书的经过首次做了披露。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7,(10)
焚香之俗起源于近东,世界上最早的香炉实例发现于公元前6世纪吕底亚宝藏,这一习俗后为古波斯和帕提亚王公贵族传承。约公元前1世纪,中亚犍陀罗佛寺引入帕提亚手炉,三足盘式,手柄接在口沿处。5世纪,犍陀罗手炉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炳灵寺石窟壁画所绘手炉。阿旃陀石窟造像可见6世纪前期印度手炉,手柄接在炉底,与犍陀罗手炉不同,其亦沿丝绸之路传入北魏平城,见于山西云冈石窟造像。犍陀罗手炉传入不久,便开始了中国化进程,一个突出实例即北魏平城时代无底座鹊尾炉,手柄铆入香斗内壁。北魏洛阳时代始见莲花片底座鹊尾炉,香斗为折沿式。北魏鹊尾炉不仅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并且影响到隋唐时代鹊尾炉的样式。  相似文献   

13.
犍陀罗艺术东传漫谈林染今天的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及其毗邻的阿富汗东部,是古印度键陀罗佛教王国所在地。犍陀罗是丝绸之路的支点之一,它甚至在人类文明进程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19世纪,从印度到达犍陀罗区域的最早的西方旅行家,在富楼沙(即今巴基斯坦白沙瓦)...  相似文献   

14.
(三)行洲僧侣路线的西限那伽拉哈拉古代中国僧侣去印度求法其最大的目的就是在罽宾——犍陀罗钻研佛教教义和学习梵语。他们这些人要走出犍陀罗进一步前往佛教的发源地恒河流域去追寻释迦穆尼的足迹也是十分自然的。然而,在这里笔者特别想指出的现象是:来到犍陀罗的僧侣们往往  相似文献   

15.
自1873年英人福赛斯(T.D.Forsyth)在新疆和阗首次发现汉佉二体钱后,这种钱币在和阗及邻近地区不断被发现。截止到1987年,大约352枚汉佉二体钱面世桓龆嗍兰屠?这种重量不足4克的小铜币竟吸引了英、法、俄—苏、美、日、印度、巴基斯坦及我国,八个国家三十几位学者。他们发表的有关论文或论著多达四十余篇(卷)。这种钱币的研究在近  相似文献   

16.
新疆是一个多语种、多文种的地区,世居着十三个民族,使用着七种文字。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新疆曾先后使用、流行过粟特文、汉文、佉卢文、于阗文、焉耆龟兹文、突厥文、回鹘文、吐蕃文、西夏文和察哈台文。使用过的语言,有印欧语系的东伊朗语、印度语,汉藏语系的汉语和藏语,阿尔泰语系的诸突厥语、蒙古语和满语等,这些语言文字共同推动着新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真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解放后,我们党非常重视新疆的民族语文工作,成立了专门机构,民族语言研究规范也空前发展起来。因此,编修《语言文字志》,能反映我区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反映我区各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及文化传统,反映我区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历史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58,(7)
去年秋天,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了一支新疆考古工作队,在塔里木大沙漠周围进行了广泛活动,先后到达马耆、库车、喀什、和阗和婼羌,行程两万多里,考察了不少古代城镇遗址,搜集了大量的汉、唐时代的文物。其中有纪元前后的石器、骨器、彩陶和黑陶片,也有古维吾尔文、古藏文、佉卢文等木简残片。这些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新疆历史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汉佉二体钱是古代新疆于阗(今和田)地区的自制货币,从19世纪第一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便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引发了诸多探讨。其兼有中国与希腊货币体系的特征,对于研究古代新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探讨于阗地区政治势力的分布、经济的往来、文化的交流有重大意义,为讨论佉卢文在于阗等地区的流传提供了实物依据,开创了将两大系统钱币特征交融并会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已发现的北魏中期金铜佛板,虽然数量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早期佛教物质文化的发展面貌。佛板主要因素来自于犍陀罗浮雕大神变图像,细部表现更多地吸收了此前传入汉地的犍陀罗和西域文化因素,经过整合设计形成的新型图像模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金铜佛板浓缩了众多佛教文化因素,便于持有者随时随地礼拜和祈愿,系汉地产生的创造性的佛教造像形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陕西咸阳成任墓地东汉墓M3015出土的两件犍陀罗风格金铜佛像开展了工艺考察和检测分析,主要采用了宏观观察、超景深显微摄像、X光摄像、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金矿相显微分析等方法。结果表明两件佛像材质均为铅锡青铜,以陶范法铸造,并经插接组合、锉磨、钻孔等工序制成。两件金铜佛像的合金成分、铸造技术与犍陀罗地区同时期铜雕像技术有差别,而与商周秦汉青铜器的主流相同,应是具有犍陀罗风格的中国本土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