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2.
赵文亮 《世界历史》2012,(4):120-125
由胡德坤教授主编、国内30余位二战史专家通力合作、精心撰著的九卷本二战专题史著作《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已于2010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胡德坤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  相似文献   

3.
徐善伟 《世界历史》2000,(5):107-110
在千禧之年到来之时,西方史学史研究也有了新的收获。这就是张广智教授主、陈新博士参与撰写的《西方史学史》的出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该书系统地论述了自古希腊至当代的西方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它既是一部优秀的西方史学史通史教材,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方史学史的通史性的学术作。同时,它也是中国学在探索“建立西方史学史研究的中国学派”的道路卜所讲行的一次右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郭永虎 《世界历史》2006,(6):138-140
现代主流国际关系研究通常将签订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视为欧洲国际体系的开端。1648年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一种时间坐标对国际关系研究影响可谓深远,以至于形成了该领域研究的威斯特伐利亚模式。虽然该模式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仍居于主导地位,但同时它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一方面,它使得多数国际关系理论被无意识地锁定在相对狭隘的欧洲和西方历史的范围之内,这意味着不同于欧洲和西方的文化和历史基本上被排除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之外;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国际关系学对1500年前的世界的整体考察,而且它还严…  相似文献   

5.
李学通 《抗日战争研究》2022,(3):134-140+160
以发现仰韶文化闻名的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1937年重返中国,出版最新研究成果的目的因全面抗战爆发而落空,却于1939年出版了英文版《中国为世界而战》。该书不仅对中国抗战的正义性予以充分肯定,对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精神给予高度赞扬,而且比较早地揭示了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特别强调了国际社会对华援助的必要性。安特生甚至试图通过向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国会议员赠书的方式,促成英美对中国抗战的支援。该书不仅饱含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也展现了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  相似文献   

6.
陶玉洁 《神州》2013,(20):8-8
《西方的没落》一书的主要目的不是复述已经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掌握事实的真相,以便更好地应付将来。这本书经久不衰的魅力一方面来源于它思想的独特和深刻。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其行文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7.
陈恒  李文硕 《历史研究》2016,(4):160-173
正在人类历史上,以放眼世界的宏阔目光观察人类文明发展的方法有着漫长的传统。从希罗多德的《历史》问世以来,不同类型的"世界史"在不同文明中多次出现。到19世纪,西方近代史学的奠基者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在晚年失明后口授7卷本《世界通史》,虽然没有最终完成并带有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但他将自己心目中的"世界"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世界一体的角度出发撰述世界历史,对于后世的史学家不乏启示意义,世界史撰写逐渐从描述性记载步入学术性研究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英国退役军官孟席斯(Gavin Menzies)所著《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1421 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于2002年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专业研究者中间,虽然怀疑者不少,但真正对此进行严肃讨论的并不多。其原因之一是由于孟席斯所列举的材料不仅比较芜杂,而且在国内不易获见。本文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对此书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9.
《剑桥中国史》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筹备之时,总编辑决定该通史只能从秦汉时代开始,中国传统三代时代完全省去。通史第一册于1986年出版之后,不少读者提出意见,建议再补充中国上古史。剑桥大学出版社接受了这些意见,决定编辑《剑桥中国古代史》,与《剑桥中国史》相关但是另外刊出。本文即《剑桥中国古代史》“序言”述论本书的编辑缘起及过程,并对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作介绍,诸如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成果、20世纪考古学的发展对中国史学的影响、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相对长处和短处、疑古学风与信古学风的来历和比较,以及《剑桥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和遗漏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埃里克·沃尔夫的《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为切入点,探讨了世界历史研究中的文化、权力等问题。文章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首先批评了将文化理解为固定的、单一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指出只有将文化视为开放和互动的系统,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历史中复杂的联系。同时,文章也分析了世界历史编纂中"欧洲中心主义"背后所体现的知识与权力的纠结,以及欧洲是怎样运用它在知识上的这一权力去书写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历史的。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世界历史研究应注意地区性历史与全球性历史的结合,既要看到全球性力量所带来的巨变,也要关注各种地区性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唯如此,才能理解世界历史中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联系,而不会将之看成是"欧洲中心"的力量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关注过20世纪之初中西方诗歌的一次换位,说的是英美意象派诗人如E·庞德等,在中国的唐诗宋词中找到一条刷新英语诗坛的新途,而中国的新诗人却在英美传统诗歌中寻找反叛中国旧体诗词的武器。  相似文献   

12.
赵娜 《丝绸之路》2013,(6):43-45
本文借助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四要素理论,从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方面挖掘出作品中沉潜的人的生命意义及其价值。作者孙海芳在《这些字,那些事》中将整本书分为"那些人"、"那些话"、"那些印象"、"那些事"四卷,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平实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谱写了一首动听的生活之歌,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富有意义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3.
翁有为 《史学月刊》2008,(11):133-136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史家的分期,把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的开端;但是直到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时,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并未进入近代的国际关系和国际体系。一方面,从形式上看,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确实被动地、一步步地加入了西方国际条约体系;另一方面,中国朝野的主流并不认同甚至鄙视这种如同古代中原周边游牧民族政权那样的崇尚武不尚德的近代欧洲式的国际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历史叙述的戏剧性,不仅是时间意义上的转折和突变,也表现在空间、结构上的对照与渗透。这种结构的、空间的戏剧意味,在美国史学家谢尔曼和索尔兹伯里合著的《西方文明史》(第二版)中,有相当的自觉。①在前言中,作者直接亮出了撰写这部历史教科书的五大目标以及达成方式。这其中,所设定的历史叙述的戏剧性和趣味性目标,虽被作者视为对历史文明的从古到今的演变,是艺术想象与科学事实的有机融合,但这样一种历时性呈现,就像一部传统情节剧的发生与展开、高潮与落幕那样理所当然,不觉新鲜。倒是作者举出的其他叙述目标,比如西方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复杂关系、社会学的综合视野、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聚焦、个人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5.
周一平 《史学月刊》2006,(11):102-106
史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有新进展。没有新进展,只是重复劳动,就无价值可言。比如构建新体系,采用新资料,提出新观点;在片断、分散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系统研究;在简略、粗浅研究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等,都可以实现史学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吕正明 《世界历史》2001,(3):111-113
李世安的《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已经与读见面了。这部书稿共33万字,记叙了从1905年到1945年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部有一定分量的世界现代史作。  相似文献   

17.
近30年来,包括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内的所谓后学思潮在西方学术界风靡一时,质疑和冲击了长期以来被视为合理、理性的欧美中心主义的霸权意识及欧美主导的现代主义的权威话语。后学各流派或与之相关的主要概念和方式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其思想和学术的精神与方法也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后学虽然在观念和视角等较为宏观的领域产生了突破性的启迪作用,但在具体历史研究中尚处在摸索阶段,也存在着严重争议。  相似文献   

18.
《世界历史》2008,(3):148-150
由美国惠蒂尔学院历史学教授罗伯特.B.马克斯(Robert B.Marks)撰写、夏继果教授翻译的《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生态的述说》(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World:A Global andEcological Narrative)一书,已于2006年8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书是2002年罗曼—利特尔菲尔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来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力量。为人类作出应有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早在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就在会见印度政  相似文献   

20.
正201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卡洛琳·弗兰克的专著《中国器物与美国镜像:早期美国的中国商品》1。作者认为,中国商品在美利坚民族形成过程中起了"令人吃惊的作用",并与美国独立战争密切相关。这种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该书出版后受到美国早期史、文化史和商业史学界的关注,迄今热度不减,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大多数学者持肯定态度,如称赞该书资料丰富、让人们见识了"从未知晓的美国与亚洲的早期联系"、"引人入胜"、"令人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