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国强,1962年出生于江苏南京。曾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社会思潮研究、"文革"史研究和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等领域,出版《亲历"文革"——十四位南京大学师生口述历史》《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及其政治思潮研究》《遥想盛世——人治的理想与现实》《国共两党关系史》等著述。日前,本刊编辑汪丽就新史学观念下的"文革"史研究及史料的选择应用等问题对其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2.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一位著名人物。他在史学方面的实践主要有历史教学、著述和史料编纂等等。这些活动所体现出的史学思想很丰富。以往对蔡元培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教育等主体思想方面,缺乏对其史学思想的整理和研究。事实上,蔡元培的史学思想是其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与其主体思想密切相关的。探讨他的史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状况,也有助于我们对蔡元培思想的全面了解和进一步认识。蔡元培的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历史研究对象的认识,对史学功能的进一步阐发,对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论述,对史料搜集整理的重视,以及对中西史学相互沟通的认识和实践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近代陕西著述成果最为丰硕的当属地方志编撰;洋务运动开始后,旧学尤其是以科举为内容的著述衰落,新学及反映现代新学科的著述开始兴盛。近代陕西著述所反映的内容或事件本身发生在陕西,但著述的影响却具有全国性甚至世界性。西北联大时期,西北联大学人著述出版了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论著;陕甘宁边区出版、翻译了大量马恩等经典作家的著作及毛泽东思想论著,这些著作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近期在上海大学召开的历史记忆与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以城市化与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为主题,就近代城市发展、阶层群体、娱乐生活、城市舆论与社会生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此次会议显示了目前学界在拓展领域、开阔视角、发掘史料等方面有着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莫友芝是晚清著名的学者,研究范围涉及目录学、文学、书画等领域。他品行卓越,心系国家,有着强烈的忧国爱民之情。他才华横溢,著述颇多,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学术文化宝库。他生活于晚清社会转型期,为贵州文化的开风气者,今天对他进行研究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莫友芝在文献学,特别是目录版本学领域的成就。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莫友芝编撰的《郢亭知见传本书目》、《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持静斋藏书记要》、《耶亭书画经眼录》等四部目录学代表作的研究,站在清代学术视野下讨论莫友芝目录学的实践,并总结其学术思想与成就。  相似文献   

6.
<正>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久负盛名的思想家,宣传家,其学识渊博,学贯中西,著述宏富。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和学者,他经历了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他兴趣广泛,笔底波澜卷向文学、史学和哲学等领域,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  相似文献   

7.
晚清举人刘大鹏一生勤于著述,著有地方志书、日记、专题记事、笔记、诗文、家族史料、摘抄等7类文稿共计36部,其中很大一部分书稿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微观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述刘大鹏一生的著述概况、社会背景及历史价值等。  相似文献   

8.
荣孟源先生笃信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有深入钻研,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方法从事近代史研究,勤勉治学,多有建树,同时对版本目录、校勘辑佚、考证辨伪等传统学问颇有根柢,并数十年潜心于近代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订编纂,卓然成家。他主持编纂的这些资料著述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为学界所推重。  相似文献   

9.
传统史学与近代史学并非绝对对立,在经受"新史学"扫荡"旧史学"的疾风暴雨过后,其价值往往会受到新史学的重新确认。《明实录》作为一部为明代诸帝及其朝政作记录的官修史书和传统史籍,属于"新史学"开创者梁启超指责的"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旧史学"。然而,《明实录》重视档案等"一手史料"和偏重客观的编纂原则,却被深受兰克史学影响的"新史学"的实践者傅斯年所看重,成为他实践其近代科学—实证史学理想的重要载体,从而在他所主持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得到大规模的整理和研究。传统史书《明实录》就这样历经曲折后被纳入了近代学术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有清一代的史料,诸如档案、实录、起居注、传记、文集、方志、笔记等官私史著,可谓丰富繁多。其中,当时来华的外国人的著述,更是我们研究清代历史时必须重视的一个部分。1995年9月,我应韩国庆南大学校加罗文化研究所之邀,进行了两个月的学术访问,其间,在我阅读和研究朝鲜使团有关成员的众多使清著述时,令我眼界大开,收获颇丰。可以认为,由朝鲜使节等人士撰写的有关《燕行录》的多种著述,为我们研究清史、清代中朝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诸多重要的文献。为此,笔者拟从试析已见的《燕行录》版本和著述切入,进而从政治、人物等方…  相似文献   

11.
明代生活史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吴晗对仕宦阶级生活的开创性探讨。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伴随文化史、社会史、社会生活史的兴起,才得以正式开展,有从社会生活史到日常生活史变化的趋势。研究方法上从物质文化消费进入生活史研究,从社会性别研究进入生育医疗、婚姻家庭、消费领域、社会交往的生活史,引领风气。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士人或文人的生活、物质生活消费、城市生活等方面。未来或许会在日常生活与全球化的关联特别是货币使用方面着力,还会加强借鉴并整合新文化史、历史人类学、社会史以及跨学科研究,也会用力于对于普通民众特别是农民、农村、不同地区日常生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郑观应作为近代著名的爱国思想家和实业家,他一生为追求中国自强、致富,为振兴工商和改革社会作了不懈的努力。他毫无疑问是中国近代倡导和实践民主改革的先驱之一。他的著述如《救时揭要》、《易言》、《盛世危言》和《盛世危言后编》等已成为中国近代改革思潮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我们了解郑观应思想的重要根据。近年,不少学者对上面的著述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位近代思想家和实业家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角度。  相似文献   

13.
正十九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扩张和海通时代的到来,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的一个部分,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世界之中国"。然而,但凡涉及此议题的著述,较多关注国家意义上的外交、政治、军事等宏大主题,聚焦也较多是高层政治精英或思想界、学界的领袖人物。与以往研究不同,此书矢志于在近代中国历史中发现世界历史,并试图通过一系列与此时世界性发展密切相关的具体案例的研究,重点关注日常生活史意义上的底层社会、普通民众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集中讲述权力在身体层面上的现代性布控和运作,以及普通民众面对殖民者、官府不断加强的控制,为争取、捍卫  相似文献   

14.
西线战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攻防战略与战役战斗既关乎战争全局和个人命运,也塑造着西线老兵的记忆。新军事史和军事环境史,是研究一战西线老兵记忆的两种路径。老兵记忆是新军事史的重要研究对象。"生活史"或"个人史"著述,是一战西线老兵记忆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战地出版物、老兵家信、日记和回忆录等政府档案之外的一手文献,为进一步审视战争、深入战争亲历者的内心世界、丰富人们对军事与社会之关系的认知,提供了珍贵史料。运用军事环境史的理论与方法,从人地关系入手探讨社会关系,则是研究一战西线老兵记忆新的增长点。从全方位、多角度的具体研究还原战争图景,向读者直观地呈现一战西线老兵的经历,是对环境史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与检验。  相似文献   

15.
郑若曾,明代军事家和学者,为人所熟知的是其参加嘉靖抗倭斗争和编著《筹海图编》。然而,他还曾从关注中国海疆防守的角度,对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琉球和安南有所研究,也多有己见。《安南图说》是其著述之一,而学界鲜有论及。作者从明代中越关系与中国海防史的视角,对《安南图说》的编撰缘起、版本、体例、内容及其史料价值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丸山并不是以"西方近代"为模板来评判"落后日本"的"近代主义者"。丸山对"西方近代"的认识是辩证的。他肯定西方近代进步性的同时,也批评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近代"的变质,主张回到"近代"初始点上把握"近代"的本质。基于此种近代观,丸山真男对"近代的超克"持批判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丸山对"超克论"的批判,虽基于非学术之目的,但采用的是学术方法。他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超克论"问题意识的起点——时代"诊断"上,揭示日本近代以前并非没有近代的"污染",近代主体性的萌芽在近世思想中已经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丸山对"超克论"的批判,则着力批判阻碍日本人近代主体意识形成的社会结构性病理。丸山主张通过构建自由多元的市民社会、与异质文化思想相接触、培养他者意识,来促进日本人近代主体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陈垣学术源于清学,从早期编辑《柱下备忘录》到晚年考证两封无名字无年月的信,其研究经历始终于清史、清学,在清人基础上,治宗教史、历史文献学和元史,并开辟清史研究新领域,揭示宗教与清代政治、文化之关系,全面调查《四库全书》,论衡清人著述,总结清代学术与建立近代意义之史讳学、年代学、校勘学,考述清代人物年事,利用档案、僧人语录、学人手札等新材料考史,拓宽清代史料范围。其对清史研究的贡献,开拓与集成兼俱。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西方近代地理学的视角,对当代地方志编纂中忽视地理因素的现象进行探讨。认为地方志著述中地理因素的规范化、标准化,是确保地方志整体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提出了五点建议:地方志工作机构要与地理信息发布部门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随时征集、采撷最新的地理信息;地方志工作者必须具备正确的地理意识,要努力成为"地方通",成为世情、国情、省情或市情的"操盘手";对地方志著述的科学审查,必须有天文、地理、地质或地名等方面的行家里手直接参与;要重视全面社会调查,吸收最新的自然地理、地质矿产等方面的调查资料;要重视历史地理,深化人文地理的科学表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史学研究视角的转变和新史料的挖掘,学界对近代以来战争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史、政治史、外交史等视角,而将目光扩展至社会史、制度史、科技史、疾病史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2020年10月17—18日,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在杭州召开"战争·变革·史料学术研讨会",《近代史资料》主编刘萍在开幕致辞中介绍了会议的缘起、主题确立和入选论文等情况。在随后的2天会议中,来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40余位学者,围绕"战争""变革"和"史料"三个关键词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年鉴随着经济的繁荣而发展,但年鉴数量的增加与质量提高明显不同步,中国年鉴的整体质量不高,出现"千鉴一面"的局面,其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把年鉴编撰上升到"著述性"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年鉴条目编撰没有任何一个一次文献可以替代,必须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合,并深度挖掘,形成一个有质量的三次文献,即原创作品,年鉴编撰的这种原创性就是"著述性"。年鉴"著述性"有其理论和法规依据。"著述性"是年鉴质量的核心和灵魂,是年鉴资料性、新颖性、可读性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而年鉴正确的编撰思路又是年鉴"著述性"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只有强调年鉴的"著述性",才能切实提高年鉴的编撰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