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志奇  闫莉莉 《沧桑》2013,(4):108-110
艺术的变化总是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相适应,陕北秧歌作为陕北人民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娱乐形式,自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发生相应的变化。陕北秧歌由走街型转向舞台型,由娱乐型转向欣赏型,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陕北秧歌的这种转向,是社会发展和时代所要求的,是陕北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所以,要以陕北秧歌文化变迁为契机,做好陕北秧歌的转向工作,努力建设陕北文化,把陕北建成一个文化的陕北。  相似文献   

2.
朱志清 《黑龙江史志》2014,(14):116-118
人类社会的政治军事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共中央在红军长征中做出了落脚陕北、把陕北根据地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的战略决策。地理环境是中共中央做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西北地区和陕北根据地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及分布结构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对长征落脚点的抉择及陕北革命大本营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具有一种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李建增 《旅游》2014,(1):18-21
"春牛走到哪里哪里就好,牛王会打到谁家谁家就旺,牛王菩萨保佑十里八乡一年四季都平安,春耕播种能风调雨顺"。这是春节期间在陕北横山马坊一带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庙会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经千百年的庙会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黄土特色的陕北庙会文化。陕北地处西北内陆地区,这里曾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汇地,是草原文化向中原文明的过渡地带。或许是基于此的缘故,陕北庙宇的组成形式在西北地区极具代表性,基本上是佛、道、儒不分家。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党岔乡管辖的马坊村,坐落在无定河畔。在陕北以农耕为主的农村有两个神灵尤为重  相似文献   

4.
郭洲 《中国钱币》2006,(4):40-41
一、陕北地方实业银行陕北,是一个历史性的地理概念。民国初年,陕北道统辖23县(榆林、神木、府谷、葭、米脂、横山、靖边、定边、绥德、吴堡、清涧、延川、延长、肤施、安定、安塞、保安、洛川、甘泉、宜川、、中部、宜君),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民国十八年(1929)冯玉祥主陕,令西北银行在榆林城开设办事处,陕北地区始有现代金融业务开展。但随着民国十九年(1930)冬陕西省政府改组,西北银行停办,其所属榆林办事处也随之关闭,导致陕北地方市面上的筹码缺乏,事业停滞。时任国民革命军十八师师长的陕北土皇帝井岳秀召集陕北23县的著名绅士会商成…  相似文献   

5.
李晓军 《神州》2012,(30):214+216-214,216
陕北民间剪纸艺术作为陕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装饰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陕北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魅力,本文通过实际调研,从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象征性角度分析和探讨陕北民间剪纸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6.
白虹 《丝绸之路》2012,(8):94-9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折射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陕北方言生动地再现了陕北文化以及以男性为中心的陕北文化社会生活。本文从陕北方言存在的性别歧视入手剖析其存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马文军 《神州》2012,(12):108
陕北秧歌是陕北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而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起源于陕北地区悠久历史所孕育的丰富厚重的社会文化生活。这种源于草根阶层和最广大陕北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实践和区域文明、智慧的艺术样式,在文艺现代化的背景下已经会呈现出实用性和大众化倾向,或者说是一种回归和集中化。本文重点探讨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8.
温济泽 《神州》2008,(7):90-91
说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有人会以为它始终在陕北,事实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1947年3月中旬撤出延安,转移到距离延安九十多公里的瓦窑堡,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以后,留在陕北的时间只有半个月左右。当时陕北已经成为战场,广播电台是不能跟着作战部队一起行动的,它就转移到了太行山区涉县的沙河村,又于1948年5月转移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附近。  相似文献   

9.
李阳 《文博》2011,(2):46-51
陕北是我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的地带之一,陕北的汉画像石发现较早,数量众多,内涵丰富,题材多样,艺术表现力强,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本文主要从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分析出发,对画像石所反映的陕北地区的建筑结构、生活场面及神话故事等画面作了论述,以此凸现陕北地区独特的地域风貌。  相似文献   

10.
陕北地区城镇历史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地区城镇历史发展研究。吕卓民陕北地处黄土高原,沟谷纵横、丘陵起伏,构成其区域地貌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陕北在历史时期多属边徼,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在此屡兴兵争,是一个战争多发区。自然条件和政治、军事因素对陕北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甚大,从而也形...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 ,大量移民迁入陕北地区 ,组成不同类型的村庄。来自山西大槐树的传说 ,其背景是国家掌握了开发陕北的控制权。清代前期 ,陕北宗族一系列仪式、制度逐渐确立和规范 ,这是当地儒生实践儒家伦理的自觉行为与封建国家以教化为手段控制地方社会相契合的结果。同时 ,陕北宗族发展中表现出宗族与村庄紧密结合的特征 ,也反映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四川文物》2021,(2):30-37
梨树窑子观音殿石窟形制属于陕北地区的小型单窟,有明确纪年题记,造像组合题材包括自在坐观音像、十六罗汉像以及天王像等,是陕北宋金时期民间开凿的具有代表性的小型洞窟。其自在坐观音像、罗汉像和天王像、老者像均雕在山形龛内,正壁为自在坐观音像、左右两壁为对称的十六尊罗汉像和天王像,已形成北宋时期陕北地区较为固定的石窟造像组合模式,是陕北地区不同于其他地区所独有的造像组合题材,反映了当时民众佛教的信仰情况。梨树窑子观音殿石窟的开凿工匠为史氏,有助于了解陕北地区宋金时期开窟造像匠人史氏雕刻的造像风格和技艺,为研究陕北地区及葫芦河流域的宋金时期佛教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与艺术的传播,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陕北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古时是农耕民族防御游牧民而构筑防御工事的必然地带。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王朝几乎都在陕北修筑过长城。如今陕北榆林地区共存有6个历史时期的长城,是我国长城最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陕北汉画像石是全国汉画像石分布区域之一,而绥德又是陕北汉画像石分布的中心,它以其出土量多、内容丰富、构图精美、保存完好而为世所瞩目。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是解放战争前期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反击粉碎蒋介石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一场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鏖战。习仲勋作为西北野战兵团(后为西北野战军)副政委临危授命,参与部署指挥延安保卫战,全力协同彭德怀指挥转战陕北,运用"蘑菇"战术,以少胜多,共同创造了陕北作战"三战三捷"的战争奇迹,有力打击了进攻陕北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的嚣张气焰,稳定了陕北战局。他利用战争间隙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加强军队纪律教育,大力开展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全力支援战争前线;参与发起新式整军运动,提高部队战斗力。在艰难的转战陕北作战中,习仲勋显示出了驾驭复杂局面的才能,为中共中央取得转战陕北的胜利作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提超陕北,就会因它是革命圣地而引起人们对它的怀念和敬意,但是,陕北除了在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外,在我国古代历史方面也有辉煌的事迹和丰富的遗存,从这次陕西省博物馆所展出的陕北文物展览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陕西省文管会和博物馆在去年秋季组织了陕北文物古迹调查征集工作组,调查了耀县、铜川、鄜县、绥德、横山、靖边、榆林专县的文物古迹,以  相似文献   

17.
陕北的年俗是浓烈的、红火的、燃烧的、美丽的,见过的人们永远看不够,没有见过的人们听了都会沉醉。那种绝美、那种快活,在陕北之外的地方是找不到的。 如今,在城市里过年,清一色是现代都市模式:年味淡、节时短、风俗弱,而陕北的年俗就像热恋的男女,风情万种,奇美无比。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是天主教在陕北地区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当时陕北23个县中有天主教传入的占19个,广大农村是传教士传教的主要地区,清光绪二十七年至宣统三年即1901至1911年是陕北天主教发展的高潮期。陕北地区在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与山西之间的37·5°N~38·5°N间呈东宽西窄的横楔形区域内,形成了一个天主教堂分布的相对集中区,其中又以西部靖边、怀远(今横山)和定边三县为天主教势力集中的重心所在。县域内天主教堂的空间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本文主要依据相关地方史志,简要说明清末民初天主教在陕北地区的传播过程并初步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陕北是汉画像石墓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出土有大量题材丰富、构图精美的汉画像石,这为我们探究汉代时期陕北地区的社会形态提供了珍贵的信息和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4):41-44
陕北秧歌剧 地方剧种,因源于陕北秧歌而得名。 陕北秧歌分大场秧歌和小场秧歌。大场秧歌以群众性的歌舞表演为主;小场秧歌以纯舞性的踢场子为主,常与竹马、早船、狮子、高跷、二人台等形式组成演出。唱词多为四句一联,后两句由秧歌队帮腔咏唱。唱腔在传统秧歌调基础上,吸收陕北民歌、迷胡、碗碗腔、道情等多种唱腔创造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