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团辉 《华夏考古》2015,(2):109-115,126
从战国初年的历史形势和韩国的发展战略出发,考虑韩国灭郑的军事策略,结合考古材料,韩国迁都宜阳、阳翟的记载应是可信的。对文献记载的混乱现象应予以全新解读:韩国迁都宜阳、阳翟的时候,平阳作为政治中心在继续使用。换言之,韩国在保持平阳都城地位的同时,迁都宜阳、阳翟,以此来服务灭郑的军事战争。宜阳和阳翟是具有浓厚军事色彩的临时性都城,带有战时陪都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向布考     
《中国历史货币大系.先秦卷》中收录平肩弧足空首布与战国平肩方足布各一种。其编号分别为366号、2280号,对于这两种布币面文的释读,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此两种货币的面文应释读为宜,宜邑在今宜阳县韩城乡东关村与城角村之间的战国宜阳故城,平肩弧足宜字布应为春秋中晚期周王畿的铸币。战国平肩方足宜字布应是战国时期的韩国铸币。而文献中的向地并不在今河南济源市境,而在今沁阳市境。  相似文献   

3.
河南汤阴出土战国窖藏半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5年 11月下旬,河南省汤阴县工商银行办公楼工地出土战国半两窖藏。窖藏位于原汤阴县城城墙北约500米,汤河南岸约200米(今人民路北50米)台地距地表2.5米处,钱币杂乱放置,共出半两钱20余公斤,约5000枚。钱币锈蚀较重,多一、二十枚锈结在一起,汤阴文管所征集回约5公斤。在豫北地区出上战国半两钱当属首次。 汤阴,古称荡阴,为冀州之域,殷商时为畿辅地,县北七里有麦里城,是周文王被困之地。周灭殷,分殷地为庸、邶、卫三国,此为邶国地。春秋早期属卫,后属晋之东阳地。战国先属赵,为赵王畿中牟之属地…  相似文献   

4.
《史记正义》纠误一则王洪瑞《史记·秦本纪》有言“躁公二年,南郑反”,此句《正义》注曰:“南郑,今梁州所理县也。春秋及战国时,其地属于楚也。”今人张大可从之,亦云:“南郑:指今陕西汉中地区,春秋及战国时属楚”(《史记全本新注》第93页,三秦出版社,19...  相似文献   

5.
竹韵飘香处     
洛宁竹文化源远流长。据《汉书律历志》记载:“黄帝使伶伦取竹于嶰溪之谷(今洛宁金门山)以生而空窍,厚薄均者,断而截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官,制十二筒以应凤凰之鸣。《九州纪要》“金门之竹,可为笙管,言竹之合节耳”。《玉泉记》载:“取宜阳竹为笙管,河内葭莩为灰,吹之以候阳气”(宜阳、洛宁旧同属一个政治辖区)。《后汉郡国志》:“宜阳有金门山,竹为律管”。  相似文献   

6.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南临沙河市,东、西、北约与邢台县接壤。市区内地势东高西低,一般坡度为3—5‰,西部和西北部为太行山余脉丘陵地。七里河、小黄河、牛尾河流经本市城区和郊区。据《竹节纪年》载:“商祖乙九鲫,记于职,迁都于部。”《史记·本纪》也说:“祖乙迁都于邢。”西周时,周成王为报周公辅佐之思,封周公第四子姬苴为邢侯,统辖邢地,是为邢侯国。战国两汉时期,邢地为禁国都、襄国县。作为历史名城,邢台市区地下文物极其丰富,早在五十年代,河北省文物工作者曾在市区及郊区的曹演在、南大部、南大江、董村等地发掘了…  相似文献   

7.
战国晚期韩国疆域的变迁,史书记载有阙。本文根据传世文献与出土的兵器、货币等战国文字资料,详细梳理了战国晚期韩国上党郡与南阳郡等主要领土的变化情况,不仅印证了《史记》等书记载的长平战后韩国固有上党郡的记载,纠正了已有研究中的某些疏误,而且从中得知"南梁"、"襄城"等城邑直到韩王安时仍未入秦,补充了史书记载的阙佚。  相似文献   

8.
发生于公元前557年的晋楚湛阪(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之战,是春秋时期483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战。它把春秋时期划归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大国争霸为主的阶段和新兴势力与公室顽固势力夺权斗争为主的两个阶段。因而湛阪之战在春秋历史上的作用不应忽视。一湛阪之战前晋楚争霸形势晋楚两国从晋文公、楚成王以来,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进行了长达八十年的争霸战争。楚成王时大力北侵,公元前638年击败宋于泓(河南省柘城县北),郑、卫、鲁、曹被迫与楚结盟通好。与楚接壤之  相似文献   

9.
石鼓山位于宝鸡市郊东南约十余里之渭河南岸,当陈仓山之北阪,隔渭水与秦汉时的占陈仓城相对,它是我国春秋时代秦国君猎祭活动最频繁的一个地点,是秦人争霸图强的精神支柱。 石鼓山的名称,最早见于《三秦记》。刘昭(续汉书·郡国志》陈仓县下,注引《三秦记:》曰:“秦武公都雍陈仓城是也,有石鼓山,将有兵此山则鸣。”据此,知秦武公之世,陈仓就有石鼓山,则石鼓山名的形成时间,应早于秦武公。按秦人原居陇西之西县,至秦文公之世才迁居沂渭之间。《史记,秦本纪》载:“秦文公三年,以兵七百人  相似文献   

10.
程汴玲 《河洛史志》2004,(3):F004-F004
2004年7月15日至17日,续修《宜阳县志》评审会在国家森林公园花果山召开。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许还平、市县处处长袁伦中,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孙凤让、副主任姬铁成,宜阳县政府县长闫中洋、副县长屈鹏飞等领导与省、市、县修志专家70余人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上,宜阳县政府县  相似文献   

11.
《文博》2012,(5):3-13
<正>豆腐村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城南侧,地属豆腐村的大庄自然村(图一)。遗址区文化层堆积序列明显,共分4层:现代耕土层、唐宋文化层、秦汉文化层和战国秦文化层。《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4期发表了《秦雍城豆腐村制陶作坊遗址发掘简报》,重点介绍了④层下战国秦文化  相似文献   

12.
战国之初,晋国分为三,这三国成为这一时期政治军事斗争的积极参与者。关于韩、赵、魏三国在战国时期的活动,历来主要依靠《史记》和《战国策》中的记载去了解。而《史记》的战国部分矛盾之处较多,《世家》、《六国年表》和《列传》之间的不相吻合处,前人曾有过不少质疑。《史记》和《战国策》之间,亦有不相吻合处。这些疑点是研究战国史久欲解决的问题。自  相似文献   

13.
新出《殷周金文集成》第四、五两册所收皆为鼎,其中有几件战国铜鼎,旧未著录,铭文拓本皆第一次刊布,对研究战国文字、职官制度、地名等颇关重要,作者留意战国铜器分国有年,兹就其中国别可以考定者,论证如下。第一器已有同志论及,但所释地名与平阴国别均属不确,特再论之。又第五册有享陵鼎,国别属魏,我已专文讨论,已在《文物》1988年11期发表,故不再赘。一、(寻)(阝)平阴鼎盖此鼎盖现藏浙江博物馆,1952年由浙江文管会征集,未见著录,出土时、地皆不  相似文献   

14.
正《左传·文公七年》引《夏书》"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杜预注:"董,督也,有罪则督之以威刑。"旧多从杜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祭公之顾命》简12有"■之用威",整理者亦以杜注《左传》为据,将"■"读作"董"。(上海,中西书局,2010年,页177)我们认为,"董"当读作"动",训作震动、惊惧。简本《祭公之顾命》为《逸周书·祭公解》的战国写本,与《夏书》皆属於《书》类文献语言,可相合观。清  相似文献   

15.
赵邯郸故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历史悠久的古城邯郸位于今河北省南部,它西依太行山,东连华北大平原,交通方便,形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邯郸这个地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据今所知是《春秋·谷梁传》,时在公元前546年。据《汉书》记载,邯是山名,单是尽的意思,邯山至此已尽,因而得名邯郸,城廓从邑,故单字加邑为郸。邯郸这个城邑在春秋时期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它先属卫,后属晋,战国属赵。战国初期,赵襄子三年  相似文献   

16.
新蔡故城战国封泥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新蔡故城遗址与封泥出土情况新蔡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城东部,今县城东的一部分叠压在故城遗址的西部(图一)。据《河南省志·文物志》、《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省分册》[1]等记载,故城南5公里有汝河,城北1.5公里有洪河绕城流向东南。故城垣长3215米,现东、南城墙  相似文献   

17.
郑韩故城位于现今河南省新郑县城关一带,是春秋时期郑国和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遗址。城内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夯土城墙,把郑韩故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一般把东部称为东城(亦称外城),西部称为西城(也称内城)。在郑韩故城内已经钻探发现和发掘出的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的夯土建筑基址,其比较集中地分布在西城内中部偏北和西北部地势较高的地带,即今阁老坟村周围。已钻探发现可能是战国时期的宫城遗址,就在阁老坟村南一带。宫城的城垣略呈  相似文献   

18.
湖南楚墓巫黔之役与《九章》、《九歌》冀凡何介钧同志依据《江陵雨台山楚墓》的分期标准,将湖南一些地方的楚墓,依其墓葬礼器组合状况进行了分期研究。结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他发现澄水流域澧县、临澧以西至慈利及酉水南之古丈一带的楚墓,其时代均属战国晚期之前段;...  相似文献   

19.
朝鲜半岛山多平地少,如韩国境内山地占全部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天下名山僧居多",韩国传统寺庙多建造在深山之中,浮石寺可谓其中之佼佼者。 浮石寺位于太白山脉和小白山脉之间的凤凰山(海拔819米)山腰,是韩国五大名刹之一,建造于朝鲜统一新罗文武王(661年~681年在位)时,由义湘祖师于仪凤元年(676年)创立,又称北岳浮石寺(崔致远《法藏和尚传》)。为华严十刹之一。  相似文献   

20.
《归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礼》所述“三易”之《归藏》、《礼记》所记孔子得到之《坤乾》、战国秦墓竹简《归藏》、汉人所见之《归藏》及清人所辑《归藏》之间的联系线索是存在的;辑本《归藏》中有其源自商代之证;秦简《归藏》之卦名应早于传本《周易》之卦名;秦简《归藏》与辑本《归藏》虽非殷易原貌,但大体应为殷易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