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是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他在中国边疆史研究方面成果颇丰,《中国的边疆》一书是拉铁摩尔以边疆的观点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的代表作。文章通过对拉铁摩尔学术背景和社会条件的考察,揭示其在中国边疆史及地缘研究上的独特视角,着重分析他在边疆史研究上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马大正研究员的新著《中国边疆研究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已由黑龙江教育社出版。这是大正研究中国边疆问题的系列成果之一。他不仅具体研究古近代直至当代的中国边疆问题,也从理论上探索并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学术框架。《论稿》实则是对中国边疆学的一次重要的科学实践,代表了国内边疆学研究最新的学术水平,具有开创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4年4月25日,《中国史研究》杂志社与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地方史研究的新视野:中国古代边疆的开发与治理”学术研讨会在广东肇庆召开。研讨会以中国古代边疆的开发与治理作为切入点,拓展地方史研究的视野,将以地方社会为主体的地方史研究与以王朝政府为主体的边疆史研究相结合,探究王朝政府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此次会议共有20余位学者参与讨论,其重点集中于岭南和西南边疆,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4.
深化边疆理论研究与推动中国边疆学的构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三次研究高潮与三次学术研讨会中国边疆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丰硕的成果,可用“千年积累、百年探索”来概括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在研究、总结前辈研究的历史遗产后,认为自19世纪中叶迄今,中国边疆研究曾出现三次研究高潮。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兴起是中国边疆研究第一次高潮的标志。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边政学的提出与展开,是第二次中国边疆研究高潮的突出成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研究第三次研究高潮出现的  相似文献   

5.
东北边疆研究与中国边疆学的构建具有密切关系.东北边疆研究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基础,为中国边疆理论的形成提供学术支持.肃慎一女真族系历史沿革与分布地域的研究是东北边疆研究的核心内容,其相关各族生存空间的变迁及对沿边地带的管理和控制,对边疆的稳定与开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早已成为我国边疆学研究中的重要篇章.而边疆学的发展必将促进东北边疆研究的学术提升.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蕴含了近代中国政学两界应对边疆危机的学术奋斗,也蕴含了近代国人构筑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艰辛实践。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研究,是晚清民国时人“边疆研究”所涉相关机构、制度、人物、刊物、学科及其应用等事实、思想、影响的总和。需要从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研究中获取前人对边疆建设、边政改良和中华民族整体性建设的卓越见解。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研究应抓住学人和学术两个重要环节,把握近代边疆学术服务边政之主旨,以对近代中国的边疆研究及其应用做出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7.
关于构筑中国边疆学的断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1年初,我曾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笔谈专栏“面向21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写过一篇专稿:《思考与行动——以边疆研究深化与边疆中心发展为中心》,在该的结尾我提出:“我们将努力用一种更为恢弘的化视野来挖掘和整理先辈边疆治理的遗产和前人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从专门史与边疆史地研究发端的中国边疆学,在学术积累、学术水平、学术规范、队伍建设等方面,目前已具备成为专门学科的条件。中国边疆学以中国边疆地区的历史与现状为研究对象,以专门史、历史地理学、法学、人类学、国际关系学、边疆现实问题等学科作为学术支撑点。此外,本文作者还就中国边疆学应采用的新的视角与方法、应集中研究的重要问题等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边疆史地学术领域,中国海疆史地无疑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对中国海疆史地的研究,将极大地丰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内涵,对学科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特点与学科优势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幅员辽阔的边疆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领土与政治、国家经略与治理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边疆地区研究由此成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代以来,在边疆政局的动荡之中,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曾有过两次经世致用的研究兴盛时期。第一次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清朝边疆地区积贫积弱与西方列强对于中国边疆的蚕食和侵略激起了抵御外侮、巩固边疆的社会舆情,一批爱国志士仁人以自己掌握的学识,  相似文献   

11.
古代西北疆域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代西北疆域是我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西北疆域的研究也是边疆史地研究中的重点之一。本文分析了西北疆域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认为以动态的标准确定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是研究西北疆域的基本前提;西北疆域地位不断演变,是西北疆域变迁史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西北疆域形成过程的基本形式。同时,文章还就民族、地理环境、国防安全等方面说明了西北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不同时期的疆域分布状况和观念变化等方面对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一词并非单纯的地域或文化观念,也有丰富的政治含义,其中围绕"中国"形成的"中国"为"天下"中心且据之可以成为正统王朝的观念对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众多民族尤其是汉和北疆民族建立的王朝或政权不断争夺"中国",在导致现实中疆域分布格局不断出现分裂和统一反复交替的同时,直至清代理想中的以"中国"为核心大一统的"天下"和现实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终于实现了重合,古代中国的疆域也由此完成了凝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认为,资料断限于1820年的《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嘉庆志”)及所附“皇舆全图”,既承载着中国历史内在发展所能达到的空间极致,又记述着康熙帝祖孙四代对领土、边界、主权与边民所具有的清晰界定与认知理念,还附丽着沙俄与西欧列强对清朝领土主权的国际承认。因此,本文将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空间坐标判定在“嘉庆志”及所附“皇舆全图”所确定的领域。同时,1820年的清朝疆域,既是中国疆域范围的最终底定极点,也是东西方力量对比最终逆转的临界点,更是中国国势由强转弱的最后时刻。故本文将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间坐标判定在该年。  相似文献   

14.
中共对外政策和新中国外交史研究的起步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外关系史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建立起来的一个分支学科 ,对中共对外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的研究基本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展的。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外关系史研究领域的拓展过程 ,介绍了有关中共对外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的史料情况 ,对近年来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了述评 ,涉及的时间范围从解放战争时期起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指出了当前有关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金晓哲  林涛  王茂军 《人文地理》2008,23(2):124-128
基于空间维度的地理学边疆研究一直为欧美地理学界所关注,并促进了地理学的理论建构。相比之下,我国的边疆研究一直以历史学为主流,人文地理学在边疆研究中的地位有待加强。本文通过对边疆概念的评述认为,习惯上的领土边疆概念无法反映当前边疆所具有的多重涵义,根据功能的不同对边疆进行类型划分十分必要。为此作者将边疆划分为政治边疆、文化边疆和拓居边疆三种类型,并分析了每一类型边疆的空间涵义。基于边疆的分类与空间涵义,本文构建了一个根植于人文地理学的边疆研究框架,并初步提出了人文地理学边疆研究的维度、视角及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边疆问题日趋严重。史念海先生与他的老师顾颉刚先生十分重视对边疆史料特别是西北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史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旨在揭示中国疆域沿革的历程,以激发国人的抗日热情。史先生认为: 清代学者十分关注西北史地问题,早在乾嘉时期,即有人致力于西北史地之研究;乾嘉之后,西北边疆多事,探讨西北史地的人日益增多。他们或整理史地文献,或撰写史地专著,或记述清廷在西北的武功,或记载中俄在西北的界务,产生了一批重要的著述。这些著述,大都仍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古代治边观念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特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对古代治边观念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古代治边观念是中国古代逐步形成的关于边疆、历史疆域形成与管辖及相关问题的处理,在态度、方略和措施方面的一系列认识。其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大体上包括古代边疆观、古代治边观以及对其他边疆有关问题的认识观三个主要方面。治边观念的特点主要有对历代边疆施治产生了深刻影响;与国势兴衰相关联;中原王朝与边疆政权的治边观念有一定差异;经历了发展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是北疆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政权。本文认为汉政权的出现既是匈奴人长期和汉族保持密切关系的结果,同时也是匈奴人认同“中国”,并进而主动进入中华民族形成历程的标志。汉政权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促进亍北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中国传统治边思想和方式的发展,而且也是边疆民族主动进入中华民族形成历程的开始,由此也奠定了北疆和中原地区融为一体的牢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对传统夷夏观在中国疆域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如果从汉族和边疆民族对中国疆域形成的贡献看,中国疆域的形成可以分为两大时期,唐以前是汉族起着主导作用,汉、唐的两次大统一都是以汉族为主体实现的;唐以后则是边疆民族主导着疆域发展的进程,元、清两次大统一都是由边疆民族实现的。传统的夷夏观是导致这种状况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受传统夷夏观的束缚,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往往难以突破人为设置的“夷夏”界限,对边疆地区采取羁縻统治或“不治”,因而阻碍了疆域形成的进程;而边疆民族所建王朝则没有这些束缚,并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夷夏观,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就是伴随着这种观念的不断突破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王远启 《攀登》2011,30(2):17-21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政党制度的性质、内容与形式几度更替,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近代资产阶级多党制和议会制,肇始近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曲折探索;国民党一党专政,促使近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在徘徊倒退中进行革命性扬弃;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绽放现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曙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