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共中央派出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西安与张、杨协商,主张和平解决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亲日派进攻西安、扩大中国内战的阴谋,推动了国共两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制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由当时形势所决定的。西安的三个方面(张、杨和共产党)都主张和平解决事变。南京方面虽然以戴季陶、何应钦为首的主战派喧嚣一时,以国府名义调兵遣将,下令讨伐张学良,但以孔祥熙、宋氏兄妹为首的主和派力主和平营救蒋介石,赢得了国民党左派、元老派(包括原西山会议派的  相似文献   

3.
魏龙泉 《百年潮》2007,(5):51-5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统率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联合采取行动,软禁了蒋介石和国民党军政大员几十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和抗日的大局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12月25日,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成为中国时局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宋子文起初试图说服蒋介石对张学良不予任何处分,继而在张学良受到军法会审和判决之后,为争取落实对张的特赦而在各方之间折冲,待到张学良虽被特赦但仍被管束之后,宋子文曾与蒋多次交涉,但均无果。宋子文与西安事变解决之后张学良的关系,除了体现宋本人的待人处世之道之外,更反映了当时在国民党政权的党统、法统以及蒋介石个人威权之下,宋子文单凭一己努力是无法冲破体制、人事及情势的重重阻力,而改变蒋介石对于西安事变善后的既定决策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抗战史上,西安事变具有传奇一般的色彩,它"以突发的姿态出现,同时也以意想不到的结果收场".实际上,西安事变是张学良、蒋介石政治分歧和私人关系双重作用的结果,离开了其中任何一项,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即不可能.关于张、蒋政治分歧的论著很多,作者依据陕西省档案馆藏原始档案、史料、图片,就张、蒋关系对西安事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向蒋介石发动兵谏的“西安事变”,在共产党的努力下和平解决。但在事变之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却被逮捕,东北军群龙无首,杨虎城孤掌难鸣,又一次惊心动魄的事变也就不可避免了。  相似文献   

7.
正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面对突如其来的事变,中共中央冷静分析,沉着应对,根据急遽变化着的政治局势及时提出"和平解决"的方针,并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全民族团结抗战打开了通道。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化的枢纽,体现了中共在政治上的成熟及高超的应对突发事变的能力。冷静观察以因应局变,慎重表态以掌握处理事变的主动权西安事变的爆发,引起了中国政坛的剧烈  相似文献   

8.
试论国内外舆论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内外进步舆论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各种舆论普遍要求南京与西安采取克制态度,避免事态恶化,演变为大规模内战,损耗国家民族御侮实力,遏制了国民党内主战派的内战叫嚣,迫使国民党放弃了武力解决的企图,改取政治解决善后的方针;另一方面,各种舆论吁请张学良、杨虎城尽速释蒋回京,对促使张学良下决心释蒋并亲自陪蒋回京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西安事变的主角们,最后有多少都当了汉奸?》西安事变很多积极策划和实行兵变的东北军军官后来都当了汉奸。这些汉奸中最出名的是孙铭九。西安事变前孙是张学良的警卫营营长,执行了张的捉蒋命令。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在南京,东北军的主要将领主张和平解决,但企图以营救张学良为名趁机夺权的孙铭九却一意孤行,要和中央军武力相见,为此他滥杀无辜,东北军主要将领王以哲等都死于他手。这场东北军的内乱不但直接导致了东北军的解体,而且使得古城西安惨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发生后,宋美龄与南京政府内的讨伐派进行周旋,争取和平谈判的时间。宋美龄派端纳前往西安探明真相,并与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进行积极的沟通,帮助蒋介石转变其强硬立场,在各方力量博弈下,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宋美龄不仅因其蒋夫人的身份,更因其个人素养和能力,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发生前,除了张学良、杨虎城等极个别人知道外,一个远在几千里外的局外人,已经知道西安将要发生变故。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的确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西安事变前蒋介石将晏道刚、曾扩情二人安置于张学良、杨虎城身边,要其对张、杨进行监督、控制。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从民族大义出发,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而晏道刚、曾扩情事先丝毫没有察觉,致使蒋介石受到囚禁,丢尽脸面。1936年12月25日,蒋介石由西安回到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惊魂未定而又满腹嫉恨,便对事变前没有察觉的责任人进行处罚:“晏道刚不尽职责,曾扩情不明廉…  相似文献   

12.
王中天 《文史月刊》2014,(12):18-22
杨虎城是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也称西北军,人数最多时达四万余人)的军事首领,他与张学良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捉到蒋介石后,对于如何处置蒋介石,他与张学良都犯了愁。他认为,中国大大小小的军阀没有谁能斗过蒋介石的,只有共产党能和蒋介石抗衡。蒋介石剿共已近10年,不仅没把共产党消灭,反而使共产党的力量和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的发动与和平解决,是国内和国际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对此,学界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而对于张学良、杨虎城爱国思想与西安事变发动及其和平解决的关系问题,尚未见有专文探讨.笔者认为,张、  相似文献   

14.
李亮 《文史天地》2004,(8):17-20
西安事变爆发前后中华民族面临着危亡的关键时刻,刘鼎以中共代表身份被派往西安,成为常驻张学良公馆的一名红色使者。他以特有的学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建立起一条中共与东北军之间的秘密交通线,为双方共同合作抗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又协助周恩来妥善处理事变,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西安事变75周年。作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当事人和见证人,宋美龄在1937年由正中书局出版的《蒋委员长西安半月记蒋夫人西安事变回忆录》中,对此事有一个详细的回忆。为给读者提供一个另外的视角解读西安事变,我们特选登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张天社 《史学月刊》2007,(2):131-134
关于西安事变的发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西安事变是共产党干的”(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关于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版,第385页),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予以否认。毛泽东对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完全是一件突发事变,我们事前全不知道。”(《毛泽东与史沫莱特的谈话》,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关于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第385页)张学良在回忆录中也说:“谋变事前,并未同共党商讨。”(张学良:《西安事变忏悔录》,朱文原编:《西安事变史料》第5册,台北国史馆1996年印行,第396页)直到发动事变…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最后和平解决,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张、杨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事变是他们发动的,当时的蒋介石处于他们势力的绝对控制之下,处置蒋介石的任何方案,如果没有他们的同意,就根本无济于事。而张、杨一开始就旗帜鲜明的主张和平解决。其次,中国共产党在事变中的作用,当然也是极为重要的,当时张、杨非常信任中共,指望中共作出有利于团结抗战的决策。特别是后来张学良在南京被扣以  相似文献   

18.
《百年潮》1997,(1)
西安事变整整过去60年了,但是有关事变的许多情况仍旧是迷雾一团。6年前,作为西安事变谋主的张学良,在被迫与世隔绝了50余年后终于获得了自由,于是,所有的人都希望张学良能够就西安事变说点儿什么。然而,张学良自由后就西安事变所讲到的情况,甚至还不如他40年前不自由时给蒋介石写的《西安事变忏悔录》中讲的多。不过,只要稍微留意一点,就会发觉,张学良最不想讲的,就是涉及到中国共产党的问题。要搞清楚西安事变,不搞清楚中共在其中的作用,恐怕是不可能的。西安事变所以会发生,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中共中央及其红军主力来到了西北,并与张学良和东北军建立了秘密关系。新的史料证明,早在西安  相似文献   

19.
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已过去64年了。这一震惊中外的事变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和前途,确保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久前,当年最主要的当事人张学良将军作古,让我们重新回首现代史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回忆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龙飞虎将军当年跟随周恩来赴西安解庆西安事变的亲身经历,全面介绍了中共中央及周恩来在解决西安事变时的力挽狂澜、砥柱中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陪同蒋介石乘专机抵南京。蒋下令南京宪兵司令谷正伦立即扣押张学良。知其内幕的宪兵司令部上尉书记官廖逸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捕,在狱中交待了宪兵看押张学良时的一些内幕。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经过谈判,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